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常炜编著
  • 出 版 社:国史馆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874 页
图书介绍:

上编:蔡元培先生年谱(续) 1

六十三岁 民国十八年,西历一九二九年,已巳。 1

在南京出席国军编遣会议开幕典礼 1

在杭州参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议被推为董事长 2

致李书华书 2

应教育部聘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 2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推为审查关于北方各省党务问题 2

梁启超病逝,先生为其请恤未成 2

为派傅斯年前往河南接洽安阳考古发掘事,致河南省政府函 4

受任为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 5

函白崇禧慰问病情 5

国军编遣会议举行第六次大会先生致词贺大会成功 6

国民政府特派先生等为审讯长芦盐案委员 6

国民政府令派先生等为浙江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 6

国民政府特任先生等为财政委员会委员 6

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派先生查办湘案 7

题“学生指南” 9

出席中央政治会议报告与李宗仁会见经过并主张和平解决湘案 10

接见记者谈湘案处理 11

提议裁撤各地政治分会 12

向中央政治会议报告调查湘案结果 13

中国国民党三全大会议决通过“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 16

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21

参加中国建设协会成立大会 21

被推为上海大同大学校董 21

为“钦天山气象台落成纪念刊”撰写序文 21

致李书华函 22

发表“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一文 23

再度被推为政治委员 26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推定先生为常务委员 26

致电李宗仁,劝其释兵远游 26

参加国父灵榇奉安典礼并执绋 27

参加西湖博览会开幕致颂词并参观各馆 27

再度电辞监察院长及国民政府委员 28

被聘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28

为中研院复谢拨款,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29

为西北科学考查团捐赠仪器函气象研究所 30

为请将历史博物馆划归历史语言研究所函教育部 31

为请樊迪文夫妇来华演讲,函中比庚款委员会 33

为西北科学考查团暂停考察,呈复中央政治会议 34

为中央研究院“院务月报”撰“发刊词” 36

获准辞去监察院院长职,仍任国府委员 38

受教育部之聘,兼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 39

为日人强运鲁省古物,致济南治安维持会函 39

往青岛,寄住青岛大学避暑 39

致函北大教职员 40

再任为北京大学校长;未到任前,校务由陈大齐代理 40

为日本遣员调查长江水产动物事致外交部函 42

为“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撰写序文 43

致杨铨(杏佛)函询以傅斯年来函“欲以二万元购买李盛铎所藏七千麻袋的明清档案” 45

为保护山西大同云冈石像事致阎百川总指挥电 48

复胡朴安函,为其弟胡怀琛撰著“墨子学辨”一书题字封面 48

为继续发掘安阳殷墟并请制止何日章任意开掘以免毁损,呈文国民政府 50

为黄季飞著“经济史长编”撰写序文 51

为安阳发掘事函李济之,并附致安阳县长函 53

为“北京大学三十一周年纪念刊”撰写序文并题刊名 55

为李季著“马克思传”撰写序文 57

欢迎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党领袖樊迪文到中国讲学 59

发表“国立中央研究院过去工作之回顾与今后努力之标准”一文 61

题夫人周养浩为写油画像 78

六十四岁 民国十九年,西历一九三〇年,庚午 83

为关于解决安阳殷墟发掘办法,呈国民政府 83

为“文伯子遗墨”题诗一首 87

为取缔外人所设无线电台并商请自设电台测候气象致交通部函 88

为关于何日章阻扰发掘殷墟事件呈国民政府公函 89

为转送世界动力协会志愿书致王小徐函 92

为请保护贵州自然科学调查团致贵州毛主席电 92

参加第二届全国教育会议 93

主持由中央研究院召集之全国气象会议 94

应邀参加立法院招待教育会议会员餐会,发表对姓氏、婚姻、家庭问题之意见 98

在南京全国童子军总检阅大会以来宾致训 102

为中国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执监委员宣誓就职监誓并致训词 105

应邀参加中国社会学社在上海举行之成立大会并讲演“社会学与民族学” 107

发布“中国公学校长问题”之通告 111

在国立劳动大学演讲“劳动大学的意义及劳大学生的责任”之讲稿发表 114

手订“国立中央研究院进行工作大纲” 117

召开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年会致开会词 118

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年会 120

主持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届社员大会暨全国职业教育机关联合会第七届年会 121

