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地道·人道 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维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7734669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中医科学性问题,历来颇有争议。中医所命名的脏腑、经络,不是与解剖出来的人体器官直接对应,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是远古中华民族先哲,根据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规律所制订的历法。中医科学性是必须进行论证的,否则,中医在中国,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就是一句空话。《从天干地支到脏腑经络--中医科学性的准思考》一书,运用赤道坐标系观测知识,展示了古代中国天文学(那堪与现代天文学相媲美)的科学时空观念。运用五大行星变化规律,阐明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介绍了中华文明”气”科学理论准确内涵。在证实历法科学性基础上,为证实中医学术理论科学性开了先河。不仅可以启发更多相关学科的学者,从更宽广的视角与更深远的空间,来聚焦中医科学性,而且非常有助于提升海内外学术界对中医科学性的理解。本书中涉及到的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内在科技含量予以深刻揭示,应该说这些内容,是比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贵重的,值得广泛宣扬与推广。

引言 中医是黑箱还是水晶球 10

第一编 中医学术理论源在何方 10

在揭示中医科学性问题上中医专业人士的缺席 10

一、有关死刑、死缓、起死回生的病例 11

二、不证实中医的科学性,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就难以被认可 12

三、阴阳五行的科学性是探询中医学术理论科学性的切入点 14

四、阴阳五行与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节相通 17

五、与其他学科专业人士共同揭示中医学术理论科学性的必要 18

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 21

一、中医学不以解剖实物命名人体器官 21

1.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21

2.气血在人体经脉的运行与天地纲纪十二支直接对应 23

3.中医命名人体器官的依据是“天人相应”规律 24

二、中医不以生理、病理、生物化学作为基础理论 26

1.“感性直观经验”论抽掉了中医学活的灵魂 26

2.“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27

三、中医不以西医的医理进行治疗 29

四、摆脱西学思维方式的桎梏 33

1.不揭示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准确含义,中医自身就缺乏活力 33

2.母语流失,文化贬值,中医、中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丧失了合法话语权 34

3.“学术不分中西”的恶果 36

4.中医自我的悲哀在于没有找回能够正确指引航向的罗盘 41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理论的根 44

一、被掩盖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45

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只能还原到二十四节气 49

1.古人一定不会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才能繁荣 50

2.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彝族十月历 50

3.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 52

4.阴阳五行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与彝族十月历息息相通 54

5.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的十干、十二支与八卦 54

三、十干、十二支的物候依据 55

四、中医理论的根 57

五、通过实实在在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知识来确定真理 59

阴阳五行——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62

一、阴阳五行与四时五季的区别 62

二、阴阳五行——中医学及中华文明的科学物质生成观念 64

1.阴阳五行学说与基本粒子学说都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64

2.澄清特异功能与“气功”之间的区别,破解阴阳五行头顶上的伪科学紧箍咒 66

三、科学体系不会只有一种,客观真理也不会只有一个 68

1.共同的尺度从哪里来 68

2.教条主义必败于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主客观真理 69

3.有关“科学”一词的准确定义 71

四、以阴阳五行为基点立论的“天道”与“人道” 73

1.不通晓阴阳五行原理,就没有资格言说人性 73

2.通晓四时五行原理以教化百姓是为王者摄天子政的最高责职 75

3.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77

五、莫把精华当糟粕 78

1.不要将“还原论”与“整体论”对立 78

2.科学发展观的真正敌人是虚假学术 79

3.西方对医药界的大革命,激发了对传统中医中药的重新认识 80

4.以牺牲温情为代价的现代医学迫使医学界与中国传统医学接轨 82

5.阴阳五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83

第二编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时空背景 88

天地—自然界,貌合而神离 88

一、中国传统科学所释义的天地 88

1.天地空间 88

2.由天地空间划分出来的天地时间 92

二、“人与天地相参”的基本内容 92

1.四季变化与人体的相因相应 93

2.昼夜变化与人体的因应 93

3.五运六气与人体的因应 94

三、《黄帝内经》所论述的“人与天地相参” 95

1.《黄帝内经》出现的舛误 96

2.“天”与“地”是直接对应的 98

3.《黄帝内经》的舛误为后世人误解“天地”埋下了祸根 99

四、“自然界”之类的名词术语与“天地”一词并无共同之处 100

五、“天地”之类名词的准确释义 102

1.明清以前的医学大家对“天地”之类名词的认知大体上是正确的 102

2.以己昏昏,如何能够使人昭昭 103

3.厘清概念,回归本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103

4.找准最佳切入点——古代中国天文学 104

谈天——“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 107

一、什么是天地框架 107

二、天地框架与四时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历法 113

三、“天地”是有极限的,“宇宙”是没有极限的 113

四、由赤道坐标系诞生的古代中国历法 119

五、天地框架中阴阳五行、八卦与各种事物的有机联系 122

六、走出“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误区 124

1.“天地框架”与“天地之气”不是指地球及其大气层 125

2.“天地框架”由“天地之气”来界定,“天地之气”由“天地框架”来标识 126

说地——“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128

一、《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九州 128

二、小九州与大九州 129

1.有关小九州的记载 129

2.有关大九州的记载 130

三、《山海经》描述的大九州 132

1.《山海经》描述的地球地貌 132

2.《山海经》以神话传说形式描述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133

3.《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与四极、九州、五色气、十干 135

4.《海外经》中月令图 136

四、“九州”与“六六之节”、“九九制会” 137

1.“六六之节”、“九九制会” 138

2.周于九野的“九”应该是指“九天” 138

3.“六六”、“九九”都是依据天度、地纪划分出来 140

五、九州之类名词的准确含义 141

1.误解“九州”一词的原因 141

2.误解“九州”而导致的以偏概全 142

3.探索“九州”之类词语准确含义的有效方法 143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归宿 145

