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论美学 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一川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0113548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理论与批评的结合上阐释文艺本文与文化语境的互赖关系,显示了内容形式化、语言历史化的理论批评化等特色,从而对修辞论美学作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探索。

引言 1

第一编 导论:走向修辞论美学 6

一 从理性中心到语言中心——20世纪西方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6

(一)一种新的诗学现象 6

(二)认识论转向与认识论诗学 7

(三)哲学、语言学和诗学中的语言论转向 10

(四)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14

(五)语言概念与语言论诗学模式 16

(六)语言论诗学评价 21

二 多种语言形态与现代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 23

(一)日常语言与分析美学 24

(二)诗意语言与存在主义美学 27

(三)无意识语言与心理分析美学 30

(四)拟语言与结构主义美学 32

(五)移心化语言与解构主义美学 35

(六)语言本质观与美学理论 38

三 高度符号化时代的美学理论——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的特征和实质 41

(一)语言论美学的含义和演化 41

(二)语言论美学中的语言角色 44

(三)语言论美学的话语特征 45

(四)语言论美学的实质 51

(五)面对语言论美学 55

四 走向修辞论美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 56

(一)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三次转向 57

(二)当前多形态美学格局 57

(三)新的综合与修辞论转向 61

(四)走向修辞论美学 62

(五)话语与文化语境 65

(六)修辞与修辞性 67

(七)修辞论阐释框架 69

(八)修辞论美学的理想境界 71

第二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文学 72

五 “革命+恋爱”与转型再生焦虑——论20世纪20年代末几位革命知识分子典型 72

引言 72

上篇 重复与转型再生焦虑——论韦护和王曼英 73

(一)本文对焦虑的重复叙述 74

(二)左翼作家的转型再生焦虑 77

(三)重复、双重效果与自虐 81

(四)自动重复结构与双重资格认同 83

(五)重复与文化中的权力 87

下篇 双重本文间的现代原忧——论沈之菲 88

(一)有关的批评和反批评 89

(二)浪漫乌托邦与美的语言性 90

(三)父子冲突 93

(四)中国知识分子与原忧 96

(五)沈之菲与现代原忧 100

(六)双重本文性 103

六 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近40年中国文艺主潮的修辞论阐释 105

(一)修辞论方法及相关概念 106

(二)卡里斯马化与兴体 112

(三)超卡里斯马化与比体 121

(四)解卡里斯马化与赋体 126

(五)再解卡里斯马化与变体 138

(六)结语与展望:再卡里斯马化? 164

七 典型、移心化与众声喧哗——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典型问题描述 168

(一)典型与文化语境 169

(二)泛典型与典型碎片 171

(三)寓言与典型影子 176

(四)能指游戏与典型墓园 182

(五)结语 185

第三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电影 187

八 “无代期”中国电影 187

(一)第三代:“大叙事”的建立与破碎 188

(二)第四代:“大叙事”的加速瓦解 190

(三)第五代:“变叙事”和“寓言”体 192

(四)“无代期”征兆 195

(五)结语:利用“无代期”? 197

九 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面对西方“容纳”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话语 198

(一)张艺谋神话战略 198

(二)总导演与执行导演之间 200

(三)三方会谈语境 201

(四)张艺谋神话战略模型 203

(五)作为“民族寓言”的张艺谋本文 205

(六)容纳与容纳中颠覆 206

(七)超寓言战略 208

十 异国情调与民族性幻觉 210

(一)求异与“西方精神” 210

(二)从慕客到娱客 212

(三)后殖民语境中的“容纳”战略 214

(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式异国情调 217

(五)寓言型中国情调 219

(六)西方利益圈里的张艺谋本文 224

(七)民族性与他性 226

十一 我性的还是他性的“中国”? 226

(一)原始情调与灵韵重构 227

(二)原始情调类型 228

(三)原始情调之一:野性、阳刚和狂欢 230

(四)原始情调之二:愚昧、悲哀和沉郁 232

(五)原始情调之三:古朴、古执和震惊 234

(六)边缘化、寓言化与他者化 235

十二 茫然失措中的生存竞争 237

(一)本文的成就 237

(二)本文结构中的生命力悖论 239

(三)观众与意识形态氛围 242

(四)茫然失措境遇中的本文 244

(五)理性的冲突 247

(六)银幕暴力 249

十三 叙事裂缝、理想消解与话语冲突——影片《黄河谣》的修辞论分析 251

(一)假面与超越性沟通 252

(二)直面与现实性交换 255

(三)无意识与叙事裂缝 258

(四)理想人格的消解 259

(五)话语场和话语冲突 262

第四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审美文化 264

十四 从启蒙到沟通——20世纪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 264

(一)审美文化概念 264

(二)从纯审美到泛审美 265

(三)从精英到大众 266

(四)从一体化到分流互渗 268

(五)从悲剧性到喜剧性 270

(六)从单语独白到杂语喧哗 271

(七)什么是人文精神? 275

(八)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继承还是转化? 277

(九)20世纪80年代启蒙精神及其衰落 277

(十)无法回避的新境遇:分化 281

(十一)沟通及沟通修辞学 284

十五 从纯美学到文化修辞学——与张法先生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新趋势的对话 289

(一)第一次高潮:从传统到现代 289

(二)第二次高潮:“苏化”运动 291

(三)第三次高潮:人的解放与世界化 291

(四)美学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293

(五)美学理论的边缘化与实用美学的兴旺 293

(六)从学科到领域 从总体到分化 296

(七)文化修辞学:第四次美学高潮的涛声 298

十六 杂语共生与汉语精神——与张法先生就当前汉语言文化的对话 300

(一)语言作为思维方式 300

(二)汉语:面向未来的困惑 302

(三)主流、新闻—学术和文艺语言:混合与分化 303

(四)大众语言的崛起 304

(五)脏话:在双重矛盾中 305

(六)软语:温馨/虚幻世界 307

(七)新语:在制造的迷雾中 310

(八)调侃与社会分层 312

(九)王蒙:立体化语言 313

(十)贾平凹:白描语言 314

(十一)苏童:间离化语言 315

(十二)孙甘露:为语言而语言 316

(十三)王朔和于坚:口语化调侃 317

(十四)杂语共生与汉语精神 318

附录一 古今融汇出兴辞——对文学属性的新思考 320

附录二 中国诗学现代二刍议——再谈中国现代性诗学 329

后记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