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原著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晓光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2115150
  • 页数:550 页
图书介绍:本手册内容包含:研究背景、数据、各种公交图表,并提供从乘客角度评价公交的可达性和服务质量的体系;常规公交、轨道、货车、公交场站和枢纽的通行能力的定量计算方法;典型问题举例。《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力求成为一本公共交通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参考书。

第1章 绪论和概念 3

1.1绪论 3

1.1.1本手册目的 3

1.1.2本手册的内容 3

1.1.3本手册的使用 3

1.1.4计量单位 4

1.1.5北美和国际应用 4

1.1.6本手册的载体 4

1.1.6.1计算软件 5

1.1.7排版约定 5

1.1.8第二版更新的内容 5

1.1.8.1第1章:绪论和概念 5

1.1.8.2第2章:北美公共交通 5

1.1.8.3第3章:服务质量 5

1.1.8.4第4章:公共汽车通行能力 6

1.1.8.5第5章:轨道交通通行能力 6

1.1.8.6第6章:轮渡通行能力 6

1.1.8.7第7章:停靠站、车站与换乘枢纽的通行能力 6

1.1.8.8第8章:术语及符号 6

1.1.8.9第9章:索引 6

1.1.9关于未来的更新 6

1.2服务质量的概念 7

1.2.1概述 7

1.2.2公共交通性能评价 7

1.2.3公交可用性 8

1.2.4公交舒适及便捷性 8

1.2.5服务质量框架 9

1.2.6服务质量相关影响因素 9

1.2.6.1通行能力和速度 9

1.2.6.2乘客人数 10

1.3通行能力的概念 12

1.3.1概述 12

1.3.2通行能力的定义 13

1.3.2.1两类通行能力的相互关系 13

1.3.2.2客运通行能力 15

1.3.2.3车辆通行能力 16

1.3.3公共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17

1.3.3.1停靠时间 17

1.3.3.2路权特征 18

1.3.3.3车辆特性 18

1.3.3.4乘客负荷差异 18

1.3.3.5经济约束 18

1.3.3.6机构政策 19

1.3.4各种公交方式的通行能力 19

1.4参考文献 20

第2章 北美公共交通 24

2.1引言 24

2.1.1概述 24

2.1.2公共交通的作用 24

2.1.3大系统的优势 25

2.1.4数据统计 26

2.2公共汽车交通 28

2.2.1概述 28

2.2.2服务类型 29

2.2.2.1固定路线服务 29

2.2.2.2需求响应型服务 29

2.2.2.3可偏固定路线服务 30

2.2.2.4乡村和城际公交服务 30

2.2.2.5其他模式 31

2.2.3运行环境 31

2.2.3.1隔离路权 31

2.2.3.2高承载率车辆车道(HOV车道) 32

2.2.3.3主干路公共汽车专用车道 33

2.2.3.4混合交通 34

2.2.4车型 34

2.2.5观测公共汽车流量与乘客流量 36

2.2.5.1城市道路和公路 36

2.2.5.2终点站 37

2.2.6公共汽车优先措施 38

2.2.7快速公共汽车交通(BRT) 38

2.2.7.1描述 38

2.2.7.2应用 39

2.3轨道交通 40

2.3.1概述 40

2.3.2运营环境 41

2.3.2.1专用路权 41

2.3.2.2隔离路权 42

2.3.2.3共享路权 42

2.3.3轨道交通形式 42

2.3.3.1重轨 42

2.3.3.2轻轨交通 45

2.3.3.3通勤铁路 48

2.3.3.4自动导轨公共交通(AGT) 52

2.3.3.5单轨 54

2.3.3.6缆索铁路、倾斜铁路和倾斜式升降机 55

2.3.3.7空中索道 57

2.3.3.8轨道缆车 60

2.4轮渡 61

