导论 开启战术研究领域的新视角 1
一、战术文化概念的界定 2
二、战术文化研究的价值 14
三、战术文化研究的思路 21
四、战术文化研究的方法 23
第一章 战术文化构成要素 28
一、战术价值观 28
二、基本精神 32
三、战术思维 36
四、战术意识 41
五、知识体系 48
本章小结 52
第二章 战术文化的表现形式 54
一、兵书战策 56
二、主体素质 62
三、武器装备 69
四、战斗条令 74
五、战斗队形 79
六、部队编制 83
七、战术艺术 87
本章小结 91
第三章 战术文化的主要特征 93
一、浓郁的民族性:赋予战术文化的个性特质 94
二、强烈的对抗性:凸显战术文化的根本精髓 98
三、鲜明的时代性:判断战术文化价值的标准 101
四、作用的间接性:潜移默化中砥砺文化功能 105
五、发展的传承性:在继承基础上的追求融合 106
六、存在的多样性:体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08
本章小结 110
第四章 战术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112
一、战术文化的形成 114
(一)战术文化形成的一般过程 114
1.内化:价值观的形成 114
2.生长:制度化的确立 116
3.定型:由制度到习惯 118
(二)影响战术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119
1.生产方式 119
2.民族传统 122
3.地理环境 124
4.战略主题 128
5.哲学思想 136
二、战术文化的变迁 140
(一)变迁的突出表现:新装备出现 141
(二)变迁的根本实质:价值观变革 143
(三)影响战术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145
1.技术进步 146
2.实践基础 154
3.文化风气 155
4.文化传播 158
5.文化惰性 164
(四)战术文化变迁的基本规律 166
1.周期性渐进规律 167
2.加速性发展规律 169
3.整体性跃迁规律 172
本章小结 173
第五章 战术文化功能界说 175
一、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引导战斗实践 178
二、规范功能:通过物质基础保持战术稳定 181
三、激励功能:为战术变革提供了精神动力 182
四、吸收功能:为战术理论提供了知识范畴 185
五、认知功能:为战斗主体提供了思维方法 189
本章小结 192
第六章 中西战术文化蠡测 193
一、孕育基础 194
(一)农耕文明孕育了隐韧静柔的中国战术文化 195
(二)海洋文明孕育了景仰力量的西方战术文化 204
二、价值取向 207
(一)重权谋与重实力 207
(二)长伦理与重实证 213
(三)守为上与攻为先 218
三、思维视野 222
(一)谋略型思维与实力型思维 223
(二)整体性思维与局部性思维 228
(三)实践性思维与公理性思维 232
四、制胜要素 235
(一)重人因素与重物因素 235
(二)注重机动与突出防护 239
(三)善用环境与依赖技术 243
(四)西方人眼中精神因素 246
五、审美旨趣 250
(一)热衷巧胜,战术手法灵巧细腻 251
(二)崇拜暴力,战斗场面气势恢弘 254
六、历史给出的启示 257
第七章 创新发展我军特色的战术文化 264
一、确立基于信息优势的战术价值观 265
(一)信息主导 266
(二)精确交战 269
(三)整体联动 272
(四)效能聚焦 274
二、弘扬以“活”为精髓的基本精神 278
(一)“灵活机动”仍是我军战术之灵魂,但应在继承发展上做文章 279
(二)“以劣胜优”仍是我军战术之基础,但应集中我体系优势破敌 283
(三)“英勇顽强”仍是我军战术之前提,但应强调注重“以人为本” 286
三、锤炼着眼“破击体系”的战术思维 290
(一)思维指向摧毁敌作战体系和抵抗意志 291
(二)思维基点应着眼于精确选定战斗目标 295
(三)思维全程应围绕干扰遮断敌作战体系 300
四、大力培育“谋技合一”的战术意识 304
(一)在制胜理念上,要突出“谋力兼重” 305
(二)在战斗指挥上,要强化“人机结合” 307
(三)在武器运用上,要挖掘“技术内涵” 310
五、创建紧贴时代的战术知识体系 313
(一)理论定位应符合我军发展的实际 313
(二)理论创新要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 318
(三)统筹规划实现战术的可持续发展 321
本章小结 325
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