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政策性银行的起源、发展及趋势 1
1.1.1 政策性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
1.1.2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趋势 3
1.2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历程 5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9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1.4.1 关于政策性金融概念的界定 11
1.4.2 关于开发性银行概念的界定 12
1.4.3 关于制度、制度结构的定义 14
1.5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文献综述 16
1.5.1 国外关于政策性银行转型的文献 16
1.5.2 国内学者对国外政策性金融的研究文献 17
1.5.3 国内学者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研究的相关文献 23
1.6 研究方法 27
1.7 研究的基本思路 28
第2章 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政策性金融 30
2.1 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 30
2.2 政府与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 31
2.3 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35
2.4 政策性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36
2.5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关系 38
2.6 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分析 43
2.6.1 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为了弥补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 43
2.6.2 政策性金融是发展中国家动员社会资源、弥补市场机制不成熟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 46
2.6.3 企业化的组织模式是政策性金融业务达到一定规模下的经济选择 48
2.6.4 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48
2.6.5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预算软约束的制度设计,存在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 49
2.6.6 政策性金融在原有业务领域的边际效益呈现递减性特征 52
2.7 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组成 54
2.8 金融资源配置制度变迁中的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 56
第3章 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路径依赖及转型动因 60
3.1 关于制度变迁动因和路径依赖的理论 60
3.1.1 制度变迁动因 60
3.1.2 制度转型的路径依赖 62
3.2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初始条件 63
3.2.1 国家开发银行 64
3.2.2 农业发展银行 73
3.2.3 进出口银行 79
3.2.4 三家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86
3.3 对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解 87
3.4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动因分析 88
3.4.1 国家开发银行转型动因分析 89
3.4.2 农业发展银行转型动因分析 97
3.4.3 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动因分析 99
3.4.4 政策性银行转型动因总结 100
第4章 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选择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以国开行为案例 101
4.1 国开行转型后的目标制度安排 103
4.1.1 信用制度结构 103
4.1.2 产权制度 103
4.1.3 业务准入制度 104
4.1.4 筹资制度 104
4.1.5 公司治理结构 105
4.1.6 监管制度 105
4.1.7 运营机制 105
4.2 国开行转型对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106
4.2.1 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影响 106
4.2.2 对国开行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108
4.2.3 对债券市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116
4.3 不同情形下国开行信用等级变化对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压力测试 120
4.3.1 国开行信用等级变化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120
4.3.2 不同情景下,存量债券价值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 132
4.3.3 风险权重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38
4.3.4 投资者配置比例限制对国开债发行规模带来的影响 145
4.3.5 国开行信用等级变化对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基本结论 159
4.4 国开行转型对自身及各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基本结论 160
4.4.1 国开行转型前所从事的市场机制尚无法覆盖的政策性金融业务需要妥善安排 160
4.4.2 如果立即失去国家信用支持,国开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160
4.4.3 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可能导致债信水平下降,对国开债投资者将带来不利影响 161
第5章 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的经验借鉴 162
5.1 制度知识的溢出效应与体制示范 162
5.2 美国学生贷款协会Sallie Mae的转型经验 164
5.2.1 SLM公司概览 164
5.2.2 Sallie Mae的成立及转型背景 164
5.2.3 Sallie Mae的私有化转型过程 166
5.2.4 Sallie Mae的转型经验 168
5.3 法国德夏银行的转型经验 169
5.3.1 德夏银行基本情况 169
5.3.2 德夏银行转型的背景 170
5.3.3 德夏银行转型过程 170
5.3.4 德夏银行的转型经验 174
5.4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IDBI)的转型经验 175
5.4.1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概览 175
5.4.2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转型背景 175
5.4.3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的转型过程 176
5.4.4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支持 176
5.4.5 印度产业发展银行转型的经验 179
5.5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转型经验 180
5.5.1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成立及转型背景 180
5.5.2 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转型过程 183
5.5.3 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改革经验 186
5.6 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启示 187
5.6.1 渐进式改革通常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型一种理性选择 187
5.6.2 增量改革是保证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商业性金融机构转型的重要步骤 187
5.6.3 初始条件对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具有重要的制约性 188
5.6.4 融资制度转型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商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 188
第6章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影响分析 189
6.1 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政策性银行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189
6.2 商业银行转型后,对政策性银行弥补商业银行供给不足提出了要求 190
6.3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方向与政策性银行业务方向相符合 191
6.3.1 国开行主营业务均为拉动内需、恢复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 191
6.3.2 国开行增量信贷将进一步为拉动内需、恢复经济增长提供融资支持 193
6.3.3 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是调整经济结构、抵御经济下滑的重要手段 194
6.4 借鉴国际经验,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95
6.4.1 日本、德国、韩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国际经验 195
6.4.2 政策性银行国际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199
6.5 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定位 200
6.5.1 处理好政策性金融与国家财政间的关系,防止政策性银行资金财政化 201
6.5.2 注意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开发性功能,真正起到弥补市场缺损、建设市场的作用 202
6.5.3 发挥政策性银行与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财政的协同效应 202
6.5.4 在服务政策性目标的同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市场化转型夯实基础 204
6.6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影响分析 204
第7章 目标总和不确定条件下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选择 206
7.1 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207
7.1.1 政策性银行改革方向及转型目标总和的不确定性 207
7.1.2 影响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选择的因素 208
7.2 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选择 210
7.2.1 从政治约束出发,渐进式转型是较佳的选择 210
7.2.2 在转型目标总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渐进式转型是克服现状偏好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211
7.2.3 初始条件和动因不同下各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差异化 211
7.3 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选择——以国开行为例 212
7.3.1 设置过渡期,通过试验为下一步转型路径选择提供更多信息 213
7.3.2 政府资金逐步退出,逐步培养商业信用和市场竞争力 213
7.3.3 新老划断,双轨运行,保持债权债务的连续性 214
7.3.4 进行增量改革,拓宽业务领域和融资渠道 215
7.3.5 改制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国开行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220
7.3.6 监管框架逐步与商业银行趋同,同时注意差异化 222
第8章 结论和后读研究方向 223
参考文献 227
致谢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