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1
一、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1
(一)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2
(二)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4
(三)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6
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9
(一)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9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11
(三)改革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 13
三、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发展 15
(一)珠江三角洲1小时城市圈的核心 15
(二)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 16
(三)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 17
(四)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化大都市 19
第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1
一、广州产业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一)较为合理的产业体系 21
(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 24
(三)产业升级面临压力 27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 30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30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33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4
(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35
三、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措施 37
(一)确立广州市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地位 37
(二)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40
(三)增强高端要素的集聚与辐射能力 42
(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44
第三章 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47
一、着力提高广州自主创新能力 47
(一)《纲要》对广州自主创新的要求 47
(二)应对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 50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52
二、广州自主创新的优势与差距 56
(一)自主创新的优势 58
(二)自主创新存在的差距 60
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对策 62
(一)推进核心技术创新 63
(二)强化自主创新主体 66
(三)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68
(四)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70
第四章 推动宜居城乡协调发展 74
一、当前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分析 74
(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趋势 74
(二)城乡差距扩大原因分析 78
二、建设宜居城乡前景与意义 81
(一)城乡发展趋于协调的阶段性判断 81
(二)宜居城乡的宏观格局设想 83
(三)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意义 85
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86
(一)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86
(二)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地 88
第五章 强化广佛同城效应 93
一、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 93
(一)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94
(二)广佛同城化的重要意义 97
二、广佛同城化的条件与问题 100
(一)有利条件分析 100
(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3
三、区域整合中的积极措施 106
(一)树立全局意识 106
(二)搞好规划协调 107
(三)对接基础设施 109
(四)推动产业错位发展 110
(五)开放社会资源共享 112
(六)共建协调机制 113
第六章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16
一、改善民生是宜居城市的根本 116
(一)民生、公平与发展 117
(二)广州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8
(三)打造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 121
二、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现代化 123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124
(二)推动广州教育现代化进程 127
(三)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 129
三、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130
(一)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130
(二)率先建立共享型社会保障体系 133
(三)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区作用 134
(四)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136
第七章 争创体制创新新优势 140
一、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140
(一)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回顾 140
(二)先行先试的“吃螃蟹”效应 141
(三)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出路 142
二、体制机制创新的障碍与困局 143
(一)行政管理体制难点 143
(二)经济体制改革障碍 145
(三)社会管理体制困局 148
三、推进体制机制再创新 150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 150
(二)深化经济体制创新的路径 153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156
第八章 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一、生态城市的目标定位 159
(一)城市千年不衰的基本保证 159
(二)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 162
(三)生态化大都市的理想模式 163
二、城市发展面临的生态挑战 165
(一)城市发展的资源瓶颈 165
(二)工业化加速期的环境压力 167
(三)城市化问题的认知 168
三、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170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70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72
(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174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76
第九章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181
一、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地 181
(一)挖掘岭南文化内涵 181
(二)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182
(三)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183
二、推进都市文化创新 186
(一)文化体制创新 186
(二)文化机制创新 188
(三)创新载体建设 189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91
(一)实施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工程 192
(二)激励优秀文化产品创作 194
(三)打造优秀文化艺术品牌 196
参考文献 198
后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