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观辨证及临床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包顺义,包渝艳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7735513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从整体系统论为指导,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全面阐述生理、病理、方法、处方、用药机理的临床总结。

前言 1

上编 阴阳气血微观辨证的一般机理 3

第一章 人体阴阳气血的自我平衡 3

第二章 各脏腑的平衡结构与人体生理的阴阳对称平衡失调生病的一般规律 5

第三章 澄清阴阳升降与脏器关系的几个模糊概念 8

第四章 什么叫治病 10

第五章 阴阳气血运行在病理状态下变化的一般规律 11

第六章 阴阳气血辨证举隅 17

第七章 人体全年正常脉象阴阳含量的一般规律及图示 25

第八章 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多少及原理简述 32

第九章 随机治病的一般法则 35

第十章 脏器功能与药物的性味、治法之间的关系 37

第十一章 药物功能与组方治疗原理 43

第十二章 湿、痰、饮、寒饮的区别及一般治疗法则 48

第十三章 脾与胃微观辨证的区别与联系 50

下编 阴阳气血微观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55

第一章 体表及上焦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 55

第一节 上焦之病 56

一、伤于寒者,辛温解表 56

(一)风寒证 56

(二)伤风证 56

(三)痉证 57

(四)伤于风、寒、湿 57

(五)素体气郁伤于寒 58

(六)素体阳虚伤寒 58

(七)素体阳气平平,伤于寒湿 58

(八)中上焦之阳素体平平,伤于风寒 59

(九)上焦阳气及卫阳平常之人为外之风寒所伤 59

(十)中焦阳气不足,夏令为阴寒所伤 60

(十一)辛劳之人营卫空虚,为风、寒、湿外袭,使筋脉挛急 61

(十二)风邪客于经络,使营卫不和而病 61

附原方及歌括 62

二、伤于风热者,辛凉透表 64

(一)心阳素旺伤风化热 65

(二)肺中阳气与卫分之热相合为患 65

(三)阳气平平,肝胆偏旺,伤于风寒成鼻渊 66

(四)素体阴亏外感化热 66

(五)失血后新瘥,或阴血素亏之人外感 67

(六)肺胃热毒外发成风疹、麻疹 67

三、营卫虚损者,益卫固表治之 68

四、肺气虚寒者,温肺降逆 69

(一)上焦阳气不足,寒饮停肺 69

(二)中焦阳气不足,使痰饮壅阻而咳喘 69

(三)肺中痰饮久宿而复发 70

五、肺热壅盛喘咳者,清热降逆 71

(一)肺热自病 71

(二)胃热熏肺咳喘 72

(三)痰热壅盛 72

(四)寒郁肺热 72

(五)痰涎壅肺 73

(六)痰火结于胸膈 73

六、上焦热毒者,当清热解毒 74

(一)火热之毒上攻头面咽喉 74

(二)心阳化火成毒,使咽喉、口腔成疮 75

(三)上焦气血热毒炽甚 75

(四)上焦火毒伤肺成痈 76

七、肺虚喘咳者,补肺 77

(一)脉气虚易感冒咳喘 78

(二)肺气虚损,久咳喘气逆,痰滞化热 79

(三)久咳不瘥,气阴两伤 79

(四)肺肾同病者,喘咳痰血 80

(五)久咳不已,肺气耗散 81

(六)肺结核咯血 82

八、燥邪伤肺,润肺 82

(一)为外之凉燥所伤 83

(二)为温燥所伤 83

(三)肺胃均燥热 84

(四)肺肾阴亏,木火侮肺咳喘带血 84

(五)久病不解,虚劳干咳 85

(六)肺肾阴亏成白喉 86

九、痰水壅结,泻肺行水 87

(一)水停肺或胸膜之中而喘 87

(二)水停三焦使肺失肃降 87

(三)水停胸胁膈膜之中 88

第二节 上焦心肺俱热之治 89

附原方及歌括 90

第二章 脾胃及中焦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 95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 96

