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第一章 绪论 3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
1.哲学 3
2.哲学基本问题 3
3.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4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4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8
一、世界的物质性 8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8
2.运动、静止及其关系 8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9
4.时间和空间 9
5.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1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2
1.意识的起源 12
2.意识的本质 12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3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15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5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5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6
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7
二、对立统一规律 18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8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20
三、质量互变规律 21
1.质、量、度 21
2.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2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23
1.肯定和否定 23
2.辩证否定 23
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周期性 24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5
五、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25
1.原因和结果 25
2.必然性和偶然性 26
3.可能性和现实性 27
4.内容和形式 29
5.现象和本质 30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1
一、认识和实践 31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1
2.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31
3.认识的辩证运动 32
二、真理 34
1.客观真理 34
2.真理和谬误 34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35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6
5.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37
第五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39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9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9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9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40
1.社会基本矛盾 40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0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3
4.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45
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 46
三、阶级、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 47
1.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47
2.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8
3.阶级分析法 48
四、国家和革命 48
1.国家的起源、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48
2.社会革命 49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 50
五、社会意识 51
1.社会意识的构成 51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52
3.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53
4.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53
六、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4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4
2.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56
3.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7
4.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58
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9
七、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人生观 60
1.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60
2.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60
3.共产主义人生观 61
第二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5
第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伟大意义 6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 65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65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构 66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概括的特点 66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重大意义 67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6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68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 68
2.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得益彰 69
3.新形势下对解放思想提出的新要求 69
二、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70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70
2.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71
3.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71
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72
1.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客观要求 72
2.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2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 73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3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和提出的客观依据 7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73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74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5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75
1.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75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76
3.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77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79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79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79
2.从不同角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80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81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81
2.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82
第五章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83
一、改革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83
1.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83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4
3.改革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84
二、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84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事关改革全局 84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87
三、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89
1.转变政府职能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大问题 89
2.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90
第六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3
