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闵嘉国,沈秀英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7015706
  • 页数:46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2

一、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9

三、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15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1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 20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 20

二、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27

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时代的真理 31

第三节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2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32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8

第二章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4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41

一、对物质认识的历史过程 4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42

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44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5

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5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47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49

第三节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51

一、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 51

二、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4

三、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56

第四节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57

一、意识的起源 57

二、意识的本质 61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65

第五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67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67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证明 69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论证 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74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4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74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77

三、从事物联系和运动中把握规律 78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82

一、对立统一规律 82

二、质量互变规律 91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95

第三节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几种基本形式 100

一、现象和本质 100

二、原因和结果 103

三、形式和内容 105

四、必然和偶然 107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1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13

第一节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特征 113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113

二、能动反映论的主要特征 119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4

一、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24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29

第三节 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法 135

一、真理的客观性 135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37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41

四、真理在与谬误作斗争中发展 143

五、认识论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5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47

第一节 社会和自然 147

一、社会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47

二、劳动是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51

第二节 社会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158

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158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64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166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66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170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76

第一节 社会结构 176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77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 180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 18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8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87

第三节 社会阶级斗争与国家问题 19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191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5

三、国家的起源、实质与国家的类型、形式 197

四、阶级的消亡和国家消亡 200

第七章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4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性 204

一、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特征 204

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性的统 211

第二节 人的本质 215

一、人的本质的历史回顾 215

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20

第三节 人的价值 222

一、人生价值与人生价值观 222

二、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关系 224

三、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27

第四节 人权理论与现实 229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229

二、正确评价资产阶级的人权观 233

第八章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236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36

一、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36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4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48

一、个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248

二、历史人物的历史性特征 256

三、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259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63

一、党的群众观点 263

二、党的群众路线 264

三、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265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267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267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67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69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72

四、商品的价值量 273

五、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76

第二节 货币和价值形式 277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77

二、货币的职能 281

第三节 价值规律 286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86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288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90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290

二、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 291

三、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越的阶段 294

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297

第十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 300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300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300

二、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 306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10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0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13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317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17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18

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 320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321

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进步性 321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24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27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当代形式 332

第一节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332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 332

二、金融资本的统治 334

三、资本输出 335

四、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337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38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33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340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新形式 344

一、通过资本民主化扩大垄断资本的实力 344

二、推行“管理民主化”加强对工人的笼络 345

三、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347

第四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348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348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350

第五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52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352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两种趋势 354

三、垄断资本主义为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变准备了物质条件 357

第十二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59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359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384

第二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367

一、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367

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370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 374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374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376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 379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 383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83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386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作风 389

第十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393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93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 393

二、科学社会主义和1848年欧洲革命 395

三、第一国际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402

四、第二国际前期活动和第二国际的分裂 4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409

一、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国家首先获得胜利 409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17

三、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面临的新课题 4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421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421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23

第十四章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28

第一节 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428

一、新旧格局交替,世界并不太平 428

二、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32

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较量的新特点 435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38

一、中国面临的挑战 438

二、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 442

三、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445

第三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47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448

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53

三、敢于和善于借鉴、利用资本主义 457

四、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6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463

一、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曲折中发展 463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