一、中焦虚寒者,温中健脾 96

(一)中焦阳气不足 96

(二)中焦及肝俱寒,腹痛挛急 98

(三)中阳虚脾荣不足 98

二、中焦燥热伤津者,清热润燥 99

(一)邪热助胃阳亢盛化为燥热伤津液 100

(二)热病初瘥,燥热仍在 102

三、中焦及胃肠郁热者,清热解郁 103

(一)胃中郁热结毒 103

(二)肝胆郁结,脾荣热毒蕴结 104

(三)肠道气滞血结成痈 105

四、食积停滞者,消积导滞 106

(一)饮食过量,停积不化 106

(二)中焦湿热积滞 107

(三)中焦虚寒,又为停食阻滞 108

(四)脾虚气滞或水停中焦 108

(五)脾胃虚寒而食停 109

五、脾气虚弱者,健脾益气治之 109

(一)脾虚气弱 110

(二)中焦脾胃不足,气滞饮停 111

(三)脾之气荣俱不足,下焦湿热为患 112

六、脾虚气少阳不升者,益气升阳 113

(一)脾气虚阳郁不升散 113

(二)脾气大虚,胃阳郁不升 114

七、中焦痰湿郁阻者,调中降逆 115

(一)中焦气虚肝旺呃逆 115

(二)中焦湿热郁阻,呕吐不止 116

(三)妊娠肝胆郁热呕吐 116

(四)中焦虚寒呕吐 117

(五)中焦虚寒,阻肝阳上升而噫气呕恶 117

(六)中阳不足,痰饮阻气机升降而呕恶 118

(七)中焦痰热阻滞,肝胆阴亏阳亢而呃逆 118

八、中焦气郁者,行气导滞 119

(一)中焦阳气不足,气机阻滞 119

(二)肝气郁结致痰气阻滞 120

九、中焦升降失调而吐痢者,升清降浊治之 121

(一)寒湿阻滞中焦,致吐泻交作 121

(二)中焦痰湿阻滞,使肝胆阳郁化为风火而致吐痢 123

(三)中焦湿热阻滞而成霍乱 123

(四)中焦虚寒使肝胆阳郁化火成吐痢 124

十、中焦湿热蕴结,当清热、燥化、淡渗治之 125

(一)湿温时疫初起,热比湿重 126

(二)湿温初起,湿比热重 126

(三)中焦水饮阻滞使肝郁化火 127

(四)中焦阴阳俱不足而湿滞化热 128

(五)中焦阴阳俱不足而湿热流溢于经络 128

(六)风湿热痹 129

十一、中焦为寒湿所困者,温阳散寒化湿逐邪治之 130

(一)寒湿阻滞 131

(二)中焦为痰湿水饮所聚 133

(三)中阳不足,水饮停滞 133

(四)中阳不足,水湿留滞经络 134

十二、湿聚痰生者,燥湿化痰治之 135

(一)中阳不足痰湿内生 135

(二)痰热互结在胸脘 138

(三)中焦痰饮,胆阳郁结 139

(四)痰饮中阻而生风 140

(五)痰饮内生,流注经络 140

十三、脾虚水泛者,实脾利水治之 141

(一)脾虚及肺,停水溢于肌肤 141

(二)肺热难降,小便不利而水肿 142

(三)脾肾阳虚水肿 143

十四、中焦阴液不足者,清胃养阴治之 144

(一)阳明温病清下后阴液受伤 144

(二)肺胃阴伤咳吐白沫 145

(三)暑伤气阴 146

(四)肺中津损及气 147

(五)阴亏湿热上攻 147

十五、中焦阳气不足而失血者,温阳益气摄血治之 148

(一)中阳与肾阳俱不足而失血 149

(二)中阳不足而暴崩或漏下 149

(三)胃阳不足而吐血 150

(四)中阳不足吐血或吐涎沫 151

十六、燥热结滞者,当苦寒泻下 152

(一)胃肠燥结实证 152

(二)急性肠梗阻,突发性脘腹胀痛 154

(三)水热互结 155

(四)水肿实证 155

(五)肺热不降,经络郁阻水停 156

十七、阳虚寒凝者,当温阳导滞治之 157

(一)素体阳气不足,寒滞经络不通 157

(二)脾肾阳虚,寒凝不去 157

(三)寒实冷积而卒痛 158

(四)寒实结胸 159

十八、津血不足而便秘者,润燥通便治之 160

(一)阴血不足而便秘 160

(二)津液不足而便秘 160

十九、湿热下注成痢者,清热止痢治之 161

(一)卫阳与上焦心阳内陷成痢 161

(二)肝、心及下焦热毒重而成痢 162

(三)下痢赤白 163

二十、滑脱失禁者,温中固涩治之 164

(一)泻痢日久,脾胃虚寒 165

(二)五更泄泻 165

(三)少阴病泻痢、便脓血 167

第二节 脾胃与它脏兼病的治法 167

一、心脾同病治法 167

心脾同病 167

二、脾胃兼肝胆不和的治法 168

(一)胆阳郁而化热,使中焦阻滞 169

(二)肝中阴血不足而筋脉挛急 170

