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一百多个概念的基本含义 1
一、绪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 1
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唯物主义 2
唯心主义 3
辩证法 3
形而上学 3
不可知论 5
可知论 5
实践的唯物主义 6
时代精神的精华 7
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部分 7
辩证唯物主义 7
物质 8
运动、静止 8
空间、时间 9
有限、无限 10
意识 11
意识能动性 12
思维模拟 12
信息 13
属性 13
条件 14
规律 14
联系 14
系统 14
发展 15
内因、外因 15
矛盾 16
同一性、斗争性 16
普遍性、特殊性 17
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 18
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19
质、量、度 19
量变 20
质变 20
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 21
肯定、否定 22
辩证的否定 22
否定之否定 22
新事物、旧事物 23
唯物辩证法范畴 24
本质、现象 24
内容、形式 25
原因、结果 26
必然性、偶然性 26
可能性、现实性 27
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部分 27
历史唯物主义 27
历史唯心主义 28
社会存在 29
社会意识 30
社会规律客观性 30
社会生产方式 31
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32
社会形态 32
社会意识形态 33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33
社会基本矛盾 34
生产力、生产关系 34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5
阶级、阶级斗争 37
国家、国体、政体 38
社会革命 39
社会改革 40
政治、民主、法制 40
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化思潮 42
社会文明 43
社会物质文明 44
社会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4
物质生产 45
精神生产 45
人民群众 45
个人、历史人物 46
群众观点 46
群众路线 47
人的本质、人生观、人的份值 48
知识分子 50
科学、科学技术 51
历史合力 51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社会进步 52
四、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部分 53
反映论 53
先验论 55
认识论 56
实践 56
感性认识 58
理性认识 58
逻辑思维方法 59
归纳、演绎 59
分析、综合 60
抽象、具体 61
真理、客观真理 61
相对真理 62
绝对真理 63
具体真理 63
逻辑证明 64
知性 64
认知场 65
决策认识 66
认识路线 67
恩想路线、实事求是 68
基本路线 69
理论联系实际 70
第二章 哲学概念的异同问题 73
一、概念名同意异 73
现象 74
逻辑 74
矛盾 74
观念 75
二、概念名异意同 76
飞跃、突变、质变 76
同一性、一致性、统一性 77
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离异、互相批评 77
表象、印象 77
三、相似相近和同等程度概念的异同 78
本原与本源 78
本质与模律 79
机械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79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 80
联系与关系 80
基本矛盾与根本矛盾 81
统一与同一 82
现实与现存 83
表现形式与补充形式 83
灵感与机遇 84
社会存在的物与思想的“物质的附属物” 85
生产与劳动 85
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 86
科学与技术 86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式 8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 87
思想倾向与思潮 88
法律与道惠 89
生死与生灭 89
问题与命题 89
反映与表现 90
抽象与概括 90
错误与谬论 91
原理与原则 91
概念与具体概念 92
哲学党性与哲学阶级性 9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 93
四、同序列各概念的异同 94
物质、事物、客体 94
事物的性质、本质、质、实质 95
运动、发展、变化 96
社会革命、革命斗争、社会改革、改良、革命形势、技术革命等 97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98
概念、范畴、规律 99
意识、认识、思维 100
论证、论题、论据 101
真理、客观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具体真理 102
理论、科学理论、真理、知识、理性认识 103
记、忆、想、思、识、幻、知 103
路线、方针、政策 104
立场、观点、方法 105
第三章 理解哲学概念的原则 109
一、理解哲学概念的一般原则 109
(一)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110
(二)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111
(三)质和量的关系 114
(四)特性和特征的关系 116
(五)灵活性和确定性的关系 117
(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119
(七)含义和定义的关系 121
二、理解哲学概念的一般方法 123
(一)抽象概括的方法 123
(二)抽象具体的方法 124
(三)对应规定的方法 125
(四)总、分、合的方法 126
编后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