2.4.1概述 61

2.4.2轮渡服务与船舶类型 62

2.4.2.1城市服务 62

2.4.2.2海岸服务 62

2.4.2.3乡村服务 63

2.4.2.4船舶类型 63

2.4.3客运量 64

2.5停靠站、车站与换乘枢纽 65

2.5.1概述 65

2.5.2公交站的类型 65

2.5.2.1公共汽车停靠站 66

2.5.2.2公交车站 66

2.5.2.3公交换乘中心 67

2.5.2.4公交换乘枢纽 67

2.6参考文献 67

第3章 服务质量 73

3.1服务质量基础 73

3.1.1概述 73

3.1.1.1定义 73

3.1.1.2服务水平 74

3.1.1.3服务水平体系 74

3.1.2公交性能指标 75

3.1.3公交出行决策步骤 77

3.1.3.1可用性 77

3.1.3.2舒适性和便捷性 77

3.1.4总结 79

3.2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79

3.2.1概述 79

3.2.2可用性因素 79

3.2.2.1服务覆盖范围 79

3.2.2.2时刻表 86

3.2.2.3运输能力 86

3.2.2.4信息 86

3.2.3舒适性和便捷性因素 87

3.2.3.1载客量 87

3.2.3.2可靠性 87

3.2.3.3出行时间 88

3.2.3.4安全性 89

3.2.3.5成本 89

3.2.3.6外观和舒适度 90

3.2.4服务质量指标 91

3.2.4.1定量指标 91

3.2.4.2定性指标 92

3.2.5服务质量框架的构建 94

3.2.5.1服务指标选择 94

3.2.5.2公交系统规模的考虑 95

3.3固定路线公交服务指标 95

3.3.1概述 95

3.3.2可用性——公交车站 96

3.3.2.1其他指标 97

3.3.3可用性——路段/走廊 97

3.3.3.1计算示例 98

3.3.3.2其他指标 99

3.3.4可用性——系统 99

3.3.4.1规划方法 99

3.3.4.2详细方法 103

3.3.4.3评价停车换乘服务覆盖范围的准则 108

3.3.5舒适性和便捷性——公交车站 109

3.3.5.1其他指标 110

3.3.6舒适性和便捷性——路段/走廊 111

3.3.6.1准时性 111

3.3.6.2车头时距稳定性 113

3.3.6.3计算示例 113

3.3.6.4其他评价指标 114

3.3.7舒适性和便捷性——系统 114

3.3.7.1计算示例 115

3.3.7.2其他指标 116

3.4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指标 117

3.4.1概述 117

3.4.2可用性——响应时间 117

3.4.3可用性——服务跨度 118

3.4.4舒适性和便捷性——可靠性 119

3.4.4.1准时性 120

3.4.4.2未实现的出行服务:服务拒绝或服务遗漏 121

3.4.5舒适性和便捷性——出行时间 122

3.4.5.1需求响应型公交与小汽车出行时间比较之服务水平 123

3.5参考文献 124

3.6案例 126

附录A:公制计算示例 149

第4章 公共汽车通行能力 155

4.1公共汽车通行能力基本原理 155

4.1.1概述 155

4.1.2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155

4.1.2.1公交停靠车位 156

4.1.2.2公交停靠站 156

4.1.2.3公交设施 156

4.1.2.4客运通行能力 157

4.1.3公交停靠车位通行能力 157

4.1.3.1停靠时间 157

4.1.3.2清空时间 160

4.1.3.3停靠时间波动性 161

4.1.3.4交通信号配时 163

4.1.3.5计算方法 163

4.1.4公交停靠站车辆通行能力 164

4.1.4.1设计与选址 164

4.1.4.2公交停靠站效率 165

4.1.4.3计算方法 168

4.1.5公交设施概念 169

4.1.6客运通行能力 169

4.1.6.1客流到达变化 169

4.1.6.2运营政策 170

4.2公交优先措施 171

4.2.1引言 171

