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学琴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12033743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解释学研究原则。

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选题的意义 4

三、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 5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5

(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6

四、基本方法和理论创新 7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7

(二)本文力求达到的创新 8

上篇 13

第一章 马克思文本的解释学问题 13

一、解释学发展概要 13

(一)解释学理论的发展 13

(二)解释学的主要特征及原则 16

二、马克思文本研究的解释学转向 19

(一)后现代的解释学背景 19

(二)解读方法——历史视域的融合 22

(三)解读话语——个性化研究的增长 24

三、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解释学问题 25

(一)马克思文本本身的解释学问题 25

(二)传统理论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解释学问题 27

(三)国外学者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解释学问题 31

第二章 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阿尔都塞的解读 35

一、总问题视域中的马克思 35

(一)总问题阅读法 36

(二)总问题阅读法的主要特点 37

(三)总问题阅读法与马克思主义 42

二、征候阅读中的马克思 44

(一)无辜阅读和有罪阅读 45

(二)栅栏式阅读和征候阅读 47

三、阿尔都塞阅读法的解释学意义 51

(一)总问题阅读与解释学理解 51

(二)征候阅读与“创造性理解” 53

第三章 解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德里达的解读 56

一、解构主义理论 56

(一)解构的概念、来源和策略 56

(二)解构形而上学 59

二、解构理论与解释学的关联 62

(一)解构理论与解释学的共同性 62

(二)解构理论与解释学的相异性 65

三、解构解释学与马克思文本 66

(一)解构理论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67

(二)解构解释学与马克思文本 68

第四章 批判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哈贝马斯的解读 75

一、从批判解释学到意识形态批判 75

(一)批判解释学的建构 76

(二)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78

二、以交往行为理论消解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 82

(一)交往行为的概念 82

(二)交往行为的合理化途径 83

(三)交往行为理论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消解 86

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解释学式的重建 87

(一)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 87

(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之一——社会进化的动力机制 88

(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之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90

(四)批判解释学式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95

第五章 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解读 99

一、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建构 100

(一)建构的核心——符码化的生产方式 100

(二)建构的策略——永久历史化 105

(三)建构的方法——总体性辩证法 109

二、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解读视角 113

(一)文本阐释的意识形态性 113

(二)叙事文本中的乌托邦幻想 115

三、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实践 117

(一)政治无意识——文化文本的政治阐释 117

(二)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异同 118

(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20

第六章 同质型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塞麦克的解读 124

一、解释学发展的理论谱系 124

(一)意义考古学 125

(二)本体论解释学 125

(三)哲学解释学 127

二、马克思哲学与解释学的共通性 129

(一)辩证法与解释学 129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解释学 129

三、马克思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汇 131

(一)传统反解释学的理解及其理论复归 131

(二)马克思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汇 133

第七章 马克思在西方理解中的命运 135

一、走近马克思 135

(一)“保卫马克思” 136

(二)为马克思辩护 141

(三)阐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145

(四)马克思是不可逾越的“语义地平线” 147

二、异质的马克思 151

(一)“科学化的马克思” 152

(二)“幽灵意象的马克思” 153

(三)“批判型的马克思” 154

(四)“元批评的马克思” 155

(五)“反自然主义的马克思” 157

下篇 161

第八章 俄国化解释视域中的马克思 161

一、马克思主义“苏式解读”的解释学问题 161

(一)马克思主义“苏式解读”的时代背景 161

(二)马克思主义“苏式解读”的国情背景 163

(三)马克思主义“苏式解读”的思想背景 164

二、解释学视域中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 170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历史贡献 174

(一)斯大林的哲学辩证法 176

(二)斯大林哲学唯物主义思想 177

(三)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178

四、“苏式解读”模式的理论局限 183

第九章 中国化解释视域中的马克思 192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背景 193

二、视域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195

三、视域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 199

四、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204

(一)偏于一隅的理解:近代中国失败的探索 204

(二)理解的实践:先驱者的脚步 206

(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视域的全面融合 216

第十章 马克思哲学与解释学比较 223

一、文本解读的批判性 223

(一)解读对象的比较 223

(二)批判精神的比较 225

二、文本解读的实践性 227

(一)解释学的实践观 227

(二)实践观的比较 228

三、文本解读的辩证性 230

(一)解释学的辩证法 230

(二)辩证法的比较 232

四、文本解读的历史性 233

(一)解释学的历史观 233

(二)历史观的比较 234

第十一章 理解马克思 238

一、超越西方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 238

(一)文本解释的相对主义倾向 238

(二)文本解释的语言学转向 241

二、超越苏联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 245

(一)文本解读的政治权威向度 246

(二)文本解释的绝对主义倾向 248

三、回归马克思 248

(一)解释学方法启示 248

(二)回到马克思 253

四、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模式 261

(一)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原则 261

(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模式 265

(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269

结语:理论仍在途中 272

主要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