为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教育大辞书”撰“大学教育”与“美育”两词条 123

为发掘汾阴后土祠计划,拟请暂缓与美国博物馆接洽致教育部公函 133

为杨端六等所编“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撰写序文 133

参加袁观澜先生追悼会致开会词 140

关于中国公学校长问题之谈话 142

在上海讲“今年庆祝国庆的新意义” 143

参加上海各团体公宴比利时学人樊迪文,致介绍词及欢迎词 144

为中研院建筑理化实验馆,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请迅拨款补助 147

为中研院关于地质调查之公函 148

为中研院拟订中美合组科学考察团办法,致教育部公函 150

中央研究院第十一次院务会议报告 151

为“现代学生”撰“怎样才配做现代学生”一文 151

为蒋丙然著“近十年中国之气候”撰序 157

关于美人斟密司赴滇川黔考察动物标本,致教育部函 158

关于国际交换出版品入口免税,致关务署函 159

为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举行考古成绩展览致各界、各机关、各委员及专家函 161

为英籍司代诺氏游历新疆盗窃文物,呈国民政府文 162

在亚洲文会讲演“中华民族中庸之道” 164

为我国加入“国际确定日历联盟”致南京市党部函 168

关于发掘山东龙山城子崖,致南京古物保存所函 169

为德人韦歌尔率团员赴川滇考察,复教育部函 170

为张季信著“中国教育行政大纲”撰写序文 171

于“推行国历演讲大会”上致词 175

六十五岁 民国二十年,西历一九三一年,辛未 181

为中央研究院关于盗掘殷墟案之公函 181

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 182

为德国博物院韦哥尔部长来华考察案,函覆教育部 184

为中央研究院与交通部接洽测候合作之公函 186

出席中央政治会议议定对革命有功者给勋办法,并通过承认巴拿马新政府案 188

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北方各省人民团体改组 188

出席国民政府会议,决议特派戴传贤为国民会议选举总事务所主任 189

为中研院关于催促各省设立测候所之公函 189

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190

为中研院关于撤退青岛观象台留台日员之公函 192

为中研院关于会商全国经度测量会议之公函 199

为中研院关于接收北极阁无线电台之公函 202

为中研院关于德人韦歌尔率团员赴川滇考察之公函 205

为中研院致河南省政府及刘峙主席函,以安阳殷墟发掘请妥为保护 207

为中研究关于中法一九学术考查团复教育部之公函 212

关于德人韦歌尔入川滇考察动物及人种学案,再度函复教育部 215

为美国费城自然博物院川滇旅行团前往川滇考察事,复外交部公函 216

参加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核准“江西地方整理委员会条例” 217

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常会临时会选任林森为立法院院长 219

国民会议选举总事务所主任戴传贤、副主任孙科等就职,先生监誓并致训词 221

为中央研究院关于义国维尼芝会议讨论改历案之公函 222

出席国民政府会议,通过编制二十年度国家总收入预算书 227

与吴敬恒呈请优恤杨笃生遗族 228

为中研院关于召集全国经度测量会议之公函 230

为中研院关于一九学术考察团中法合作办法之公函 234

为中研院关于实业部所拟全国地质调查组织大纲之公函 238

为中研院关于北极阁无线电台价让之公函 241

出席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各国退还庚款案之拨用办法 242

列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改推苗培成视察晋省党务 243

出席国民政府会议通过令各省市不得自由抽税 244

国民政府特派先生为西陲学术考察团理事会理事长 244

参加中华教育社学术讲演会发表讲演 245

为赵药农所编“中国新本草图志”一书撰序 246

参加上海大东书局新厦落成开幕典礼,讲演“国化教科书问题” 246

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临时全体会议,修正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草案” 249