一、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93
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作用 93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的关系 94
二、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 95
1.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加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95
2.科技工作要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95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95
三、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96
1.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96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97
3.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97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 98
第七章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 99
一、实现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99
1.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 99
2.努力实现90年代的奋斗目标 99
二、抓住时机、加速发展 100
1.抓住时机,加速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100
2.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我国加速发展提供了时机 101
3.加快发展可能,但要抓住机遇 102
4.加速经济发展必须注意的若干问题 102
三、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4
1.共同富裕设想的提出 104
2.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和途径 105
第八章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107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7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07
2.我国对外开放14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107
3.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8
二、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111
1.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必要性 111
2.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本内容 112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12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12
2.认真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13
第九章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115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15
1.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15
2.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15
3.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 116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116
1.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 117
2.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117
3.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18
三、四项基本原则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118
1.新的时代内容使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118
2.四项基本原则的新的时代内容 119
3.认识和把握四项基本原则的新的时代内容,反对和防止错误倾向 121
第十章 改革政治体制 建设民主政治 123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123
1.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23
2.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24
3.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24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25
三、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25
1.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25
2.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126
第十一章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7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27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127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2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129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129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31
三、始终贯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31
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 131
2.积极探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有效途径 131
第十二章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 134
一、“一国两制”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134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特点 134
1.一个国家 134
2.“两制”在“一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134
3.单一制,但带有复合制的某些特点 135
第十三章 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136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36
1.党的领导是搞好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 136
2.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37
3.党的领导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137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139
1.加强党的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139
2.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 140
第三篇 法律 145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145
一、法与法律规范 145
1.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145
2.法律规范的概念和逻辑结构 145
3.我国的法律形式 146
二、法的实施 146
1.法的实施和法的适用的概念 146
2.我国适用法律的机关 147
3.我国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147
4.社会主义法的遵守的概念和意义 147
5.违法的概念和特征 147
6.违法的种类 148
7.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点 148
8.法律制裁的概念和种类 149
三、法律关系 149
1.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149
2.法律关系的主体 149
3.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种类 150
4.法律关系的内容 151
第二章 宪法 152
一、宪法概述 152
1.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52
2.宪法实施的保障 152
3.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 153
4.现行宪法的修正案 153
二、国家基本制度 154
1.我国的国体 154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4
3.我国现阶段的统一战线 155
4.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55
5.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55
6.民族区域自治 155
7.“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 156
8.选举制度及其基本原则 156
9.经济制度 157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57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57
1.公民、人民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157
2.公民的基本权利 158
3.公民的基本义务 158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159
四、国家机构 159
1.国家机构的概念 159
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59
3.我国的国家机关 159
五、经济制度 160
1.经济制度的概念 160
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61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 161
4.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公民个人财产的所有权的保护 162
第三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 163