4.2.1.1公交优先措施的应用 171

4.2.1.2人均延误的概念 172

4.2.2公共汽车专用路和高速公路HOV车道 172

4.2.2.1运营概述 173

4.2.2.2HOV车道 176

4.2.2.3高速公路匝道的绕队超车道 176

4.2.3主干路公交专用道 177

4.2.4交通信号优先 178

4.2.4.1概述 178

4.2.4.2应用说明 179

4.2.5局部优先措施 180

4.2.5.1绕队超车道 180

4.2.5.2行人乘降岛 181

4.2.5.3路缘扩展 181

4.2.5.4礼让公交法 182

4.2.5.5限制停车 182

4.2.5.6解除转向限制 183

4.2.6公交运营措施 183

4.2.6.1停靠站位置调整 183

4.2.6.2停靠站整合 183

4.2.6.3跨站运营 184

4.2.6.4车队运行 185

4.2.6.5设计标准 185

4.2.7小结 185

4.3规划应用 186

4.3.1概述 186

4.3.2公交优先措施 186

4.3.2.1连续流交通设施 186

4.3.2.2间断流交通设施 188

4.3.3公交停靠站及设施通行能力 189

4.3.3.1公交流量和通行能力的关系 189

4.3.3.2公共汽车专用路 191

4.3.3.3主干路公交专用道 191

4.3.3.4混合交通的公交运营 192

4.3.3.5公交停靠站和停靠车位 192

4.3.3.6影响公交通行能力和客运通行能力的因素 192

4.4平面分隔公交设施 193

4.4.1概述 193

4.4.2公交通行能力 193

4.4.2.1平面分隔公共汽车专用路 193

4.4.2.2高速公路HOV车道 196

4.4.3公交运行车速 196

4.5主干路公交专用道 197

4.5.1概述 197

4.5.2公交专用道类型 198

4.5.3公交车通行能力 198

4.5.3.1右转车干扰延误 198

4.5.3.2跨站运营 200

4.5.3.3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201

4.5.4公交运行车速 203

4.5.4.1主干路 203

4.6混合交通 207

4.6.1概述 207

4.6.2公交运行方式 207

4.6.3公交车通行能力 207

4.6.4公交运行车速 208

4.7需求响应型公交 209

4.7.1概述 209

4.7.2服务特征 209

4.7.3车辆类型 210

4.7.4DRT通行能力 210

4.7.4.1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210

4.7.4.2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211

4.8参考文献 212

4.9案例 214

附录A公制单位图表 231

附录B停靠时间数据收集方法 232

附录C公共交通对邻近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 235

附录D规划级通行能力图表 236

附表E公共汽车串车对客运能力的影响 244

第5章 轨道交通通行能力 252

5.1轨道交通通行能力基本原则 252

5.1.1概述 252

5.1.2线路通行能力 252

5.1.2.1列车控制和信号 253

5.1.2.2停靠时间 253

5.1.2.3运营裕量 254

5.1.2.4折返 254

5.1.2.5交叉口 254

5.1.2.6与模式有关的问题 255

5.1.3客运通行能力 256

5.1.3.1负荷差异 256

5.1.3.2车辆数 258

5.1.3.3列车数量 259

5.1.3.4计算过程 260

5.2列车控制和信号 260

5.2.1引言 260

5.2.2固定闭塞系统 261

5.2.3司机室信号 261

5.2.4移动闭塞系统 261

5.2.4.1安全问题 262

5.2.5混合系统 262

5.2.6列车自动运行 262

5.2.7列车自动监控 263

5.2.8列车通过能力 263

5.2.8.1列车离站安全时距 263

5.2.8.2折返 264

