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血压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2
1.2 动脉弹性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5
1.3 其他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检测的意义 6
1.4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临床意义 7
1.4.1 动脉硬化形成的病理过程和临床意义 7
1.4.2 本书研究的主要心血管动力学参数 10
第2章 脉搏波传播特性和血管弹性腔理论 15
2.1 脉搏波传播特性 15
2.1.1 脉搏波的基本特征 15
2.1.2 脉搏波传播理论 18
2.1.3 脉搏波信号特点 24
2.2 弹性腔模型理论 25
2.3 示波法原理 28
2.4 电阻抗波动原理和电阻抗波动法 30
第3章 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测量仪器设计 33
3.1 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33
3.1.1 模拟信号的检测 34
3.1.2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36
3.1.3 数字电路和电机的充放气回路的设计 43
3.2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46
3.2.1 LabVIEW开发软件简介 46
3.2.2 系统软件的总体方案 47
3.2.3 系统软件的界面设计 48
3.2.4 数据库 53
第4章 脉搏波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 56
4.1 常用信号处理方法 56
4.2 脉搏波的处理 60
4.2.1 滑动平均滤波处理 60
4.2.2 巴特沃思滤波 62
4.2.3 合理检查去除奇异波处理 64
4.3 脉搏波特征主要提取方法 65
4.3.1 波峰和波谷的提取 66
4.3.2 起跳点的提取 66
第5章 常规心血管动力学参数计算 68
5.1 血压 68
5.1.1 平均压 69
5.1.2 收缩压和舒张压 70
5.1.3 脉压 75
5.2 心率 76
5.3 左心室收缩时间 77
5.4 心输出量与每搏输出量 77
5.4.1 有创检测方法 78
5.4.2 无创检测方法 79
5.4.3 Kubicek改进方法 82
5.4.4 三种方法检测每搏输出量的对比分析 84
5.5 外周阻力的计算 85
5.6 临床测试结果统计和分析 87
5.6.1 统计方法 87
5.6.2 血压与心率测试结果的分析 88
5.6.3 每搏输出量Meeb-Rubner公式法和胸阻抗法测量对比实验 89
5.6.4 每搏输出量测试结果的分析 90
5.6.5 外周阻力与血压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 92
第6章 PWV参数检测及临床研究 94
6.1 PWV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94
6.2 PWV算法的提取 95
6.3 影响PWV的因素 104
6.4 临床测试结果统计和分析 107
6.4.1 相关分析 108
6.4.2 分组平均数分析 111
6.4.3 线性回归分析 113
6.4.4 重复性分析 114
第7章 ASI参数检测及临床研究 116
7.1 ASI的评价原理 116
7.2 ASI算法的提取 119
7.3 影响ASI的因素和ASI的修正 121
7.4 ASI临床测试 123
第8章 动脉顺应性指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 136
8.1 动脉顺应性指数的数学模型 136
8.1.1 双弹性腔模型 136
8.1.2 模型的解析解 138
8.1.3 C1和C2的算法公式 140
8.2 动脉顺应性指数算法实现 141
8.2.1 奇异波去除 142
8.2.2 小波检波 143
8.2.3 确定舒张期位置 147
8.2.4 参数初值估计方法及实现 148
8.2.5 LM曲线拟合求取模型参数 150
8.3 动脉顺应性指数的临床研究 154
8.3.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54
8.3.2 动脉顺应性指数测试结果及分析 154
8.3.3 动脉顺应性指数和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及分析 158
8.3.4 临床分析结论 160
第9章 基于四肢脉搏波的ABI测量和临床应用 161
9.1 ABI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161
9.1.1 ABI的定义 161
9.1.2 ABI的临床意义 163
9.2 ABI的动力学物理模型 164
9.3 ABI测量仪器研制和临床分析 167
9.4 部分外周动脉血管病变测量方法与ABI比较研究 172
9.5 ABI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177
第10章 心血管动力学参数与超声图像学比较研究 181
10.1 超声技术评价动脉结构和弹性 181
10.1.1 超声物理特性及测量基本原理 181
10.1.2 超声技术对动脉功能的临床评价 182
10.2 ASI与颈动脉IMT、斑块和肱动脉FMD的关系 187
10.2.1 研究对象 187
10.2.2 研究方法 187
10.2.3 ASI与超声检测对比结果 191
10.3 其余心血管动力学参数与超声对比研究 196
第11章 脑血管血流检测与研究 200
11.1 脑血流的基本特性 200
11.2 脑血流测量和研究方法 201
11.2.1 脑血流测量方法 201
11.2.2 研究模型 204
11.2.3 生物电阻抗检测方法 206
11.3 基于生物电阻抗的脑血流测量系统 214
11.3.1 硬件系统设计 215
11.3.2 脑血流信号检测与处理 226
11.3.3 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235
11.3.4 临床应用实验 235
第12章 动脉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和动物模型 245
12.1 一维血液流体力学模型 245
12.1.1 一维流体动力学模型 245
12.1.2 一维流体动力学仿真 248
12.2 三维血液动力学模型 251
12.2.1 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和边界条件 251
12.2.2 变分方程 252
12.2.3 离散四面体单元 253
12.2.4 变分方程有限元分析 255
12.2.5 三维血液动力学仿真 258
12.3 动物模型 267
12.3.1 动脉硬化模型 267
12.3.2 高血压动物模型 271
12.3.3 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 273
12.3.4 卒中动物模型 274
第13章 心血管系统整体数学模型及仿真研究 276
13.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276
13.2 心血管系统的电网络模型 278
13.2.1 集总参数电网络模型 278
13.2.2 分布式输电线网络模型 299
13.2.3 混合模型 303
13.3 物理模型 305
13.3.1 体循环模拟装置 305
13.3.2 微循环模拟装置 310
13.3.3 硅胶管流动腔系统装置 311
参考文献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