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1
第一编 古代东北历史(约30万年前—公元19世纪中叶)第一章 东北的石器时代与古人类 3
第一节 东北历史的发端——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 3
一、金牛山遗址 3
二、庙后山遗址 4
三、鸽子洞遗址 4
四、周家油坊遗址 5
五、安图人 5
六、哈尔滨人遗址 5
七、塔河县十八站遗址 5
八、漠河县老沟遗址 6
第二节 东北的新石器文化 6
一、扎赉诺尔人 6
二、查海遗址 6
三、新乐遗址 7
四、新开流遗址 7
五、昂昂溪遗址 8
六、铜钵好赉遗址 8
七、红山文化 8
第二章 青铜时期东北社会状况与古民族 9
第一节 东北的青铜文化分布 9
一、夏家店文化 9
二、西团山文化 10
三、白金宝类型文化 10
第二节 东北的氏族部落与古民族 11
一、殷商先人源于东北 11
二、九夷(东北夷) 11
三、?貊 13
四、肃慎 13
第三节 箕子东渡与朝鲜侯国 14
第三章 战国(燕)秦汉时期对东北的开拓管辖与诸民族并立 15
第一节 燕向东北南部的拓张设置与燕北长城 15
第二节 秦汉统一和管辖东北 16
一、统一进程 16
二、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 17
三、秦汉统一下的东北郡县设置与管辖 18
第三节 东北各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关系 19
一、挹娄 19
二、夫余 19
三、高句丽 21
四、鲜卑 23
1.东部鲜卑 23
2.北部鲜卑 24
五、乌桓 25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26
第四章 魏晋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东北 29
第一节 曹魏统一东北 29
一、公孙氏割据辽东 29
二、曹操北征三郡乌桓 30
三、曹魏统一东北 31
四、?丘俭征高句丽 32
第二节 西晋、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东北 32
一、慕容、段氏、宇文鲜卑三部 33
1.慕容 33
2.段氏 33
3.宇文鲜卑 33
二、前燕的崛起 33
1.慕容廆建国 33
2.慕容皝治国 34
3.前燕的灭亡 35
三、后燕的兴亡 35
1.后燕的建立 35
2.参合陂之战 35
3.后燕的灭亡 36
四、北燕 36
1.冯跋的政绩 36
2.北燕的灭亡 36
五、北朝对东北的管辖与治理 37
第三节 魏晋北朝时期东北的设置 37
一、魏、西晋时东北郡县 37
二、十六国时东北郡县 38
三、北朝时期东北的设置 38
第四节 东北诸民族状况 39
一、高句丽政权 39
1.高句丽的征伐与扩张 39
2.高句丽的社会发展变化 39
二、夫余王国 40
三、勿吉族 40
四、室韦 43
五、库莫奚和契丹 44
六、豆莫娄 44
七、地豆于 45
八、乌洛侯 45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的文化 46
一、北魏义县万佛堂石窟 46
二、高句丽的墓葬及壁画 47
三、好太王碑 47
四、高句丽音乐和舞蹈 48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东北 49
第一节 东北各族概况与治理 49
一、高句丽族 49
二、靺鞨族 49
三、契丹 50
四、奚 51
五、室韦 51
六、隋唐时期对东北各族的管辖和治理 51
第二节 隋征高丽 52
一、起因 52
二、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 52
第三节 唐灭亡高丽及对辽东的经营 53
一、唐朝出兵辽东 53
二、高丽灭亡 54
三、唐朝经营辽东 54
第四节 渤海国的兴盛 55
一、渤海政权建立前东北的形势 55
1.粟末靺鞨 55
2.营州之乱 55
二、渤海政权的建立 56
1.渤海国主体民族的归属 56
2.震国的建立 56
3.受唐册封,改称渤海 57
三、渤海国政治进程 57
1.武王实力的扩张 57
2.文王的文治 58
3.渤海封建化的确立 59
4.渤海国政局的演变 59
5.宣王中兴 60
四、渤海国的社会经济 61
五、渤海国的文化 61
1.渤海国佛教 61
2.通行汉字 62
3.诗歌 62
4.文化艺术 63
六、唐朝对渤海国的管辖 63
七、渤海同日本的友好往来 64
第六章 辽代的东北 66
第一节 阿保机建国与争夺王位的斗争 66
一、阿保机统一契丹诸部 66
二、辽的建立 68
1.称帝建国 68
2.营建皇都 68
3.制定成文法 69
三、灭渤海置东丹国 69
1.渤海国的衰落 69
2.攻克渤海上京龙泉府 69
3.建立东丹国 70
四、争夺皇位的斗争 70
1.太宗继立和东丹王投奔后唐 70
2.“横渡之约” 71
3.察割政变与辽统治中衰 71
五、萧太后摄政和圣宗时期的封建化改革 72
第二节 辽的统治机构及特点 73
一、中央机构中的两套官制 73
二、地方机构之部族制、州县制与投下军州 73
三、斡鲁朵与四时捺钵 74
第三节 辽代东北地区的经济 75
一、畜牧业 75
二、渔猎业 75
三、农业生产 76
四、手工业 76
第四节 辽代东北的文化艺术 77
一、契丹文字 77
二、文学 78
三、艺术 78
1.佛教艺术 78
2.绘画艺术 79
第五节 渤海遗民的反辽抗争 79
一、大延琳起义 79
二、高永昌起义 80
第七章 金代的东北 81
第一节 女真族的勃兴与金政权的建立 81
