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传说中的姬周族源 1
一 关于周族和殷族同源的传说 2
二 关于姬周族是戎狄族种姓的传说 2
第二节 姬周起源地及其都城变迁 4
一 传说中的周都 5
(一)关于“邰都”问题 6
(二)关于“程都”问题 8
二 “不窟故城”、豳邑、岐邑、丰邑和镐京等五都故址所在地 9
(一)“不窟故城” 9
(二)“豳邑” 9
(三)“岐邑” 11
(四)“丰邑” 11
(五)“镐京” 12
三 从先周文化分布溯及周族起源地及其发展 12
(一)先周文化的分布 12
(二)从不同年代的先周文化分布溯及周人起源地及其发展 12
第三节 丰、镐周都的创建与湮没及都址的重现 13
一 丰、镐周都的创建与湮没 13
(一)丰、镐周都的创建 13
(二)丰、镐周都的湮没 14
二 丰、镐二京故址的重现 14
(一)丰水、镐水、(周)滈池、彪池和汉、唐时代的昆明池位置及范围 15
(二)丰、镐二京故址位置、范围及中心区 17
第二章 丰、镐二京都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概况及其主要收获 25
第一节 寻找丰、镐二京都址位置的摸索阶段 26
第二节 丰、镐二京故址的确认 36
第三节 丰、镐二京都址的继续发掘与研究 42
一 丰邑都址 42
二 镐京都址 52
第三章 丰、镐都址居住遗存综述 56
第一节 丰、镐都址文化层的分期与年代 56
一 丰邑都址文化层的分期和年代 56
二 镐京都址文化层的分期和年代 62
第二节 丰、镐二京都址的宫室遗存 68
一 丰邑 68
(一)先周时期的丰邑 68
(二)丰邑西周宫室遗存 72
二 镐京西周宫室遗存 77
第三节 丰、镐都址中的遗迹 78
一 房子 78
(一)半竖穴式房子 79
(二)窑洞房子 83
二 水井、窖穴和灰坑 87
(一)水井 87
(二)窖穴 87
(三)“灰土坑” 88
三 手工业生产迹象 88
(一)冶铸生产迹象 88
(二)制骨的生产遗存 88
(三)制瓦生产迹象 89
(四)制陶器的生产遗存 89
第四节 丰、镐都址出土的遗物 94
一 生产工具和武器 94
(一)砍伐、敲砸工具 94
(二)切削工具 95
(三)农业生产工具 96
(四)手工业生产工具 97
(五)渔猎生产工具 101
(六)武器 104
二 生活用具 104
(一)陶质器皿 104
(二)青铜器皿 105
(三)釉陶器皿 109
(四)铜、骨、牙制生活用具 109
三 装饰品和雕刻物 110
(一)装饰品 110
(二)雕刻物 112
四 乐器、车马器及其他 113
五 宗教信仰遗物 113
六 文字与符号 114
(一)甲骨文 114
(二)陶文 114
(三)铜器铭文 114
(四)符号标记 117
第四章 西周墓葬及其附属坑(也称陪葬坑或称随葬坑) 121
第一节 西周墓葬及陪葬坑的发现数量及其分布概况 121
第二节 车马坑、马坑和牛坑的形制及其归属问题 122
一 车马坑的形制 122
二 马坑的形制 128
三 牛坑的形制 128
第三节 西周墓葬 131
A.第一类 幼儿“瓦棺葬” 131
B.第二类 成年人土葬 132
一 带墓道的大型墓葬 132
(一)双墓道的“中字形”大墓M157 132
(二)单墓道的“甲字形”大墓M152 132
(三)单墓道的“甲字形”大墓M168 134
(四)单墓道的“甲字形”大墓M170 134
二 洞室墓葬 138
(一)墓葬形制特征及墓葬年代 138
(二)两个问题的讨论 142
三 竖穴土圹墓葬 143
(一)墓葬形制的主要特征 144
(二)随葬器物 151
(三)墓葬的分期和年代 161
第五章 余论 164
一 发掘研究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64
二 考古研究方法和技能以及发掘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 165
图一 黄河中游黄土区地貌类型区划图 4
图二 黄河流域平均年降雨量分布图 5
图三 先周文化分布及周都位置图 10
图四 丰镐地区水道及昆明池旁西汉遗存位置图 16
图五 唐昆明池北界夯筑土堤远望(由北往南) 17
图六 沣河中游东、西两岸村庄位置图 18
图七 客省庄北灰坑7、灰坑8、墓2断面 26
图八 长甶盉及铭文拓片 28
图九 客省庄村北发掘地点位置图 30
图一○ 张家坡遗址发掘地点位置图 32
图一一 铜饰和贝饰马具及第3号车马坑车子复原图 34
图一二 西周车马器物 35
图一三 丰邑客省庄南地H10西周铜簋外范花纹 37
图一四 客省庄南地房址H11出土的先周文化陶器 38
图一五 昆明观和宣曲宫出土的瓦当拓片 40
图一六 镐京西周遗址发掘及唐昆明池北界夯筑土堤位置图 41
图一七 马王村7号铜簋铭文 44
图一八 张家坡西周轮舆复原图 48
图一九 张家坡西周墓地历次发掘位置图 49
图二○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陶器纹饰 58
图二一 张家坡西周早期居址的陶器 59
图二二 张家坡西周晚期居址的陶器 60
