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 1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 1
第二节 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12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23
第二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 26
第一节 佛教初传中国 26
第二节 三国西晋佛教的初步流传 28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隆盛 29
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涌现 34
第五节 隋唐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 41
第六节 五代以来佛教在衰微中延续 56
第七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59
第三章 佛教的各类典籍 66
第一节 佛典的结集 67
第二节 佛典的翻译 68
第三节 中国僧人的撰述 72
第四节 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73
第五节 佛典的目录和结构 77
第四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 80
第一节 佛教的伦理宗教理想 80
第二节 佛教的宇宙“真实”学说 98
第五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 104
第一节 教徒和僧籍 104
第二节 丛林和清规 107
第三节 仪式和轨范 109
第六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 115
第一节 寺院建构的演变 115
第二节 殿堂配置和塑像释名 117
第七章 佛教的名胜古迹 133
第一节 三大石窟 133
第二节 四大名山 137
第三节 八宗祖庭 144
第四节 著名喇嘛寺 158
第八章 佛教与中国政治 162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政治意识 162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历代政治 164
第三节 佛教思想的社会政治作用 175
第四节 佛教与中国政治关系的特点 179
第九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 182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伦理道德观 183
第二节 早期汉译佛典适应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 185
第三节 儒家的排击和佛教的调和 188
第四节 世俗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 194
第五节 佛性论与修养法 197
第六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特色 203
第十章 佛教与中国哲学 205
第一节 汉代佛教与方士道术 205
第二节 佛学从依傍玄学到补充玄学 206
第三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唯物主义神灭论的斗争 210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古代哲学的发展及其和儒、道会通的趋势 213
第五节 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及其日益儒化的表现 219
第六节 佛教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和作用 225
第十一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 229
第一节 佛教翻译文学的形成及其影响 229
第二节 佛教推动音韵学的前进、律体诗的产生和诗歌的发展 231
第三节 佛教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 235
第四节 佛教为古典小说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238
第五节 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241
第六节 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 247
第十二章 佛教与中国艺术 249
第一节 佛教建筑——佛殿、佛塔和经幢 250
第二节 佛教雕塑 255
第三节 佛教绘画 257
第四节 佛教音乐 260
第十三章 佛教与中国民俗 264
第一节 佛教节日与民间节日 264
第二节 轮回和成佛观念与民间风俗 269
第三节 佛教某些制度和佛事与民间习俗 270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274
第一节 中国佛教基本特点产生的根源 275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280
第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对外影响 299
第一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朝鲜的影响 299
第二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广泛影响 302
第三节 禅宗和净土宗与越南佛教的密切关系 306
第四节 藏传佛教的对外传播 307
第五节 近代中国佛教输入东南亚地区 308
附录一 佛教与中国文化 309
附录二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332
附录三 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选择 349
附录四 佛教与汉地习俗 363
附录五 论佛教文化体系 369
附录六 我和中国佛学及哲学研究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