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治疗总论 13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与作用 13
一、针灸治疗原则 13
二、针灸治疗作用 15
第二节 针灸处方 16
一、穴位的选择 16
二、刺灸法的选择 18
第三节 特定穴临床应用 19
一、五输穴 19
二、原穴、络穴 22
三、背俞穴、募穴 24
四、八脉交会穴 25
五、八会穴 26
六、郄穴 26
七、下合穴 27
八、交会穴 28
第二章 治疗各论 29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 29
一、头痛 29
二、面痛 32
三、落枕 33
四、漏肩风(肩周炎) 35
五、肘劳(网球肘) 36
六、腰痛 37
七、痹证 38
第二节 内科病证 40
一、中风 40
二、眩晕 43
三、面瘫 45
四、痿证 46
五、痫病 47
六、癫狂 50
七、颤证 52
八、不寐 54
九、郁证 56
十、痴呆 57
十一、心悸 59
十二、感冒 61
十三、咳嗽 62
十四、哮喘 64
十五、疟疾 66
十六、肺痨 67
十七、呕吐 68
十八、呃逆 71
十九、胃痛 72
二十、腹痛 73
二十一、胁痛 76
二十二、黄疸 76
二十三、泄泻 78
二十四、痢疾 81
二十五、便秘 82
二十六、癃闭 84
二十七、阳痿 86
二十八、遗精 87
二十九、消渴 88
第三节 妇科、儿科病证 90
一、月经不调 90
二、痛经 93
三、经闭 95
四、崩漏 97
五、绝经前后诸证 99
六、带下病 100
七、不孕症 101
八、胎位不正 104
九、滞产 104
十、缺乳 106
十一、阴挺 107
十二、遗尿 108
十三、惊风 109
十四、疳证 111
十五、积滞 113
十六、小儿脑性瘫痪 114
十七、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115
十八、抽动障碍 117
第四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 118
一、瘾疹 118
二、蛇串疮 120
三、丹毒 121
四、痄腮 122
五、乳痈 123
六、乳癖 125
七、肠痈 126
八、脱肛 127
九、痔疮 129
十、疗疮 130
十一、疝气 132
十二、扭伤 133
十三、腱鞘囊肿 134
十四、扁平疣 135
十五、神经性皮炎 137
十六、斑秃 138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140
一、目赤肿痛 140
二、麦粒肿 140
三、近视 142
四、耳聋、耳鸣 143
五、鼻渊 144
六、牙痛 146
七、咽喉肿痛 147
第六节 急症 148
一、晕厥 148
二、虚脱 150
三、高热 151
四、抽搐 153
五、内脏绞痛 153
六、出血症 156
第七节 其他病证 158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 158
二、戒断综合征 158
三、肥胖症 160
四、衰老 161
五、肿瘤 163
第三章 古代针灸歌赋 166
一、四总穴歌(明·徐凤《针灸大全》) 166
二、回阳九针穴歌(明·高武《针灸聚英》) 166
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扁鹊玉龙经》) 166
四、千金十一穴歌(明·徐凤《针灸大全》) 167
五、孙思邈之十三鬼穴歌(明·徐凤《针灸大全》) 167
六、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170
七、标幽赋(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 174
八、玉龙赋(明·高武《针灸聚英》) 182
九、流注通玄指要赋(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 187
十、金针赋(明·徐凤《针灸大全》) 190
十一、百症赋(明·高武《针灸聚英》) 199
十二、席弘赋(明·徐凤《针灸大全》) 205
十三、肘后歌(明·高武《针灸聚英》) 210
十四、拦江赋(明·高武《针灸聚英》) 215
十五、胜玉歌(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217
十六、行针指要歌(明·高武《针灸聚英》) 221
十七、杂治病十一证歌(明·徐凤《针灸大全》) 222
十八、玉龙歌(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225
十九、灵光赋(明·徐凤《针灸大全》) 236
二十、穴性赋(《经穴性赋》) 238
参考文献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