一、行政法概述 163
1.行政法的概念 163
2.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163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64
二、行政组织法 165
1.行政机关组织法的概念 165
2.行政违法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165
3.行政责任 166
三、行政行为法 167
1.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67
2.行政行为法的概念 167
3.行政程序和行政程序法 167
4.行政立法的概念、原则和体制 167
5.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168
6.行政执法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应具备的实体要件和形式要件 168
7.行政司法的概念和种类 169
四、行政法制监督 169
五、行政诉讼 169
1.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 169
2.行政诉讼的作用 169
3.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170
4.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及审查依据 170
5.行政机关的侵权赔偿责任 170
第四章 经济法 171
一、经济法概述 171
1.我国经济法概念 171
2.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 171
3.经济法基本原则 171
4.经济法律关系 171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172
1.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概念及法律地位 172
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概念 172
3.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172
4.违反《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173
三、经济合同法 174
1.经济合同和经济合同法的概念 174
2.经济合同的有效条件 174
3.无效经济合同的概念及种类 175
4.违约责任及免予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 175
四、工业产权法 176
1.工业产权的概念 176
2.专利的概念及特征 176
3.发明创造获得专利的条件 176
4.专利申请的原则 177
5.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177
6.商标的概念和商标专用权的概念 177
7.商标注册的原则和条件 178
8.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78
五、税法 179
1.税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79
2.税法构成的基本要素 179
3.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180
六、金融法 181
1.金融及金融机构 181
2.货币管理 181
七、经济合同仲裁和经济审判 183
1.经济合同仲裁 183
2.经济审判 185
第五章 民法和民事诉讼法 186
一、民法 186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86
2.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86
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86
4.代理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186
5.民事权利的概念和保护形式 187
6.物权的概念和分类 187
7.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分类 188
8.债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88
9.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和内容 189
10.人身权的概念、特征及其法律保护 189
11.继承权的概念和继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89
12.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 189
二、民事诉讼法 190
1.民事诉讼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190
2.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加人的概念和种类 190
3.第一审普通程序的概念和具体程序 191
4.简易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191
5.特别程序的概念、特点及适用范围 191
6.第二审程序 192
7.审判监督程序 192
第六章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193
一、刑法概述 193
1.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193
2.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193
二、犯罪 193
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93
2.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194
三、刑罚 194
1.刑罚的概念及其特点 194
2.我国的刑罚种类 194
四、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 195
1.犯罪的种类概述 195
2.反革命罪 195
3.危害公共安全罪 195
4.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犯罪 195
5.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 196
五、刑事诉讼法概述 197
1.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197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分工 197
3.刑事强制措施 198
4.逮捕的条件和程序 198
六、刑事诉讼程序 199
1.刑事诉讼程序概念 199
2.立案 199
3.侦查 199
4.提起公诉 200
5.审判 200
6.执行 202
第四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5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05
一、商品与货币 205
1.商品 205
2.价值形式与货币 208
3.价值规律 211
二、资本及其运动 211
1.资本与剩余价值 211
2.资本积累及有机构成的提高 212
3.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214
4.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215
三、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218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18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19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220
第二章 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221
一、市场、市场主体与市场规则 221
1.市场 221
2.市场主体 221
3.价格 222
4.市场规则 223
二、价格形成机制 224
1.需求 224
2.供给 225
3.成本 226
三、市场类型与市场竞争 227
1.市场主要类型 227
2.市场集中度与规模 229
3.市场竞争及其主要手段 230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 232
一、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 232
1.市场经济 232
2.现代企业制度内涵与外延 233
3.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关系 236
二、现代企业制度内容与特征 237
1.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内容 237
2.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239
3.我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目标 241
三、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实行 242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242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的基本原则 242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的要求 244
4.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法 245
第四章 市场体系 247
一、市场体系 247
1.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247
2.培育市场体系重点 247
二、商品市场 248
1.商品市场的涵义 248
2.批发市场 249
3.农产品市场 250
4.工业消费品市场 251
三、生产要素市场 252
1.金融市场 252
2.劳动力市场 252
3.房地产市场 253
四、技术和信息市场 254
1.技术和信息市场内容及形式 254
2.技术、信息市场的功能 255
3.技术、信息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256
五、期货市场 257
1.期货市场的内容与特点 257
2.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 258
3.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 259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261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261
1.政府宏观调控 261
2.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262
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62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63
1.财政政策 263
2.货币政策及其运用 263
3.“相机抉择”,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64
三、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 265
1.收入政策 265
2.产业政策 267
3.区域政策 268
四、政府的计划指导 269
1.政府计划的形式与作用 269
2.编制和实施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 270
3.公共产品 271
4.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管理和分级调控体系 272
五、经济监督 273
