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 主要概念 1
二 理论和现实意义 9
三 研究现状 11
四 研究思路 21
五 研究方法 23
六 创新点 24
七 必要的说明 26
第一章 决定战略突袭预警质量的要素 29
一 情报搜集与战略突袭预警的质量 30
二 情报机构的改革与战略突袭预警的质量 48
三 语言与战略突袭预警的质量 54
四 分析研究与战略突袭预警的质量 65
五 总结 70
第二章 战略突袭预警面临的“困境”分析 72
一 “信噪困境” 73
二 能力与意图 77
三 结构性劣势 90
四 “狼来了”综合症 93
五 欺骗还是自欺:造成预警困境的根源 95
六 自欺的典型表现 110
七 总结 119
第三章 战略突袭预警的案例考查 122
一 案例选择的标准 123
二 对战略突袭预警案例的分类统计 126
三 战略突袭的分类 139
四 战略突袭预警的表达式 147
五 总结 148
第四章 战略突袭预警指标群的构建 151
一 指标与征候 152
二 建构预警指标群的必要性 158
三 建构预警指标群的可行性 169
四 战略突袭预警指标群的建构理论和方法 173
五 战略突袭预警指标群的建构实例 202
第五章 战略突袭预警模型的构建 218
一 指标的量化 218
二 战略突袭模式图的绘制 225
三 战略突袭预警的模型 234
附录 245
一 “珍珠港”事件的官方听证与学者论述的比较 245
二 “中途岛”海战前美国海军情报部的表现 249
三 23份解密的反映苏联战略突袭意向的情报评估 255
四 美军发动战争前的“事件” 260
五 与战略突袭预警相关的著作 271
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87
图引-3-1: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状况:著作数 14
图引-3-2: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年平均数 14
图引-3-3:美国学者研究战略突袭预警问题的方法 19
表1-1-1:各种情报搜集手段的优缺点比较 37
图1-1-1:信息的数量与预警准确性及情报分析人员自信心之间的关系 40
表1-2-1:美国官方提高预警能力的建议之比较 49
表1-3-1:1975~1984年《国家情报评估》中使用的模糊用语 58
表2-1-1: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发的“战争威胁要素搜集和分析要点” 79
图2-2-1:预警区间与“时滞”现象示意图 92
图2-6-1:优势方与劣势方的战前博弈图例 116
表3-2-1:23个战略突袭预警案例 127
表3-2-2:战时与平时的战略突袭统计 130
表3-2-3:战前实力对比及“欺骗偏好”统计 132
表3-2-4:警报信息、警报类型及警报区间统计 134
表3-2-5:“高度”突袭/突袭预警失误方面的统计 137
表3-2-6:“高度”预警/突袭预警成功方面的统计 138
图4-2-1:预警征候的出现与防御方情报机构的侦察与分析示意图 160
表4-4-1:多假设分析法要点 185
表4-4-2:激发事件类型表 186
表4-4-3:各职能部门的战备活动指标 188
图4-4-4:指标——假设关系推理示意图 193
表4-5-1:美战略轰炸机在四次战争前的活动与时间关系统计 211
表4-5-2:美军投入战争的兵力比 214
表5-1-1:预示苏联核突击意图的指标(民事部门)量化 222
表5-1-2:预示美军发动战争的指标群量化 223
表5-2-1:苏联军事威胁指标及其相对权重 227
图5-2-1:各类指标与苏联核突击威胁的关系曲线图 228
表5-2-2:反映苏联军事能力的相关数据 230
表5-2-3:苏联各威胁要素的相关系数 231
图5-2-2:表征美国决策层下定战争决心的模式图 232
图5-2-3:表征美军做好战争准备的模式图 233
图5-2-4:表征美国相关民事部门为即将发动的战争做好准备的模式图 233
图5-2-5:表征美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做好攻击准备的模式图 234
图5-3-1:预警模型图例 236
表附-2-1: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与美国海军情报部的破译、分析状况比较 249
表附-3-1:美国已解密并公布的预测苏联战略动向的情报档案 256
表附-3-2:23份反映苏联战略突袭意图和能力的情报评估文本 257
表附-4-1:美军发动战争前的“事件”分类统计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