续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通过“确定教育设施趋向案” 250

与张继、张人杰等中央监察委员电覆邓泽如等,谓胡汉民之留京为免讹传 252

出席国民政府会议通过“提出约法草案”、“确定教育设施趋向” 254

撰庆祝国民会议颂词 255

关于购买古籍书画金石及古代美术品以为中央历史博物院及美术院之基础,复教育部函 255

出席国民会议开幕典礼及国父就任非常大总统十周年纪念会 260

出席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263

于陈英士先烈殉国十五周年纪念会中致词 265

中央监察委员张继携先生等致古应芬等函赴粤斡旋时局。先生亦赴沪调停 266

由沪返京对记者谈粤事 268

参加中国国民党中央常会临时会议 269

发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一文 269

为对“确定教育设施之趋向案”作说明 285

参加中央举行约法告成典礼及扩大纪念周与总理奉安二周年纪念 286

与“中央日报”记者谈今后教育方针 287

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监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被推为审查粤变委员 289

中国国民党三届五中全会改推先生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国民政府委员 290

所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发表 291

参加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在京举行之总理蒙难九周年纪念大会 311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并致词 313

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年会 315

致李华书函,为刘海粟在欧洲举行画展及讲演,回国川资不敷,希教育部汇款相助 317

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报告“韩境惨杀华侨案” 318

在国府纪念周讲演“剿赤后之消毒工作” 324

应邀参加中国经济学社第八届年会,发表演说 327

在国府纪念周讲“水灾问题” 328

偕同张继、陈铭枢衔命赴粤磋商和平 331

为王希隐“清季外交史料”撰写序文 333

赴粤协商和平任务初步告成,与张继等偕粤方代表汪兆铭等抵上海 335

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两年一届)大会在上海举行。应邀撰写“绘画与书法”论文 336

京、粤代表在粤举行和平会议预备会由先生担任主席 337

在生物学会年会讲演 342

在苏州中学讲演,谓职业无贵贱之分,权利为服务之资 342

京粤和平统一会议于先生主持第七次预备会后圆满结束 345

参加中国国民党中执会临时全体会议,讨论四全大会提案 348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抗日会向四全大会请愿,主席团推先生接见 349

诗人徐志摩乘飞机在济南遇难,先生挽之以联 350

与记者谈国难会议组织,将采用委员制 351

领衔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主张发展职业教育 354

致电汪兆铭、邹鲁,请就近邀集各中委来京举行全会,俾一致对外 359

为中政会推定筹备“国难会议” 359

接见北平学生抗日救国示威团及安徽大学学生请愿团 360

在国府总理纪念周讲演“牺牲学业损失与失土相等”,以告诫全国学生 361

致函上海各大学校长请劝阻学生来京请愿 363

北平学生示威团大闹外交部与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先生与陈铭枢延见遭殴伤 364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推定先生等为临时常委 375

中国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全体会议。讨论国府主席人选内定蔡先生与林森二人 377

六十六岁 民国二十一年,西历一九三二年,壬申 386

为王小徐著“佛法与科学比较之研究”一书撰写序文 390

中央致电先生促来京共商大事,并派杨杏佛敦劝 390

为俞棪著“中国政略学史”一书撰写序文 390

领衔与蒋梦麟等致电国际联盟,要求制止日军焚毁文化机关之暴行 391

复函行政院长汪兆铭精卫婉拒邀其任政府要职 39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为先生出版祝寿论文集二册 394

致电汪兆铭请公开审判牛兰,使国际明白真相 396

参加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并讲演“大学生之被助与自助” 397

为“中国建设杂志”化学专号撰写序文 397

中央研究院与陕西地质调查所订定勘查陕西油矿协定 398

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会议 398

被聘为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委员长 398

在中央留京办事处纪念周讲演“钱币革命” 399

中比庚款委员会组织文化基金委员会,推举为委员 402

致电中央为牛兰夫妇陈情 402

发表“六十年来之世界文化”一文 404

致电中国国民党中央要求宽释陈独秀 405

主持中国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教育审查会,通过改革高等教育等案 406

宋庆龄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请先生参加 406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正式成立,临时以副主席名义主持并发表谈话 409