一、女真族的兴起 81
二、金王朝的建立 82
三、金统一东北地区的进程 83
1.占黄龙府 83
2.护步答冈战役 83
3.金灭辽 84
4.金灭北宋 84
四、阿骨打的社会改革 84
第二节 金代东北的经济和政治 85
一、金代东北的社会经济 85
1.农业生产的发展 85
2.手工业的发展 85
3.商贸业的发展 86
二、女真族向封建制的转化 87
三、金代东北的政治 87
1.金代官制及其变革 87
2.地方机构 87
3.猛安谋克制 87
4.金代东北的行政设置 88
5.东北西部的界壕 88
四、耶律留哥独立与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 89
第三节 金代东北的文化 90
一、创制女真文字 90
二、洪皓对东北文化的贡献 90
三、文化艺术 91
1.文史学 91
2.音乐和舞蹈 92
3.嘎拉哈雕刻 92
4.“大金得胜陀颂”碑 92
5.亚沟石刻图像 93
四、宗教 93
1.萨满教 93
2.佛教 94
3.道教与曹道士碑 94
第八章 元代的东北 96
第一节 蒙古族的兴起及对东北的统一 96
一、蒙古族的起源和族名 96
二、蒙古族的兴起 96
1.从“古列延”到“阿寅勒” 97
2.铁木真的成长壮大 97
3.十三翼之战 98
4.征服塔塔儿部,开始统一东北进程 98
5.经略辽西、辽东 99
6.灭东夏国,征库页岛,统一东北 99
第二节 元代东北的政治和经济 100
一、乃颜、哈丹之乱 100
二、辽阳行省 101
三、元代东北的驿站 102
四、元代东北民族 102
1.蒙古族东渐 102
2.女真及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各族 102
3.元代东北的民族融合 103
五、元代东北的社会经济 104
1.屯田 104
2.渔猎经济 104
3.造船业 104
六、元末红巾军在东北的活动 105
第九章 明代的东北 106
第一节 明对东北的统一与管辖 106
一、元末明初东北的政治形势 106
1.经略辽东 106
2.招抚纳哈出 107
二、兀良哈三卫的设置与明成祖的五次北征 108
1.兀良哈三卫的设置 108
2.明成祖的五次北征 109
三、经营女真地区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109
1.招抚海西女真 110
2.招抚吉里迷女真等部族 110
3.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110
第二节 明代对东北的开发及各族社会经济 112
一、辽东的军屯 112
二、兀良哈地区的经济 112
三、明初女真的发展变化 113
第三节 明中叶以后的东北 113
一、建州女真的迁移和壮大 113
1.胡里改部的迁移 113
2.斡朵怜部的迁移与壮大 113
二、辽东马市贸易 114
第四节 明末东北形势的演变 115
一、明代辽东边墙 115
二、李成梁总兵辽东 116
三、辽东军户兵变 117
四、金得时起义 117
第十章 清代的东北(鸦片战争前) 118
第一节 后金政权的建立 118
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18
二、后金政权的建立和满族的形成 119
1.创建八旗制度 119
2.兴筑城池 120
3.扩大治理机构、加强法制 120
4.创制满文 120
5.称汗建国,满族形成 120
第二节 后金与明朝的战争 121
一、萨尔浒之战 121
二、进入辽沈地区 122
1.努尔哈赤智取开原、铁岭 122
2.夺取沈阳、辽阳 122
3.迁都沈阳 123
4.攻占广宁 123
三、宁锦大捷 123
四、清军在东北决胜明军 124
五、清(后金)与明对朝鲜的争夺 125
六、整肃内政 统一东北 125
第三节 清前期对东北的管辖 126
一、从总管到三将军的设置 127
二、盛京五部侍郎 128
三、分族而治的管理体制 128
1.八旗驻防制 128
2.汉民州县制 129
3.原住民噶珊姓长制 129
4.东蒙盟旗制 130
第四节 清前期的经济 130
一、清初辽东招民开垦 130
二、局部地区的土地开发 131
1.官田 131
2.旗地 131
3.京旗屯田 131
4.民地 132
三、清初封禁与柳条边 133
第五节 流人与流人文化 133
一、兴办教育 134
二、流人诗歌 135
1.诗僧函可 135
2.吴兆骞与七谪之会 136
三、流人著述与东北方志 137
第六节 清代东北的乡土文化名人 138
一、王尔烈的词翰 138
二、高其佩的指头画 139
三、杰出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139
第七节 清代东北各少数民族及其相互关系 140
一、满族 140
二、蒙古族 140
三、达斡尔族 141
四、鄂温克族 142
五、鄂伦春族 143
六、锡伯族 143
七、赫哲族 144
八、回族 144
九、朝鲜族 145
第八节 沙俄入侵东北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146
一、沙俄入侵我国东北 146
二、雅克萨战争 147
三、《中俄尼布楚条约》 148
四、《中俄尼布楚条约》后的巡边制度 150
第二编 近代东北历史(1860年—1945年) 153
第一章 西方势力的侵入与东北边疆危机 153
第一节 营口开港与东北社会经济结构的局部变化 153
一、鸦片战争对东北的影响 153
二、营口开港,西方势力嵌入,东北地区商品经济渐成规模 154
三、流民闯关东、弛禁放垦、土地开发与地方设置 155