(三)血虚脾滞 171

(四)肝气郁结 171

(五)肝之气血淤滞导致中焦痰、湿、食结滞 172

三、气血均不足者,气血双补治之 173

(一)气血不足抵抗力下降,或病势缠绵难愈 173

(二)突然性大失血,或慢性出血累积成血虚阳浮 174

附原方及歌括 175

第三章 肝胆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 187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辨证及治法 188

一、肝寒者,温肝散寒治之 188

(一)肝血不足,其所主之经又被寒邪所伤 188

(二)中焦肝经寒 189

二、肝胆火热者,清肝泻火治之 190

(一)肝胆火毒上攻下注 190

(二)肝火上攻头目成聚星障 191

(三)肝气郁结化火下注成带 192

(四)肝经火郁作痛 193

三、肝血不足者,补血调肝治之 194

(一)肝血不足月经失调 194

(二)肝中荣血与阳气俱不足 198

四、血滞、血淤、血凝者,活血祛淤治之 198

(一)血脉淤滞在胸胁 199

(二)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拒按 201

(三)心胃血热壅结而痛 201

(四)损伤淤血未血肿 202

(五)淤血结阻之包块疼痛 202

(六)下元虚寒,阴血难生至月经不调 203

(七)妇人小腹癥块 204

(八)妇人难产 205

(九)产后恶露难行 206

(十)下焦淤血 207

(十一)跌打损伤,淤血内结 208

(十二)胁下结聚成块 208

(十三)胸阳不足,心血淤阻 209

(十四)淤血阻滞经络 210

(十五)寒湿与淤血阻滞经络 211

(十六)头面有血络淤阻 212

五、肝血不藏者,清热平肝止血治之 213

(一)火热迫胃而吐血、咯血 213

(二)阴亏火旺,肝阳上亢,迫血妄行 214

(三)血热动风而泄血 215

(四)治崩症极验方 215

(五)眼底出血 216

六、肝郁气滞者,调气疏肝治之 217

(一)肝郁脾虚 217

(二)肝气郁结致经络不通 219

(三)肝经寒滞 220

(四)下焦寒疝,少腹痛引睾丸 221

(五)肝血不足,肾阳虚寒 221

(六)肝经郁火攻冲 222

(七)乳房结聚 222

(八)肝郁气滞月经不调 224

七、阴虚而郁者,柔肝疏郁治之 224

(一)阴血不足而肝郁 225

(二)精血不足而肝郁 226

八、肝风内动者,平肝潜阳息风治之 226

(一)肝阳上亢 228

(二)火热动风 229

(三)阴血不足虚风内动 230

(四)肝肾阴血大亏而风不息 231

九、外风引动内风者,祛风解痉法治之 232

(一)外伤后出现痉挛而畏风 233

(二)破伤风症有热象 234

(三)风痰阻遏头面经络 234

十、邪踞少阳者,当和解而治之 235

(一)邪踞少阳 237

(二)少阳阳明合病 239

(三)阴湿之邪伏于膜原 239

十一、肝胆郁热,当清肝利胆 240

(一)胆阳郁化火 241

(二)肝胆郁滞化火 242

(三)肝胆郁滞化火与阳明合病 242

(四)胆道结石 243

十二、蛔虫钻胆,调脏腑之寒温以驱蛔杀虫 245

(一)诸毒药不止 246

(二)胆道蛔虫 247

第二节 肝兼肺肾两脏的治法 248

一、肝肾两虚者,养血填精治之 248

二、肝肾虚热者,滋阴清热法治之 248

(一)阴亏血热,月经先期 249

(二)月经先期而多淤块 250

(三)阴血亏损,月经不行 250

(四)骨蒸劳热 251

(五)筋骨痿软 252

(六)夜热早凉无汗 254

(七)风劳病 255

三、肝肾两虚,风、寒、湿内留筋骨者,补虚宣痹法治之 256

(一)风湿痹痛,肝肾不足 256

(二)风湿痹痛,上下肢均较重 257

(三)营卫两虚风湿痹痛 257

四、肝肺同病的治法 258

(一)肝火犯肺喘咳痰血 259

附原方及歌括 260

第四章 心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及方剂 270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及方剂 271