六十七岁 民国二十二年,西历一九三三年,癸酉 413

行政院院会决议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聘任先生等为委员 413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沪分会成立,先生当选为执委 413

书七绝二首,赠鲁迅 416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由沪迁南京办公 417

“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成立,胡适、蒋梦麟当选执行委员 418

“民权保障同盟”为刘煜生案发表宣言 418

欢迎萧伯纳到上海共进午餐,并摄影留念 424

在上海青年会讲演“民权保障之过去与现在” 425

主持芝加哥博览会征品审查会,并茶会招待全体审查委员 425

发表“萧伯纳颇有老当益壮的感想”一文 428

中山文化教育馆成立,被推为常务理事 429

主讲“科学的社会主义概论” 430

商务印书馆召开股东常会,被推选为董事 431

上海各文化团体补行五四纪念,并庆祝革命政府成立纪念,先生发表讲演词 431

国耻周在上海青年会讲“日本对华政策” 432

为德国压迫民权摧残文化事往德国驻沪领事馆,向希特勒提抗议书 436

主持“中国考古会”成立大会并致词 437

主持“中国考古会”理事会议,被推举为常务理事 439

参加“保障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并发表谈话 440

参加上海国货宣传运动大会发表演说 440

主持上海美专筹建新校舍暨美术馆委员会,被举为常务校董 441

为营救丁玲等致电南京行政当局,为之缓颊 441

出席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筹备会 442

主持中国国际图书馆茶会并致词 443

中波文化协会在南京成立,被推为名誉会长 443

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干事杨杏佛遭枪杀,先生“哭之动” 444

中央研究院公祭杨杏佛,由先生主祭及中国科学社公祭 447

杨杏佛发引安葬,随灵执绋 448

向教部贡献影印四库全书意见 449

为保全国粹研究文化派员赴甬会编“天一阁图书目录” 452

覆国际联盟文化合作委员会主任班纳函 452

致李书华函 453

中央研究院派员赴赣研究地质矿产 454

出席中比庚款委员会联席会议 454

中央研究院植物所究所在陕西调查有得 455

为姚仲拔所著“辅助国民教育运动”一书撰审序文并题字封面 455

为胡超之母八旬庆征文铭谢启事 456

出席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会议,讨论征求总理传记展延截止日期等案 457

致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函 458

辅助国民教育运动委员会成立,被推为理事长 460

马可尼夫妇来华的茶会,担任主席,致欢迎词 460

应邀出席行政院召开商讨处置闽乱及四中全会等之国是会议 463

复英国各大学中国委员会代表修士函 464

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被查禁发电要求中央解禁 465

六十八岁 民国二十三年,西历一九三四年,甲戌 469

发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 469

参加李石曾欢迎汪兆铭茶会 478

与记者谈学校教育应养成专门人才并注重体育及提倡高尚娱乐 478

发表“书杜亚泉先生遗事”一文 479

力疾晋京参加四中全会及中监委全体会议 480

出席中国国民党四届四中全会 480

教部令各省市社教应注重国语,并以先生拟定之四项办法为推行方案 481

出席中国国民党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全体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 481