一、天文学体系在古代中国是否存在 146

二、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 147

三、三种天球坐标系的差异 149

1.赤道天球坐标系 150

2.阿拉伯地平坐标系 151

3.希腊黄道坐标系 152

4.权威人士论差异 153

四、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 155

1.以“地体为天地的球心”,并没有将地球看作是静止的 155

2.不要在中华大地寻找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空间依据 157

3.不要在太阳系寻找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空间依据 159

五、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及与中医学的关系 159

第三编 天地框架中的气科学理论 162

气的穿透性——“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162

一、“万物生化,悉由合散” 162

1.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阴阳“气化”作用 163

2.“器”乃生化的空间 165

3.出入升降——大气任持万物的方式 166

二、“气”的本原 167

1.万物靠造化之气所维系 168

2.“出入升降,无器不有” 168

三、“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行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 170

四、对阴阳准确含义予以证实、证伪是证明中医科学性的关键 171

阳气从哪里来?阴气去至何方 173

一、天地之气上升与下降的分时段节制 174

1.诞生于六七千年以前的二十四节气 174

2.六律、六吕测地气与十二支、二十四节气 176

3.节气标示的是地气上升,中气标示的是天气下降 179

二、阳气从哪里来?阴气去至何方 180

1.“天气”与“地气”=“阳气”与“阴气” 180

2.反复更替的四时阴阳之气界定出天地框架 181

3.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 182

三、远古中华先哲“气”科学理论的承传 184

1.气自身的相互依附作用——“万物负阴而抱阳” 184

2.气与形的相互依附作用——“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 187

四、中华民族母语定义的“气”不是现代科学所定义的“气” 188

气科学理论与地球生命 191

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 191

1.六季(气)历 192

2.“气交”与“中气”的内涵 193

二、气数源自气候与物候 196

1.生物的周期性现象——物候 196

2.“物候”与“气候”息息相通 198

三、阴爻阳爻取象于十二律吕测定的消长之气 200

四、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202

1.阴阳是气的两种运动方式 202

2.气是阴阳之祖;阴阳是五行之母 204

3.物象万千的内在动力是阴气与阳气的相互转化 205

4.仰观俯察透视出阴阳和五行 206

五、以地球本位为观察支点的气候理论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气候理论 208

五运六气的平气、太过、不及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210

一、世俗传言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210

二、相生相克即木火土金水五种运气相互之间的关系 214

1.运气之有余与不足 214

2.五运的平气、太过、不及与五运之气相生相克的现象 215

三、木火土金水各自主宰一年的运气 218

1.五运之中每一运的平气、太过、不及之命名 218

2.木运的平气、太过、不及三种特征 219

四、平气、太过、不及与五大行星的关系 220

1.太过的运气与克制自身、被自身克制运气的行星 220

2.不及的运气与克制不及运气的行星 223

五、五星形状变化昭示着五行相生相克 224

六、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揭示的天地自恰与自适规律 227

第四编 为本真中医精髓鸣冤辩屈 232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232

一、经文阐释的经络 232

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233

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 233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与二十八宿同度 235

4.经络的测定与命名是根据气的阴阳消长 237

二、无法揭示的经络实质之谜 239

1.研究仅仅肯定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240

2.中医经络理论诞生的三个来源 240

3.三个来源都不能揭示经络的实质 241

三、经络理论是从哪里来的 242

1.活的机体经络无处不在,死的尸体经络荡然无存 242

2.与经络数目直接对应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243

3.经络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划分的 243

四、经络的特点——“引力”功能 244

1.经络与中药治疗的“归经” 244

2.经络与年、月、日、时 244

3.经络与气血 245

4.经络的传导功能 246

五、经络的实质 248

阴阳思想是被引入还是与中医学俱来 250

一、“医易同源”与“医源于易”的不同含义 250

二、医与易,说无关也无关,说有关也有关 251

三、中医学不是引入了阴阳思想,而是建立在阴阳思想的根基之上 253

四、“医易同源”,同在“阴阳五行”这一源头 254

五、学医必知易,知易就是通晓阴阳五行 255

与中医学无法分割的是天学还是天文学 257

一、与中医学无法分割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天学”吗 257

二、古代中国只有天学而没有天文学吗 260

三、公理、婆理,还能不能有真理 264

追本溯源,中医与信息化现代社会的合拍程度远远大于西医 266

一、两千多年以前?还是五千多年以前 266

二、出土文物证实中医学术理论诞生于五千年以前 269

三、外国的月亮能够圆,中国的月亮为什么就不能够圆 273

四、运用原始配方,打造完整精美的本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275

五、有效力受信任的中医永远不会失效与过时 276

六、中医与信息化现代社会的合拍程度已远远大于西医 277

结语:21世纪,中医应该走向何方 279

一、所谓“科学化”的中医并没有使中医科学化 279

二、历史性的混乱和全球性的恶性循环一定能够回转 281

三、前事不忘,今日之师 282

1.中医,腰杆挺直无须自卑 282

2.必须认真记取的教训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