第二节 沙俄鲸吞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 157
第三节 东北三省军政改革 160
一、武力恢复秩序与整饬吏治 161
二、变通官制,满汉兼用 161
三、改革军事,增设练军 162
第四节 清加强东北边防、推动官办工矿诸业 163
一、吴大徵督办吉林防务 163
二、驱逐漠河金匪 164
三、李金镛经营漠河金矿 165
四、开办三姓金矿 167
五、创建吉林机器局 167
六、建立电报局 168
七、修筑旅顺海防基地 168
八、东北史地的研究成果 168
第二章 列强瓜分东北与清统治的终结 170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170
一、战争之前 170
二、战争过程 172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74
四、三国干涉还辽 174
第二节 “中俄密约”与沙俄强修中东铁路 175
一、《中俄密约》和借地筑路 175
二、沙俄强租旅大,攫取南满铁路修筑权 177
三、修筑中东铁路 178
第三节 东北义和团与沙俄入侵东北 179
一、东北义和团运动 179
二、沙俄入侵东北 182
第四节 日俄战争与瓜分东北 184
一、战争过程 184
二、《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 186
三、《日俄密约》及对东北的瓜分 187
四、沙俄对北满的控制与掠夺 188
五、日本设置关东都督府与“满铁” 188
第五节 清末东北经济的全面发展变化 189
一、东北的正式全面开禁与地方行政设置 189
二、私人地主经济的兴起 191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 191
四、民族工业资本的初步兴起 192
第六节 东北实施“新政”与三省分建 193
一、行政体制的变革 193
二、推行近代警察制度,行政司法分权 194
三、编练新式军队 194
四、筹备地方自治,草创民主议事机构 194
五、文化教育 194
第七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东北 195
一、革命党人在东北的早期活动 195
二、武昌起义后东北不同阶层的反应与活动 196
三、革命党人发动武Q起义 197
四、东三省革命的结局 198
第八节 日俄挑唆民族关系,加紧侵略和分裂东北 199
一、沙俄策动蒙古王公贵族“独立”与叛乱 199
1.分裂外蒙古 199
2.策动呼伦贝尔独立 200
3.煽动哲里木盟郡王乌泰的叛乱 201
4.沙俄继续在北满的扩张 203
二、日本策划“满蒙独立”运动,加紧控制东北 204
1.二次“满蒙独立”运动 204
2.日俄继续勾结,共同瓜分东北 205
3.扶持亲日势力 205
第三章 张作霖的崛起与奉系军阀的统治 206
第一节 清末张作霖其人其事 206
一、身世卑微 206
二、投身绿林 207
三、接受点编,效忠清廷 208
四、巧于应对,壮大自己 209
五、剿灭蒙患,维护统一 209
六、进驻奉天,镇压革命 210
第二节 取得奉天军政大权进而统一东北 212
一、称霸全省,形成奉系 212
二、兼并黑吉,统一东北 213
三、日张勾结,成就霸业 214
四、整顿财政金融,增强经济实力 215
五、收回中东路护路权,设立东省特别区 215
第三节 逐鹿中原 觊觎全国政权 217
一、助直反皖,共主京师 217
二、整军精武,扩充实力 217
三、直奉二战,逐鹿中原 218
第四节 张学良主政东北 219
一、执掌权力,稳定危局 219
二、顶住压力,毅然易帜 219
三、枪毙杨、常,统一军权 220
四、实行有利于经济和提升教育的措施 221
五、“收回国权”,支持反日民主活动 221
六、中东路事件 222
七、东北军主力入关 224
八、日本准备武装占领东北 225
九、“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 225
第五节 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与中共东北组织的活动 226
一、东北产业工人队伍的产生和壮大 226
二、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227
三、中共组织在东北的建立及其活动 228
四、中共东北地方党组织的统一及活动 229
第四章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231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全境 231
一、柳条湖事件,日本发动军事进攻 231
二、东北各地沦陷 232
1.辽宁、吉林主要城镇沦陷 232
2.“江桥抗战”,黑龙江主要城镇沦陷 232
3.锦州、哈尔滨沦陷 233
第二节 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建立 233
一、网罗汉奸,拼凑伪政权 233
二、胁诱溥仪出任伪满执政 234
三、日本全面攫取侵略权益 235
四、溥仪称帝 236
五、伪满洲国的政体 236
第三节 日伪的殖民统治 237
一、军警宪特的罪恶行径和残暴的军事镇压 237
1.网络化的强力统治架构 237
2.推行“治安肃正”、“集团部落”,实行镇压政策和“三光”政策 238
二、控制经济命脉,殖民经济“统制”体系 238
1.控制交通,掌握路权 238
2.建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垄断金融事业 239