中华慈幼协会举行第五届常年大会,聘请先生等为本届名誉董事 482

参加南京北大同学会举行之春季大会并致词 482

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讨论如何弥补美金低落问题等案 483

参加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会,任主席 484

参加陈去病(佩忍)追悼会并致词 486

拟聘请丁文江继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487

出席中山文化教育馆成立周年纪念典礼,发表演说 487

行政院决议改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聘任先生等人为理事 487

晋京参加全国经济委员会 488

应妇女国货年运动委员会之邀播讲“妇女对于提倡国货之责任” 488

偕夫人周养浩出席上海市庆祝儿童节大会,发表演说 489

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在南京励志社开首次会议,被推举为理事长 489

发表“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一文 489

参加伍梯云(廷芳)追悼大会,任主席团 491

出席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会决议举办二次奖学金 492

语记者中研院将与经委会合办棉业研究院 492

函覆戴季陶(传贤)有关发掘古墓事 492

撰“和知堂老人五十自寿”七律二首 495

为“徐文定公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文汇编”题词 496

发起国人自编“英文中国年鉴”撰“编辑缘起” 496

参加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上海新会所奠基典礼 497

撰“新年用知堂老人自寿韵”七律诗一首 497

为“俞理初先生年谱”作跋 498

参加李石曾欢宴新疆回族音乐团 498

晋京主持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会会议 498

参加上海同济大学二十七周年纪念大会发表演说 499

覆高平叔函 499

覆北京大学法国籍教授邵可侣函 500

为朱桂曜著“庄子内篇证补”作序 500

发起追悼文学家刘复 502

乘轮赴青岛出席中英庚款会 503

发表“哀刘半农先生”一文 503

国人自办之“英文中国年鉴社”正式成立被推为名誉理事长 505

发表“吾国文化运动之过去与将来”一文 506

画家高奇峰去世,撰诗二首以吊 506

参加山东大学成立四周年纪念会及开学典礼,发表演说 507

应邀参观山东胶济铁路中学并讲演 508

致电汪兆铭对范文澜案表示关切 509

“申报”总理史量才自杭返沪途中被刺殒命 510

晋京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512

主持故宫博物院理事会 512

访汪兆铭并应王世杰邀宴 512

参加中国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开幕礼 512

在南京中央大学讲演“民族学之进化观” 513

应邀出席中波文化协会欢迎茶会并致词 513

出席中国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大会 513

出席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全体会议 514

提议“实施义务教育,标本兼治办法案”获中国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通过 514

赴兆汪铭邀宴,苦劝其改变亲日行为 520

发表“民族学上之进化观”一文 520

为杨家骆“仰风楼业书”题词 525

六十九岁 民国二十四年,西历一九三五年,乙亥 530

发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一文 530

主持中国科学社董事理事联席会议,报告社务 534

覆发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十教授”之一何炳松书 535

应邀参加中华慈幼协会第六届年会,发表演说 538

参加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会议 539

“旅行杂志”发表“蔡子民先生访问记”。先生谈旅欧观感 539

应邀在上海无线电台为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发表广播演说 540

参加中央会议主张宽赦瞿秋白 540

为青年会三十五周年纪念特刊题“三育进步” 541

沪市图书馆博物馆筹备会推先生与叶恭绰分任临时董事长 542

世界笔会中国支会改选理事推先生兼任会长 542

主持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会议 542

中央核准中央研究院余款拨充基金 543

于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主办之“读书运动大会特刊”发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 544

应中国文化建设协会邀请在中西广播电台播讲“怎样研究哲学” 547

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在沪举行年会,任主席,改选职员,先生仍为董事长 548

在京出席中山文化教育馆理事会议 549

出席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农民银行条例原则” 550

主持中波文化协会年会改选理事 550

应邀至南京私立济民职校讲演 551

为张君俊著“中国民族之衰老与再生”一书撰写序文 551

应“大众画报”之请,为该报第十八期“假如我的年纪回到二十岁”专栏撰文 551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迁平,心理研究所自沪迁京 551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与历史研究所赴滇勘察滇缅界址 552