5.2.8.3交叉口 266

5.3车站停靠时间 268

5.3.1引言 268

5.3.2停靠时间组成要素 268

5.3.3车门流动率 268

5.3.3.1车门宽度对乘客流动时间的影响 271

5.3.3.2车门通道数对停靠时间的影响 272

5.3.4估计停靠时间 272

5.4乘客负荷水平 273

5.4.1引言 273

5.4.2负荷标准 273

5.4.3空间要求 274

5.4.3.1具体车辆计算 275

5.4.3.2默认方法 277

5.4.4长度 277

5.4.5结论 278

5.5运营问题 279

5.5.1引言 279

5.5.2运营裕量 279

5.5.2.1估计运营裕量 282

5.5.3跨站和直达快速运营 282

5.5.4乘客自行启动的车门 283

5.5.5其他车站制约因素 283

5.5.6轮椅位置 285

5.5.6.1轮椅乘降方法 285

5.5.7系统设计 292

5.5.7.1故障列车 292

5.5.7.2线路维护 293

5.5.7.3特殊事件 293

5.6规划应用 294

5.6.1引言 294

5.6.1.1增长与通行能力 294

5.6.1.2规划假设 294

5.6.1.3通行能力分析种类 295

5.6.2隔离的轨道交通线路通行能力 295

5.6.2.1考虑经济的系统设计 295

5.6.2.2考虑最大能力的系统设计 296

5.6.3轻轨通行能力 298

5.6.3.1单线 298

5.6.3.2专用车道运营 299

5.6.3.3在平面交叉口具有独立路权 299

5.6.4通勤铁路通行能力 300

5.6.5自动导轨公交通行能力 300

5.6.6缆车通行能力 300

5.6.6.1往复系统能力 300

5.6.6.2持续循环系统能力 301

5.7隔离式路权轨道交通系统 301

5.7.1引言 301

5.7.2确定能力最弱的环节 302

5.7.3隔离式轨道交通通行能力计算步骤 302

5.7.4客运通行能力 312

5.8轻轨通行能力 313

5.8.1引言 313

5.8.2确定最薄弱的环节 313

5.8.2.1其他与运能相关的问题 314

5.8.3单线轨道 314

5.8.3.1单线轨道发车间隔限制计算 314

5.8.4信号控制路段 316

5.8.5路面运行 316

5.8.5.1确定路面运营的运能 318

5.8.6专有路权且与其他交通平面相交 319

5.8.6.1信号强制优先 319

5.8.6.2平面交叉口和车站停靠时间 319

5.8.7列车通行能力 320

5.8.8乘客输送能力 321

5.9通勤铁路通行能力 322

5.9.1引言 322

5.9.2轨道所有权和使用 322

5.9.3列车通过能力 324

5.9.3.1线路通行能力范围 324

5.9.3.2车站限制 324

5.9.3.3车站停靠 325

5.9.4提高线路通行能力的方法 326

5.9.4.1增建第二线 326

5.9.4.2增加和延长侧线 326

5.9.4.3提供高速进出侧线的出入口 326

5.9.4.4改善列车控制系统 327

5.9.4.5改善基础设施 327

5.9.5通勤铁路运营速度 327

5.9.6客运通行能力 328

5.10自动导轨公交系统通行能力 330

5.10.1引言 330

5.10.2列车控制间隔 330

5.10.3乘客流速和停靠 331

5.10.4乘客负荷水平 332

5.10.5离线车站 332

5.11缆车通行能力 333

5.11.1引言 333

5.11.2往复式缆车的通行能力 333

5.11.3连续循环式缆车的通行能力 334

5.11.4客运通行能力 335

5.12参考文献 335

5.13案例 337

附录A:公制单位图表 349

附录B:铁路线路特性 354

第6章 轮渡通行能力 364

6.1轮渡通行能力 364

6.1.1引言 364

6.1.2轮渡设施和服务 364

6.1.2.1轮渡服务 364

6.1.2.2船舶类型 365

6.1.2.3码头和加载设施 367

6.1.3船舶通行能力 371

6.1.3.1泊位通行能力 372

6.1.3.2码头通行能力 377

6.1.4乘客与汽车通行能力 377

6.2参考文献 379