一、热入荣与血者,清热凉血法治之 271

(一)温邪传荣 271

(二)热入血分而动血 272

二、热入心包而神昏窍闭者,当清热开窍治之 273

(一)热毒内陷心包络而神昏窍闭 274

(二)高热神昏痉厥 276

(三)痰热内闭,神昏谵语 277

(四)小儿痰热急惊 278

(五)疫毒发病,昏闷吐下 278

(六)阳气不足之人被阴邪秽浊所伤,致昏仆,甚至昏厥 280

三、痰阻清窍,当涤痰开窍治之 281

(一)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 282

(二)产后恶露仍通,神昏痰迷 283

(三)痰火为患而癫狂昏迷 284

(四)神识痴呆 285

四、心阴不足者,养阴安神治之 287

(一)阴亏气虚而失眠健忘 288

(二)肝胆中荣血不足而虚烦失眠 289

(三)心之津气不足 290

(四)心气及肝之阴血不足而惊悸 291

(五)少阴病从火化,心中烦不得卧 292

(六)心烦神乱而怔忡 293

(七)头部外伤而人事不省 293

五、心之阴阳俱不足者,益阴补阳治之 295

(一)心中阴阳气血俱不足 295

(二)阴阳失调而梦遗 297

六、阳气虚衰者,回阳益气治之 298

(一)肾阳衰微,肢冷下利 299

(二)心中阳与气暴脱 301

七、火毒疮疡,当清火解毒、消肿散结治之 303

(一)火毒与气血蕴结成疮痈 304

(二)脏中热毒外发成疔 305

(三)阴亏血损,热毒内陷筋脉成脱疽 306

(四)淤血久蕴化毒成痈疽 307

(五)恶毒结积成疮疽 307

(六)风热上壅成漏睛 309

第二节 心兼肾脏治法 310

(一)心气不足而惊悸不安 310

(二)心火偏亢失眠 311

(三)心肾两虚,便频遗尿 312

附原方及歌括 313

第五章 肾脏(膀胱)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与方剂 318

第一节 本脏治法与方剂 319

一、肾阴亏损,当滋阴补肾治之 319

(一)肾中阴精不足 319

(二)阴损日久,伤及气血 322

(三)精血不足影响视力 323

二、肾阳虚损者,温肾生精法治之 324

(一)肾阳不足,影响藏精与主水功能 325

(二)妇女肾阳衰微,冲任虚损失固 327

(三)肾阳不足至小便淋漓不断 328

(四)肾阳不足,至小便频数 329

(五)滑精频作 329

(六)肾阳不足久不受孕 330

(七)肾虚腰痛 331

(八)精髓不足,阳虚阴凝成阴疽 332

三、肾虚精关不固者,益肾涩精治之 333

(一)遗精久不止 334

四、妇女带下者,固涩止带法治之 334

(一)白带清稀久下不止 335

(二)湿热下注成带 335

五、肾虚水泛者,温阳利水治之 336

(一)少阴阳虚水停 337

(二)中阳不足,水饮停滞 338

六、肝热下陷成湿热者,泻火通淋法治之 340

(一)湿热下注成热淋、砂淋 341

(二)阴血不足致小便难出 341

(三)阴伤热盛致尿血淋涩 342

(四)湿热蕴结成结石而排尿困难 343

(五)阴亏火旺,致小便尿血淋涩 343

(六)湿热下注成白浊、带下 344

(七)火热下注,使小便不通 345

第二节 肺肾两亏同治之法 346

(一)肾肺阴亏而喘咳痰血 346

(二)肺肾阴亏,不时咳嗽咯血 347

(三)肺肾两亏,致喘急不能卧 347

第三节 肾兼肝、脾、心病的治法 348

附原方与歌括 349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