发起组织“中印学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被推为理事会主席 552

发表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反对提倡中小学生读经 553

为张润泉著“人类生活史”一书作序 555

为郑振铎编“世界文库”撰作序文 555

阅许斋所译“民众艺术问题”。谓以改宫复制品分配各地可行 556

应大夏大学学生自治会之请,往该校演讲 556

“为什么研究学问”一文发表 556

主持中央研究院选举聘任评议员 557

主持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常会 557

中央研究院招收物理、化学两研究所研究生 558

聘任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员李书华等三十人 559

应邀参加许寿裳长女婚礼 560

为科“学画报”所撰“现代儿童对于科学应有之态度”一文发布 560

刊登启事:(一)辞去一切兼职,(二)停止接受写件,(三)停止介绍职业 560

开始口述“五四运动”以后的生活经历 563

覆蒋维乔函为蒋寄所撰“中国教育会之回忆”一文提供意见 564

欢宴刘海粟载誉归国,先生致词备加赞许 564

参加在青岛举行之中国物理学会第四届年会并致词 568

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举行成立大会,先生亲自主持 569

发表“追悼曾孟朴先生”一文 571

中苏文化协会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通过会章选举理事,先生被推为名誉会长 578

撰“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高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579

参加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召开。汪兆铭遇刺受伤 589

主持中国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教育审查组会议;并参加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审查 589

中国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举行总理纪念周,先生报告“中央研究院与中国科学研究之概况 589

参加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向五全大会工作报告 605

参加中国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闭幕典礼 606

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开幕 606

出席中国国民党五全大会,主持教育提案审查会议 607

参加中国国民党五全大会第七次大会,当选中央监察委员 609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由平迁京 610

中国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在南京开幕。先生特拟就“确定今后各级教育改进方针案” 611

自京返沪,与记者谈辞去文化学术之名誉职,实因年迈力衰,不愿徒负虚名 612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在湘中煤毒,翁文灏戚寿南飞往探视 613

国立中央博物院成立理事会,教育部聘先生等为理事 613

迁居南京,撰诗赠养浩夫人 615

七十岁 民国二十五年,西历一九三六年,丙子 621

函复北大师生蒋梦麟、罗家伦等赠屋祝寿 621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中煤毒医治无效,在湘雅医院逝世 623

主持丁文江追悼会并致词,深表哀悼 624

中国科学社为先生七秩庆寿 625

上海各界名流公祝先生七秩大庆,先生致词答谢,柳亚子等献诗祝寿 626

为丁文江遗像题词 630

为刘复(半农)撰写碑铭 631

为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联合出版清内阁旧藏汉文黄册联合目录撰写序文 632

主持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会会议 634

于南京北大同学会祝寿聚餐会上发表答谢演说,讲述整顿北大经过 634

发表“丁在君先生对于中央研究院之贡献”一文 638

中国公学毕业同学为先生祝寿 641

电唁俄科学家班夫罗夫 642

与吴铁城、马良刊登启事介绍画家张允仁 642

参加王光祈追悼会,致悼词 643

为程演生所辑“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撰写序文 644

主持故宫博物院保存库奠基式,并参加理事会会议,续任理事长 645

国立中央博物院理事会成立,召开首次会议,任主席通过成立人文、自然、工艺三馆 645

主持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第二次年会,作国立中央研究院进行工作大纲报告 645

主持第十二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年会通过二十五年度事业预算,先生连任董事长 649