6.3案例 379

第7章 停靠站、车站与换乘枢纽的通行能力 388

7.1引言 388

7.2车站类型和设施配置 389

7.2.1概述 389

7.2.2公共汽车停靠站 389

7.2.3公交换乘中心 389

7.2.4面向公共汽车专用路的公交车站 390

7.2.5轻轨车站 390

7.2.6重轨车站 390

7.2.7通勤铁路车站 390

7.2.8轮渡码头和枢纽 391

7.2.9多模式换乘枢纽 391

7.3行人流及其服务水平 391

7.3.1行人流概念 391

7.3.1.1行人通行能力的相关术语 391

7.3.1.2行人流量的计算准则 392

7.3.1.3行人服务水平 392

7.3.2步行通道的行人流 393

7.3.2.1步行速度 393

7.3.2.2人流密度 393

7.3.2.3有效通道宽度 393

7.3.2.4步行通道的服务水平 394

7.3.3楼梯的行人流 395

7.3.3.1楼梯的服务水平 397

7.3.4排队和等待区域的占用率 398

7.3.4.1排队和等待区域的服务水平 398

7.3.5多功能行人活动区域 399

7.3.6残疾人通道 400

7.3.7紧急疏散 401

7.3.8安全问题 401

7.3.9站内布局和指引标识的清晰度 402

7.3.10综合客流分析 402

7.3.10.1人行系统需求 402

7.3.10.2综合客流分析 403

7.3.10.3手工算法 403

7.4车站的构成设施及其通行能力 405

7.4.1路边式公共汽车停靠站 405

7.4.1.1设计考虑因素 405

7.4.1.2候车区的服务水平 405

7.4.1.3估算方法 405

7.4.2路外式公共汽车停靠站 406

7.4.2.1设计考虑因素 406

7.4.2.2候车区的服务水平 407

7.4.2.3估算方法 407

7.4.3公交站台 408

7.4.3.1设计考虑因素 408

7.4.3.2候车区的服务水平 408

7.4.3.3估算方法 408

7.4.4候车亭、候车室和座位 409

7.4.4.1设计考虑因素 409

7.4.4.2候车亭和候车室的服务水平 410

7.4.4.3估算方法 410

7.4.5步行通道 410

7.4.5.1设计考虑因素 410

7.4.5.2估算方法 411

7.4.6出入口 412

7.4.6.1设计考虑因素 412

7.4.6.2出入口的服务水平 412

7.4.6.3估算方法 413

7.4.7楼梯 413

7.4.7.1设计考虑因素 413

7.4.7.2估算方法 414

7.4.8自动扶梯 415

7.4.8.1设计考虑要素 415

7.4.8.2自动扶梯的输送能力 416

7.4.8.3估算方法 417

7.4.9自动步道 417

7.4.9.1设计考虑因素 418

7.4.9.2自动步道的输送能力 418

7.4.9.3估算方法 418

7.4.10电梯 419

7.4.10.1设计考虑因素 419

7.4.10.2电梯的服务水平 419

7.4.10.3估算方法 420

7.4.11坡道 421

7.4.11.1设计考虑因素 421

7.4.11.2坡道的服务水平 421

7.4.11.3估算方法 421

7.4.12检票闸机、闸门、十字转门 421

7.4.12.1设计考虑因素 421

7.4.12.2收费口的通行能力 423

7.4.12.3估算方法 423

7.4.13售票机 423

7.4.13.1设计考虑因素 423

7.4.13.2售票机的服务水平 424

7.4.13.3估算方法 424

7.4.14指引标识和乘客通信系统 424

7.4.14.1站内指引标识和信息显示 424

7.4.14.2公共广播系统 425

7.4.14.3实时乘客信息系统 425

7.4.15乘客设施 426

7.4.16自行车存放处 427

7.4.17停车换乘设施 427

7.4.18停车接送设施 428

7.5参考文献 428

7.6案例 429

附录A:公制单位图表 443

第8章 术语及符号 446

8.1术语 446

8.2符号 520

第9章 索引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