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科芳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9072280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借助语用学原理,考察文本为《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语全译本中的三种修辞格——歇后语、委婉语和仿词。

0 引言 1

0.1 写作缘起 1

0.2 文献综述 3

0.3 论文布局 6

0.4 创新之处 7

0.5 研究方法 8

0.6 研究目标 9

0.7 术语使用 9

0.8 研究意义 10

1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 12

1.1 语用学的解释力 12

1.2 意义和语境 14

1.2.1 意义 14

1.2.1.1 区分语义学的意义和语用学的意义 14

1.2.1.2 区分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 16

1.2.1.3 会话含义 17

1.2.2 语境 19

1.3 合作原则 20

1.3.1 合作原则的四准则 21

1.3.2 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 21

1.3.3 合作原则的不足 23

1.4 礼貌原则 24

1.4.1 礼貌原则的基本观点 24

1.4.2 礼貌原则的不足 25

1.4.3 面子保全论 26

1.4.4 汉英礼貌的不同 28

1.5 关联理论 30

1.5.1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30

1.5.1.1 关联的地位 30

1.5.1.2 关联与语境 31

1.5.1.3 强关联与弱关联 31

1.5.1.4 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 32

1.5.1.5 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 33

1.5.2 关联理论与合作原则 34

1.5.3 关联理论的不足 36

1.6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 37

1.6.1 语用推理机制的必要性 37

1.6.2 语用学原理整体体现为关联 41

1.6.2.1 关联理论的重要性举偶 41

1.6.2.2 搜寻最佳关联的语用推理机制 42

2 语用与翻译的“关联” 47

2.1 语用与翻译的“关联” 47

2.1.1 都涉及语言的使用问题 48

2.1.2 都是交际活动 48

2.1.3 都涉及认知问题 49

2.1.4 翻译有个语用层次问题 50

2.1.5 语用学可以解释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51

2.2 语用·翻译·修辞格·《红楼梦》 52

2.2.1 语用与翻译 52

2.2.2 语用与修辞格 53

2.2.2.1 具有渊源 53

2.2.2.2 都是对含义的研究 54

2.2.2.3 都属句子和句子以上层面 54

2.2.2.4 都具有趣味性 54

2.2.3 翻译与《红楼梦》 55

2.2.4 翻译与修辞格 57

2.2.5 修辞格与《红楼梦》 58

2.2.6 歇后语、委婉语、仿词 59

3 合作—歇后语的构造和翻译 62

3.1 歇后语的定义 62

3.2 歇后语的英译名 63

3.3 《红楼梦》的歇后语 64

3.4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构造 67

3.4.1 违反质的准则 67

3.4.2 违反量的原则 68

3.4.3 违反方式准则 69

3.5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翻译 71

3.5.1 《红楼梦》歇后语数据分析 71

3.5.2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翻译 73

3.5.2.1 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75

3.5.2.2 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76

3.5.2.2.1 误译 76

3.5.2.2.2 意译 78

3.5.2.2.3 套译 79

3.5.2.2.4 改译 81

3.5.2.3 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82

3.5.2.3.1 量少了的例子 82

3.5.2.3.2 量多了的例子 84

3.5.2.4 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86

3.6 本章小结 87

4 礼貌—委婉语的构造和翻译 89

4.1 委婉语的重要性 89

4.2 《红楼梦》中的委婉语 91

4.3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的构造和使用 95

4.3.1 委婉语与禁忌语 95

4.3.2 距离原则和相关原则 95

4.3.3 委婉语是礼貌和合作的矛盾统一体 98

4.3.3.1 委婉语与礼貌的关联 98

4.3.3.2 委婉语与合作的关联 100

4.3.3.2.1 违反质的准则的委婉语 101

4.3.3.2.2 违反量的准则的委婉语 101

4.3.3.2.3 违反关联准则的委婉语 101

4.3.3.2.4 违反方式准则的委婉语 102

4.4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的翻译 103

4.4.1 委婉语的理解 103

4.4.2 《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的翻译 105

4.4.3 从礼貌的角度解析《红楼梦》十个死亡委婉语的翻译 106

4.4.3.1 礼貌需要的不同 106

4.4.3.2 礼貌策略的不同 109

4.4.4 礼貌原则对委婉语翻译的启示 111

4.5 本章小结 113

5 关联—仿词的构造和翻译 115

5.1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 116

5.1.1 仿词的定义 116

5.1.2 仿词的分类 117

5.1.2.1 严仿 118

5.1.2.1.1 音仿 118

5.1.2.1.2 类仿和反仿 119

5.1.2.1.3 合仿 119

5.1.2.1.4 形仿 120

5.1.2.2 宽仿 120

5.1.3 仿词的反向关联 121

5.1.4 仿词与语境 122

5.1.5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示意图 122

5.2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翻译 124

5.2.1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翻译示意图 124

5.2.2 语境与仿词的翻译 124

5.2.3 仿词的翻译与译者的策略 125

5.2.4 仿词翻译中的最佳关联度 126

5.2.5 《红楼梦》仿词翻译实例 127

5.3 本章小结 131

6 翻译中影响语用策略选择的因素 133

6.1 文化因素 133

6.1.1 文化词语和文化语境 134

6.1.1.1 文化负载词词义的确定 135

6.1.1.2 文化词汇的空缺 136

6.1.1.3 文化不可译性的限度 139

6.1.2 翻译中的文化研究 141

6.1.2.1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141

6.1.2.2 文化的融合 141

6.1.2.3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143

6.2 诗学因素 146

6.2.1 诗学=风格 147

6.2.2 诗学=反常 147

6.2.3 保持诗学特征 148

6.3 译者因素 150

6.3.1 译者的作用 150

6.3.2 译者的权力 150

6.3.3 译者的目的 152

6.3.4 译者本身因素 153

6.3.4.1 译者的理解能力 153

6.3.4.2 译者的表达能力 155

6.3.4.3 译者的工作条件、工作态度等 156

6.4 读者因素 157

6.5 翻译语用策略的选择 160

6.6 本章小结 161

7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 163

7.1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提出 163

7.2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描述 164

7.3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特征 167

7.3.1 多元的系统 167

7.3.2 描述性的框架 169

7.3.3 动态的平衡 170

7.3.4 主体的译者 170

7.3.5 整体性的翻译单位 171

7.4 本章小结 172

8 结语 173

8.1 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173

8.2 多元译本存在的合理性 174

8.3 读者分析法的必要性 175

8.4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的局限性 176

附录1:《红楼梦》歇后语详表 178

附录2:《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详表 185

附录3:《红楼梦》中仿词的分类和翻译 190

参考文献 204

专家评语 215

图示1:语境的组成 20

图示2:语用推理机制简图 42

图示3: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详图 45

图示4:语用与翻译的关联 47

图示5:《红楼梦》歇后语杨译霍译翻译手法统计 71

图示6:Ogden and Richards三角 97

图示7:委婉语的构造示意图 97

图示8:《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的译文对照表 106

图示9:关联理论和仿词的构造示意图 123

图示10:关联理论和仿词的翻译示意图 124

图示11:《红楼梦》仿词杨译和霍译对照表 128

图示12:关联观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介作用 150

图示13: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示意图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