3.对工业的“统制” 239
4.农业 240
5.对通讯的垄断 240
6.对海关的垄断 240
7.财政 240
8.殖民掠夺 241
三、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 242
四、日伪的文化专制和教育 243
1.日伪的文化统治 243
2.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 244
第五章 东北的抗日战斗与日伪强化殖民统治 245
第一节 东北民众的抗日武装斗争 245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斗争 248
一、中共满洲省委创建的抗日游击队 248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 249
三、东北各阶层人民的反日斗争 251
1.城市工人的反日斗争 251
2.依兰土龙山农民抗日暴动 251
3.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反日斗争 252
第三节 日伪强化殖民统治 254
第四节 加紧准备进攻苏联 256
一、“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关东军特别大演习 256
二、推行北边振兴计划,建设国境军事设施 256
第五节 抗日联军的艰苦战斗 257
一、抗日联军的组成 257
二、抗联编为三个路军 259
三、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阶段 259
四、抗联的小型游击战争 261
五、抗联边外野营整训 262
第六节 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伪满覆灭 264
一、抗联配合苏军在东北的行动 264
二、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使命的完结 265
三、日本投降,伪满覆灭 265
第三编 东北现代历史(1945年—至今) 271
第一章 东北解放战争与根据地建设 271
第一节 战后形势与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策略部署 271
一、光复后东北的形势 271
二、东北的战略地位 272
三、中共控制东北的部署 272
四、国民党控制东北的部署 274
第二节 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与停战谈判 275
一、国共两军争夺山海关、锦州地区 275
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275
三、四平争夺战 276
第三节 中共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277
一、反奸清算 277
二、减租减息 278
三、分配日伪土地 278
四、“煮夹生饭”运动 278
五、剿匪与锄奸反特 279
六、中共壮大武装 280
七、建立各级民主政府 280
八、东蒙的自治政权 280
第四节 国民党在其占领区的统治 280
一、国民党在占领区的政治设置 280
二、接受敌伪资产 281
三、光复前后的经济损失(日伪破坏与苏军拆迁) 282
第五节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与1947年夏秋冬三大攻势 283
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283
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283
三、夏季攻势 284
四、秋季攻势 285
五、冬季攻势 286
第六节 新式整军与解放区建设 287
一、新式整军运动 287
二、加强解放区的建设 287
第七节 辽沈战役与东北全境解放 289
第八节 东北解放区的和平建设 290
一、工作重心的转移 290
二、城市的恢复和改造 290
三、完成新区土地改革 291
四、全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91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东北的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 293
一、建国时东北地区基本情势 293
二、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 294
三、东北地区的“三反”“五反”运动 295
四、东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 296
五、东北各省的“一五”计划与经济建设高潮 297
六、东北行政区划——黑、吉、辽三省的确立 297
第三章 东北经济建设在曲折中的发展 299
一、社会进步,完成“一五”计划 299
二、知识分子状况与思想理论动态 300
三、东北的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300
四、1957年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 301
第四章 大跃进以后至今的东北略情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