为亚东图书馆新印顾颉刚编订崔东璧遗书题词 651

为张建华所译“科学界的伟人”一书撰写序文 652

聘朱家骅继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654

撰写“高剑父的正反”一文 655

与胡适、王云五联名发出“征集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篇” 656

应李公朴之属,为“读书生活杂志”撰写“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一文 656

自京返沪。谓记者云:收拾粤局,可以避免军事力量 657

参加章炳鳞追悼会,挽以联 657

为“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撰“粤汉铁路与南北文化沟通之关系”一文 657

为蔡尚思著“中国思想研究法”一写书序 659

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开会,任主席 660

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出版撰写“刘君申叔事略”一文并题签书名 661

为黄寄萍所编“当代妇女”一书撰写序文 663

中共毛泽东亲函先生深表仰慕。并称赞其坚持抗日爱国和进行文化事业的立场 663

在上海主持高楚旦追悼会,并挽以一联 664

为郑绍文译“人与地”一书撰写序文 664

为商务印书馆编印“读书指导”第二辑撰写序文 667

为大公报廿五年国庆特刊撰写“二十五年来中国研究机关之类别与其成立次第”一文 668

发表“辛亥那一年”一文 668

在首都全国童子军总检阅致训词 668

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上发表“墨子的非攻与善守”一文 669

鲁迅安葬,挽以联 669

主持中央博物院奠基式及理事会议 670

身体不适,大病濒危者再,经医学专家断为严重的伤寒症,经悉心诊治,渐脱险境 670

所撰“爱国女学三十五年来之发展”一文,于大病期间印出 672

七十一岁 民国二十六年,西历一九三七年,丁丑 676

与胡适、王云五为征集“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刊”出启事 677

为上海北大同学会撰拟并书写“募建会所基金缘起” 679

撰“汪龙庄先生致汤文端七札之记录与说明”一文 680

致傅斯年函,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翁文灏出国,请其代理 695

撰“十年来之国立中央研究院” 696

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通过下年度预算及补助费,当选连任董事长 704

主持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三届年会并致词 705

主持中国日食观测会三届常会 706

为同济大学创校三十周年题词 707

为中华书局编印的“辞海”题词 709

撰写“记宗仰上人轶事”一篇,以备为其修墓之用 709

上海文化界成立救亡协会先生与潘公展等当选理事,通过章程并发表救亡宣言 711

受聘为救亡协会宣传部国际宣传委员 715

与四国立大学校长联名致电比京九国公约会议请膺惩日本暴行,制裁侵略 715

愤日寇毁我教育机关特联合教界名流发表英文事实声明,吁请世界人士一致声讨 716

由丁西林、周仁陪同离上海去香港。抵港后与亲友通信,化名为周子余 718

中央研究院决定随政府撤迁后方,先生留沪兼任国际宣传委员会会长 718

为“宇宙风”杂志撰述“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 719

夫人周养浩率子女到达香港。在九龙奥斯甸道一五六号租屋居住 728

因忧伤国事,身体寖衰,遂留港养病 729

七十二岁 民国二十七年,西历一九三八年,戊寅 731

为熊希龄撰写墓碑文 731

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在汉口成立推定先生为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国际和平运动大会特别会议代表 731

为萧瑜所著“居友学说评论”一书写序 732

为韩人查阅史档致傅斯年函 733

为借阅书籍致王云五函 733

为在港召开中研院院务会议覆朱家骅函 734

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总干事朱家骅及十所长均参加,通过要案七项 737

致余天民函 737

致傅斯年函 738

参观香港大学,访晤该校副校长斯洛司教授 739

为任鸿隽所著“古青诗存”撰跋 739

与沈雁冰谈“鲁迅全集”付印事 740

吴玉章参加伦敦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返国经香港来访 740

参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港召开预备会议 740

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四次年会 740

收到由外交部转来之波兰国所赠勋章 741

复余天民函论作词之道 741

致内侄周新函 741

出席保卫中国大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在圣约翰大礼堂举办的美术品展览会开幕典礼,发表演说 742

与蔡尚思书,谓将赴昆明 745

撰“鲁迅三十集序”一文 745

为收到汇款,覆朱家骅函 748

与萧瑜发起“居友社”,撰“居友社社友题名录小引”,征求社友 749

向萧瑜叙述身家轶事 750

因患脑贫血、晕倒 750

为朱家骅恳辞总干事,提三项办法 751

致傅斯年函 753

覆朱家骅问病电文 754

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发起文化界致电国联呼吁,电请蔡元培先生领衔,当即复电同意 754

