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勋文集 第2卷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文勋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香港文化传播事务所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10682083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

原序 1

小引 1

第一章 华夏文化的多元结构与审美意识的民族性 6

第一节 华夏文化是多种原始部族文化的融合 10

一、华夏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化的产生 11

二、华夏文化的早期形态 16

图腾文化 33

巫与卜筮文化 33

神话文化 33

三、华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3

从上古神话看各民族文化交流 44

华夏文化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 44

华夏文化对各民族文化的吸收 44

第二节 华夏文化是多地域文化的融合 44

一、华夏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44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 50

三、地域文化的交流 54

第三节 华夏文化是多种文化思想的融合 57

一、三代文化思想的形成 58

二、诸子百家文化学说思想的大发展 62

三、汉魏六朝文化思想由“大一统”到多极发展 64

四、唐宋以来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68

第四节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73

一、人文意识的渗透 74

二、国家民族意识的张扬 79

三、主体意识的强化 83

四、超越意识的升华 87

第二章 华夏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审美意识的丰富性 95

第一节 华夏文化的内在矛盾 95

一、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矛盾 96

二、各种文化思潮之间的矛盾 97

三、各种文化思想本身的内在矛盾 101

封闭的文化系统与开放意识之间的矛盾 113

伦理规范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113

理想国与人间世的矛盾 113

第二节 入世的功利主义审美观念 113

一、以快感为美——生理直觉的审美经验 113

二、以善为美——伦理化的审美观念 118

三、以充实为美——哲理化的审美观念 122

四、以全和粹为美——人格化的审美观念 126

五、“诗教”和“乐教”——政治化的审美观念 129

第三节 忘世的超现实的审美观念 133

一、以大道为美——现实世界的超越 134

“道”与“一” 144

“道”与“大” 144

“道”与“天” 144

二、以虚无为美——感官世界的超越 144

无言之美 155

无声之美 155

无形之美 155

三、以浑沌为美——人工美的超越 155

浑沌是一种整体美 160

浑沌体现为一种精神美 160

第四节 出世的虚无主义的审美观念 160

一、以真如为美 161

二、以空幻为美 164

三、“无碍”与“圆通”的审美境界 167

第三章 华夏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审美心态的复杂性 170

第一节 “明道”与“明理”——形而上的审美心态 172

一、关于“道”的概念 173

儒学中的“道”的概念 180

文以明道 180

“载道”、“贯道”和“作文害道” 180

二、宋、明“理学”和“道学” 180

三、“道统”、“文统”观念与审美心理定势 182

第二节 “言志”与“缘情”——理性主义的审美心态 186

一、“情”、“志”的产生与心物感应说 186

二、“诗言志”的政教化 189

三、“缘情”说的提出及其影响 194

四、情志合一与审美心态的理性色彩 202

第三节 “心斋”与“坐忘”——非理性的审美心态 205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审美心态的非理性特征 205

二、心斋:非理性的审美心态的表现形式 207

三、坐忘:非理性审美心态的实现 210

第四节 兴会神到——绝对自由的审美心态 214

一、“无待”与“无己”:对现实的超越 215

二、“神到”与“神思”:对时空的超越 218

三、“妙悟”与“通感”:必然中的偶然 220

第五节 现量直观——直觉思维的审美心态 224

一、关于“因明”的简要说明 225

二、关于现量和比量 226

三、王夫之以“现量”论诗 229

现在义 234

现成义 234

真实义 234

一触即觉 234

第四章 华夏文化的多面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234

第一节 中和之美——中正和平的审美趣味 235

一、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适中精神 237

美刺讽喻的适中 247

感情表现的适中 247

艺术表现形式的适中 247

二、天地之和:中和之美的和谐原则 247

“同”、“和”之辨 253

天地之和与艺术的和谐 253

三、治气养生:中和之美的个性人格 253

第二节 自然之美——素朴天真的审美趣味 257

一、提倡天然之美,反对人为雕饰 258

二、提倡纯真之美,反对矫情饰性 263

三、提倡素朴之美,反对繁采寡情 266

第三节 虚静之美——恬静自得的审美趣味 268

一、哲学意义上的虚静 269

二、神思与主体之虚静 272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278

“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278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278

三、意境与审美对象之虚静 278

意境的虚和实 285

意境的动和静 285

意境的心和物 285

第四节 神韵之美——不即不离的审美趣味 285

一、神韵的基本要素 287

风神 301

兴象 301

气韵 301

二、神韵的风格特色 301

清远 307

清空 307

闲淡 307

三、神韵的审美心理特征 307

神会、神到 316

不即不离 316

韵外之致 316

第五章 华夏文化的时空意识与审美观念的超越性 316

第一节 文学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永恒”之追求 319

一、不解之谜 320

二、人生的价值 323

三、“永恒”的追求 326

第二节 文学艺术中的空间意识——“无限”的探索 330

一、空间意识中的“绝对大” 331

二、“无限”的探索 334

三、大自然的赞美 337

第三节 时空意识与壮美——“力量”的显示 342

第六章 华夏文化的多元涵化与意境理论的包容性 349

第一节 意境理论的形成 350

第二节 意境的主客观因素 354

第三节 意境的多层次结构 359

第四节 意境的审美形态 364

结束语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