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教学生活的追问 1
一、问题之源 1
(一)“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诘问 1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诉求 3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切呼唤 5
二、研究进展与缺失 6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6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三)教学生活研究的反思 21
三、研究视域与理路 23
(一)研究视域 23
(二)研究理路 25
四、方法之源 26
第一章 教学的生活意蕴 29
一、生活是什么 29
(一)生活内涵析要 29
(二)生活的基本涵义 31
二、教学是什么 32
(一)教学内涵概述 32
(二)教学的规定性定义 34
三、“教学即生活” 37
(一)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历史透视 38
(二)教学与生活关系的澄明 40
(三)“教学即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47
(四)“教学即生活”与“教育即生活”之比较 50
第二章 教学生活的阐释 55
一、教学生活的内涵 55
(一)教学生活内涵的相关界定 55
(二)教学生活的基本内涵 56
二、教学生活的基本特征 58
(一)“为我性”和“我为性”的辩证统一 58
(二)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 59
(三)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相统一 61
(四)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 63
(五)相对稳定性与动态生成性相统一 64
三、教学生活的基本类型 66
(一)日常教学生活与非日常教学生活 66
(二)理性教学生活、道德教学生活与审美教学生活 68
(三)过去教学生活、现实教学生活和未来教学生活 69
(四)课堂教学生活与课外教学生活 71
四、教学生活的辨析 73
(一)教学生活与日常生活 74
(二)教学生活与社会生活 77
(三)教学生活与精神生活 81
(四)教学生活与相关范畴的比较 84
第三章 教学生活的价值 87
一、教学生活价值解读 87
(一)价值的基本内涵 87
(二)教学生活价值释义 88
二、教学生活的内在价值 90
(一)生存价值 92
(二)发展价值 96
(三)享受价值 100
三、教学生活的外在价值 102
(一)育人价值 102
(二)社会价值 106
(三)建构价值 108
第四章 教学生活的批判(上) 110
一、生活结构:一种分析性框架 110
(一)“生活结构”理论析要 110
(二)生活结构理论简要评价 118
二、教学生活目的的检讨 119
(一)教学生活目的取向的历时性考察 120
(二)教学生活目的取向的实然诊断 122
(三)教学生活目的取向的应然追求 126
三、教学生活主体的反思——“通过身体去思考” 129
(一)身体的内涵及其类型 130
(二)教师身体的反思 132
(三)教师身体的回归 140
四、课堂教学生活的透视 142
(一)课堂教学生活的“日常化” 142
(二)课堂教学生活的“表演化” 146
(三)走向课堂教学生活之本真 149
第五章 教学生活的批判(下) 152
一、教学生活空间的审思 152
(一)教学生活空间的解读 152
(二)教学生活空间的反思 154
(三)重返生命空间 162
二、教学生活时间的检视 163
(一)教学生活时间的诠释 163
(二)教学生活时间的反思 166
(三)消解自然时间的桎梏 171
三、教学生活关系的拷问 171
(一)教学生活的关联性 172
(二)教学生活关系的省思 172
(三)教学生活关系的自主建构 183
四、教学生活意义的追思 183
(一)教学生活意义的意蕴 183
(二)教学生活意义的反思 186
(三)教学生活意义的复归 189
第六章 教学生活的重建 190
一、教学生活重建的实质——走向澄明之境 190
(一)存在之维:指向生命发展 191
(二)意义之维:创造幸福生活 192
二、教学生活重建何以必要 193
(一)教学生活重建的内在依据 193
(二)教学生活重建的外在依据 195
三、教学生活重建何以可能 197
(一)内在因素 197
(二)外在因素 203
(三)教学生活重建的现实路径——主动生存 207
第七章 教学生活的自我改造 209
一、发现与体验 209
(一)发现与体验的必要性 209
(二)发现与体验的维度 210
(三)发现与体验的原则 212
二、反思与批判 214
(一)反思与批判的必要性 214
(二)反思与批判的向度 215
(三)教师反思的主要原则 217
三、创造与超越 219
(一)创造与超越何以必要 219
(二)创造与超越的维度 221
(三)创造与超越的基本原则 224
四、理解与对话 225
(一)理解与对话的作用 225
(二)理解与对话的维度 226
(三)理解与对话的主要原则 228
结束语:过有境界的教学生活 231
一、自由境界 232
(一)自由境界的内涵 232
(二)自由境界的依据 232
(三)自由境界的特征——“从心所欲不逾矩” 233
二、审美境界 235
(一)审美境界释义 235
(二)审美境界的依据 235
(三)审美境界的特征——“诗意地栖居” 236
三、和谐境界 237
(一)和谐境界释义 237
(二)和谐境界的依据 237
(三)和谐境界的特征——“天人合一” 238
四、幸福境界 239
(一)幸福境界释义 239
(二)幸福境界的依据 239
(三)幸福境界的特征 240
参考文献 243
一、中文文献 243
(一)教育学科文献 243
(二)相关学科文献 247
二、英文文献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