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3
一、文化与亚文化、外来文化 3
二、教育与教育演进 12
第二节 先决条件:中国文化的开放机制与包容性 15
一、民族融合与传统文化的形成 16
二、大一统政策与文化开放机制 18
第三节 融入与催生:影响中国教育演进的各种主要亚文化综述 21
一、外来宗教文化 22
二、西学 25
三、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27
四、马克思主义学说 28
第二章 宗教文化的传入与传统教育的发展与成熟 31
第一节 佛教作为独立教育体系的发展 34
一、佛教传入与佛教教育活动的出现 35
二、佛教的兴起与经团教育、寺院教育的繁荣 37
第二节 佛教在社会教育领域的作用 40
一、佛教传入与佛教作为教育统治术 41
二、佛教中国化后对普通民众的教化作用 47
第三节 佛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58
一、四学馆中的佛教教育 59
二、佛教寺院教育对书院教育的影响 62
第四节 佛教与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66
一、佛教信仰与理学虔信教育 69
二、佛教修行与理学道德积累践行教育 75
三、宗教体验与理学的“存诚”、“主敬”教育 80
四、佛教禁欲主义与理学教育中对“欲”的认识 83
第五节 外来宗教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进程的影响 86
一、佛教对我国藏族地区教育进程的影响 87
二、佛教对蒙古族地区教育进程的影响 97
三、伊斯兰教传入与回族地区经堂教育的出现 99
第六节 基督教对中国教育进程的影响 103
一、基督教对中国社会教育的影响 104
二、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126
第三章 西学的传播与传统教育的裂变 143
第一节 西学传播对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影响 144
一、重视数学教育的思想倾向 148
二、追求“会通”与“超胜”、鼓励创新的教育思想 153
三、注重实践验证与科学实验的教育思想 155
第二节 西学传播对教育制度近代化的影响 161
一、早期欧美学校制度的介绍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的理论奠基 162
二、西方近代学校制度的移植与晚清洋务学堂的设立 167
三、西学传播与维新到新政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 177
第三节 西学传播对教育内容近代化的影响 190
一、教会学校西学课程的开设与西学的传播 191
二、西学传播与洋务学堂课程设置 193
三、西学传播与维新、新政时期课程设置 197
第四节 西学传播与近代女子教育的演变 201
一、教会学校与中国女子教育肇端 201
二、以《申报》为例看西学传播对女子教育观念的影响 205
三、西学传播与维新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208
四、西学传播与清末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 210
第五节 西学传播与近代婴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212
一、传教士对中国婴幼儿教育的建议 215
二、西学传播与维新教育家的婴幼儿教育思想 218
三、西学传播与新政时期婴幼儿教育上的新变化 225
第六节 西学传播与近代中国社会教育领域的新变化 232
一、西学传播与社会教育思想的演变 232
二、西学传播与近代中国报业的出现与发展 236
三、西学传播与西书翻译及出版机构的发展 240
四、西学传播与图书馆、博物院等公共教育设施的出现 245
第四章 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传入与教育的现代化倾向 257
第一节 进化论学说的流变与教育国民改造功能的凸显 258
一、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教育思想 263
二、梁启超的“新民”教育思想 267
三、尚武与军国民教育思想 271
第二节 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教育民主化改革 275
一、普及义务教育的倡行 278
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展开 279
三、女子教育的推行 280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282
第三节 西方现代科学的传播与科学教育思潮 284
一、西方科学的传播与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 285
二、西方现代科学的传播与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 286
第四节 西方自由精神的传播与个性主义教育思潮 290
一、西方自由精神的传播与近代自由主义的发端 291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与个性主义教育的勃兴 292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教育的新生 30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契合 304
一、知识分子的救国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道路的选择 304
二、民本思想传统与工农启蒙教育 307
三、传统大同学说与共产主义理想 311
四、和谐发展的教育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 315
一、对教育与社会改造的辩证认识 318
二、对教育本质的初步认识 323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4
四、对新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 327
第三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 329
一、关于教育的上层建筑的本质 330
二、关于教育的生活起源说 331
三、教育与革命的关系 332
四、对“新教育”理论的建构与描述 33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与其它教育思潮的分化转轨 336
一、社会主义学说与孙中山民生教育思想 336
二、工读教育思潮的形成与转轨 340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进步倾向 343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 346
一、教育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 347
二、教育为民族救亡服务 348
三、重视科学与科学教育 349
结语 353
一、文化开放、交融机制是教育繁荣的重要前提条件 353
二、儒学借鉴宗教与其对新教育的启示 356
三、重新认识西方文化对今日教育的影响 359
四、加强教育相对独立性,突出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62
五、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要力戒急功近利的做法 364
六、对“教育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一致性的认识 366
参考文献 369
后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