致函王敬礼自述病况 755

覆朱家骅函 758

致傅斯年函 761

致王世杰函 762

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及其家学,致傅斯年函 765

复阮毅成函 765

王世杰函,为其不克兼任总干事,深致惋惜 766

致傅斯年函,谓拟请任鸿隽(叔永)为总干事 766

为孑民文存卷首传略事复高平叔函 767

致朱家骅函,告以任鸿隽已允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之职 769

致傅斯年函,告以任鸿隽允任总干事,两月后到职 770

撰“咏红叶”四绝诗,以表思乡之情 771

为查阅记载“义和拳之京报”,致傅斯年函 772

撰“余莲青先生家传” 774

赠王景岐诗 775

七十三岁 民国二十八年,西历一九三九年,己卯 779

阅“心理学”毕 779

中英庚款设立蚕桑、地理两研究所,蚕桑研究所已成立 779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来信谓无暇兼顾地理研究所之筹备工作,遂改请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兼理此事 780

致余天民函,为儿女因病告假 780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在昆明开会,先生原定力疾到会,临时以医生劝阻作罢 781

夫人周养浩五十寿辰,先生贺以诗 781

在家举行仪式庆祝儿童节 782

题和陶在东先生 783

长女威廉在昆明病故 783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来信称:“本所拟聘蒋葆增为副研究员当即复函同意” 784

病中仍尽力处理中央研究院的具体工作 784

中央研究院征求各种奖金论文,在港刊登广告 785

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第二届名誉主席 785

为马尼拉华侨商报抗战建国纪念日特刊题字“积两年之奋斗,祈最后之胜利” 785

为李玄伯所作“中国古代社会新研究初稿”一书撰写序文 786

阅读“西行漫记”一书 788

赞助张一麟在港发起之新文字运动 788

香港新文字学会聘先生为该会名誉理事长 789

覆北大陈良猷同学函,谓不克参加北大同学举行之餐会 790

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作会歌,调用“满江红” 791

函朱家骅,为香港新文字学会请求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给予补助 791

七十四岁 民国二十九年,西历一九四〇年,庚辰 794

致翁文灏函,授以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最后决定之权 794

为借阅书籍致王云五函 794

致余天民函为不克赴约作青山之游 795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任鸿隽来函,请为该院二十六年度至二十八年度总报告书写封面,写毕即寄重庆 795

任鸿隽来函告以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初选定于本月二十日举行,本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定于三月二十二日在重庆举行 795

为北大旅港同学通讯录撰写序文 796

感身体不适,在九龙寓所卧床诊治 796

和周成诗 796

题赠王鹤仪女士立轴 797

先生失足仆地,病情加剧 797

住入香港养和医院诊治。知为胃瘤出血 797

与世长逝,享年七十四岁。遗言“美育救国”、“科学救国” 798

遗体入殓。吴铁城代表蒋委员长主祭 798

灵柩出殡。执绋者五千人与祭者逾万 799

附录(一)蔡先生逝世之新闻报导 800

附录(二)蔡先生遗体入殓之新闻报导 802

附录(三)蔡先生之出殡及各界挽联 804

国民政府特颁褒扬令 806

全国各地同时举行追悼 807

各界祭文 810

各报章杂志为出纪念专号,朝野撰文加以赞扬 816

(一)重庆“中央日报” 816

(二)重庆“大公报” 818

(三)重庆“中央日报”社论 820

(四)成都“中央日报”社论 821

(五)边区“中央日报”社论 823

(六)“广西日报”社论 825

(七)“东南日报”社论 828

(八)“前线日报”社论 830

遗诗二首 832

在港之最后手迹 833

抗战胜利还都;国府追念旧勋,明令定期国葬 833

下篇:蔡元培先生传记 837

蔡孑民先生传记 837

第一 先生的生平——一代宗师 837

第二 先生的学问——贯通中西 841

第三 先生的为人——和而不同 843

第四 先生的信仰——革命与教育 846

附录(一)蔡孑民先生传略&黄世晖 848

一、家世及其幼年时代 848

二、旧学时代 849

三、委员教育时代 849

四、革命运动时代 854

五、游学时代 856

六、教育总长时代 858

七、第二游学时代 860

八、大学校长时代 861

九、言行杂录 864

附录(二)蔡元培传&夏敬观 869

跋&杨向时 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