图二三 马王乳品厂先周灰坑H18的陶器 63
图二四 西周陶器纹饰拓片 64
图二五 沣东西周遗址出土陶器 67
图二六 客省庄1983年先周墓M1平面、剖面图及部分出土器物 69
图二七 张家坡先周墓葬M89平面、剖面图及陶器 70
图二八 张家坡沣西毛纺厂1983年先周墓葬M1平面图及出土器物 71
图二九 岐邑董家村出土卫盉及铭文拓片 72
图三○ 丰邑西周宫室建筑群及相关遗存分布图 74
图三一 马王村二号宫室北边的陶水管 75
图三二 马王村北地四号西周夯土基址平面图 75
图三三 镐京洛水村西边旁的大型西周初期夯土房址 77
图三四 镐京洛水村西周井内的瓦片 78
图三五 张家坡长方形半竖穴房址H105 80
图三六 碾子坡先周文化长方形半竖穴式房址H504复原图 81
图三七 张家坡方形半竖穴房址H205 81
图三八 碾子坡先周方形半竖穴式房址H304复原图 82
图三九 张家坡圆形半竖穴式房址H104平面、剖面图 82
图四○ 张家坡半竖穴套间房址HA平面、剖面图 83
图四一 白家庄Ⅰ型长方形窑洞房址F1平面图 84
图四二 碾子坡先周A型窑洞房址H303复原图 84
图四三 镐京普渡村Ⅰ型圆形窑洞房址H2平面、剖面图 85
图四四 镐京普渡村Ⅰ型圆形窑洞房址H3平面、剖面图 85
图四五 张家坡西周Ⅱ型窑洞房址H143平面、剖面及复原图 86
图四六 骨铲取材部位示意图 89
图四七上 镐京洛水村Ⅰ型陶窑Y5平面、剖面图 90
图四七下 镐京洛水村Ⅰ型陶窑Y5复原图 91
图四八 普渡村Ⅰ型陶窑Y1平面、剖面图 92
图四九 马王村Ⅱ型陶窑Y1平面、剖面图 92
图五○上 先周文化陶窑Y402平面、剖面图 93
图五○下 先周文化陶窑Y402复原图 93
图五一 普渡村Ⅱ型陶窑Y2平面、剖面图 94
图五二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铜斧和石制工具 95
图五三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铜刀 96
图五四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骨铲 97
图五五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石制农具 98
图五六 上泉北村西周居址的铜铲 99
图五七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制陶工具 99
图五八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磨石 100
图五九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纺轮 101
图六○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骨锥及其他 102
图六一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铜镞和骨角镞 103
图六二 乳形袋足陶鬲和瘪裆陶鬲制作方法分解示意图 106
图六三 丰镐西周居址的铜器 107
图六四 丰镐西周居址的铜器 108
图六五 新旺村铜鼎 109
图六六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牙匕 110
图六七 张家坡西周居址的骨笄 111
图六八 西周石雕残器和泥塑牛头 112
图六九 洛水村西周板瓦 113
图七○ 周文化甲文和陶文 115
图七一 张家坡西周刻字卜骨 116
图七二 ?盂铭文拓片 117
图七三 张家坡M35车马坑平面图 123
图七四 张家坡M2车马坑平面图 124
图七五 张家坡M313车马坑平面图 125
图七六 张家坡车马坑1979年M8平面图 126
图七七 张家坡M155车马坑平面、剖面图 127
图七八 张家坡M208马坑平面、剖面图 129
图七九 张家坡M192马坑平面、剖面图 130
图八○ 张家坡M116马坑平面图 131
图八一 张家坡M155牛坑平面图 131
图八二 张家坡墓葬M157平面、剖面图 133
图八三 张家坡墓葬M170平面、剖面图 134
图八四 M170内棺上的彩绘图案 135
图八五 象牙戈鞘 136
图八六 象牙器 137
图八七 西周洞室墓M259平面、剖面图 139
图八八 西周洞室墓M141平面、剖面图 140
图八九 西周洞室墓M285平面、剖面图 141
图九○ 张家坡M426墓的平面、剖面图 145
图九一 西周成人婴儿合葬墓M158平面图及陶鬲 146
图九二 M1木椁盖、底结构图 148
图九三 西周殉人墓M162 149
图九四 西周殉人墓M54 150
图九五 西周墓葬出土的铜钺和铜锤 152
图九六 西周墓葬出土的铜兵器 153
图九七 西周墓葬铜牲尊 156
图九八 西周墓葬M58:1颈链串饰 158
图九九 玉人和玉龙 159
图一○○ 玉饰 160
图一○一 丰邑先周和西周墓葬陶器比较图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