1.政府经济监督的形式与内容 273
2.加强政府的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重要意义 274
3.建立正常的社会监督 275
第五篇 行政管理 279
第一章 公共行政管理 279
一、绪言 279
1.公共行政管理的涵义 279
2.公共行政管理的特征 279
3.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280
4.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82
5.学习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与方法 284
二、行政职能 287
1.行政职能的涵义 287
2.行政职能的特点 288
3.行政职能的地位 288
4.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289
5.行政环境的涵义 291
6.自然环境与行政职能 292
7.社会环境与行政职能 293
8.行政职能转变的意义和依据 295
9.行政职能转变的方向及途径 296
三、行政组织 297
1.行政组织的涵义 297
2.行政组织的要素 298
3.行政组织的作用 299
4.行政组织的特点 300
5.行政组织的类型 302
6.行政组织建设的原则 302
7.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304
四、行政决策 306
1.行政决策的涵义 306
2.行政决策的特点 306
3.行政决策的类型 307
4.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308
5.行政决策程序 309
6.行政决策组织系统(示意图) 315
五、行政执行 316
1.行政执行的涵义和特点 316
2.行政执行的原则 316
3.行政协调的涵义和作用 317
4.行政协调的原则 318
5.行政控制的涵义、作用和原则 318
6.行政控制的程序 319
六、行政法制 320
1.行政法制的涵义与作用 320
2.行政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321
3.行政立法行为的原则 323
4.行政司法的方式 323
5.行政执法行为 324
6.行政司法行为若干概念 329
七、行政监督 330
1.行政监督的涵义、意义和作用 330
2.行政监督的任务和原则 332
3.廉政建设的涵义和意义 334
4.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336
5.廉政建设的基本措施 337
八、行政效能 338
1.行政效能的涵义和特征 339
2.行政效能的层级 340
3.测定行政效能的原则 341
4.测定行政效能的标准 342
5.提高行政效能的途径 344
第二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348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 348
1.公务员制度 348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 348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350
4.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352
二、国家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353
1.公务员的义务 353
2.公务员的权利 353
三、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354
1.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及其确定的依据 354
2.国家公务员的职务、领导职务序列、非领导职务序列 354
3.国家公务员职务和级别对应的关系 355
四、国家公务员的录用 356
1.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 356
2.报考公务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356
3.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几种类型 357
五、国家公务员的考核 357
1.考核公务员应坚持的原则 357
2.考核公务员的依据 358
六、国家公务员的奖惩 358
1.奖励的条件 358
2.对公务员的处分种类 359
3.应受处分的违纪行为 359
七、国家公务员职务的升降 360
1.公务员职务晋升的原则 360
2.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条件 361
3.公务员降低职务的条件 361
八、国家公务员职务的任免 362
1.职务任免的条件 362
2.公务员任免的程序 362
九、国家公务员的培训 363
1.公务员培训的原则 363
2.公务员培训的类型 364
十、国家公务员的交流 364
1.公务员交流的形式 364
2.公务员调任的规定 365
3.公务员转任的规定 365
4.公务员轮换的规定 366
5.公务员挂职锻炼 366
十一、国家公务员的回避 367
十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保险、福利 368
1.确定公务员工资基本原则 368
2.影响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369
3.公务员社会保险的特点、种类 369
十三、国家公务员的辞职、辞退 370
1.辞职的条件和程序 370
2.辞退的条件和程序 371
十四、国家公务员的退休、退职 371
1.退休的条件 371
2.退职的条件 372
3.离休的涵义 372
十五、国家公务员的申诉控告 372
1.申诉控告在国家公务员各项管理制度中的地位 372
2.申诉和控告的程序 373
第六篇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377
第一章 写作基础知识概述 377
一、写作的基础知识 377
1.文章观点 377
2.文章选材 377
3.文章结构 377
4.文章语言 378
5.文章体裁 378
6.关于审题 378
7.关于给材料作文 378
8.关于写作提纲 378
二、标点符号 378
1.标点符号的作用 378
2.16种常见的标点符号的名称、形状、用途 378
第二章 写作的三种文体 381
一、记叙文 381
1.记叙文的涵义 381
2.记叙文的要素 381
3.记叙文的顺序 381
4.记叙文的特点 382
5.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382
6.例文 383
二、议论文 384
1.议论文及其三要素 384
2.常见的论证方法 384
3.立论与驳论是论证的两种方式 385
4.议论文的特点 385
5.议论文写作要求 386
6.例文 386
三、说明文 388
1.说明文及其特征 388
2.说明文的方法 388
3.说明文的特点 389
4.说明文的写作要求 389
5.例文 390
第三章 公文写作概述 392
一、公文的特点 392
二、公文的功能 394
三、公文的种类 395
四、公文的格式 395
五、公文的文体 396
1.公文文体的特点 396
2.公文的基本表达方式 396
六、行文规则 397
第四章 公文写作要则 399
一、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399
二、公文写作前的准备 402
三、撰拟文稿与审核修改 404
1.结构安排 404
2.拟写提纲 405
3.书写文稿 406
4.审核修改 406
第五章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407
一、公文的语言特点 407
1.语言风格 407
2.词语特点 408
3.语句特点 408
4.表达特点 408
二、公文词语的选择 409
三、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 409
1.时间的表达 409
2.空间的表达 409
3.职务、姓名的表达 409
4.数量的表达 410
四、修辞格在公文中的运用 410
1.引用 410
2.比喻 410
3.借代 411
4.排比 411
5.反复 411
6.对比 411
7.换算 411
五、公文专用词语 411
1.称谓词语 411
2.领叙词语 411
第六章 条例、规定、办法的撰写 412
一、规定性文件的特点 412
二、条例、规定、办法的适用范围 412
三、规定性文件的结构 413
四、正文各部分内容释义 413
五、总则、分则、罚则、附则的内容 414
六、规定性文件的写作要求 414
七、条例、规定、办法在写法上的区别 415
八、例文 415
第七章 命令(令)、决定、指示的撰写 419
一、命令(令) 419
1.命令(令)的适用范围 419
2.命令(令)的特点 419
3.命令(令)的结构 419
4.命令(令)的分类与各类的撰写要点 419
二、决定 420
1.决定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420
2.决定的写作要求 420
3.决定的分类与各类决定的撰写要点 420
三、指示 421
1.指示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421
2.指示的结构与写作要求 421
四、例文 421
第八章 公告、布告、通告的撰写 424
一、公告 424
1.公告的适用范围 424
2.公告的特点 424
3.公告的结构 424
4.公告的写作要求 424
二、布告 424
1.布告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424
2.布告的结构 425
3.布告的写作要求 425
三、通告 425
1.通告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425
2.通告的写法 426
四、例文 426
第九章 通知、通报、函的撰写 428
一、通知 428
1.通知的适用范围 428
2.通知的特点 428
3.通知的结构 428
4.通知的写作要求 428
5.通知的分类 429
6.各类通知的写法 430
二、通报 430
1.通报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430
2.通报的写作要求 431
3.通报的分类与各类通报的写作要点 431
三、函 432
1.函的适用范围及其特点 432
2.函的结构 432
3.函的写作要求 432
4.函的分类与各类的撰写要点 432
四、例文 433
第十章 议案、请示、批复的撰写 435
一、议案 435
1.议案的适用范围 435
2.议案的特点 435
3.议案的结构 435
4.议案的写作要求 436
二、请示 436
1.请示的适用范围 436
2.请示的特点 436
3.请示的总体结构 437
4.请示的写作要求 437
三、批复 437
1.批复与指示的异同 437
2.批复的特点 437
3.批复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438
4.批复的写作要求 438
四、例文 438
第十一章 报告、会议纪要的撰写 441
一、报告 441
1.报告的适用范围 441
2.报告的特点 441
3.报告的分类 441
4.综合性工作报告与专题性工作报告 442
5.工作报告的结构 442
6.工作报告的写作要求 442
7.调查报告的分类 443
8.调查报告的作用 443
9.调查报告标题的写法 443
10.调查报告正文的写法 444
11.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444
12.答复询问的报告的写作要求 444
13.总结报告概述 444
14.总结报告正文的写作方法 445
15.撰写总结报告的要求 445
二、会议纪要 445
1.会议纪要的特点 445
2.会议纪要的结构 446
3.会议纪要的分类及其正文的写法 446
4.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 446
三、例文 446
第十二章 公文处理 449
一、概述 449
1.公文处理的基本内容 449
2.公文处理活动的地位 450
3.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450
二、收文的处理 450
1.公文的收受与交流 451
2.收文的办理 451
3.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 452
三、发文的处理 453
1.公文文稿的形成 453
2.公文的制作 454
四、办毕公文的处置 454
1.清退、销毁与暂存 454
2.公文立卷的范围与要求 454
3.公文立卷的方法与程序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