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形态变迁 1
第一节 史前社会 1
第二节 南夷和羁縻政策 1
第三节 土司制度 4
一、形成发展 4
二、具体形式 5
三、政治经济关系 8
第四节 改土归流 10
第五节 封建制度终结 13
第二章 民族乡 18
第一节 六枝特区民族乡 19
第二节 盘县特区民族乡 21
第三节 水城县民族乡 23
附录:六盘水市撤区并乡建镇后新建民族乡概况表 29
第三章 民族经济 38
第一节 农业 38
第二节 林业 46
一、森林资源 46
二、动物资源 47
三、种苗培育 47
四、植树造林 48
五、自然保护区 50
第三节 牧业 51
第四节 工业 52
第五节 交通 54
第六节 商业贸易 56
第七节 水利电力 57
第四章 教育 文化 卫生 63
第一节 教育 63
附:民族学校简介 64
第二节 文化 70
第三节 卫生 72
第五章 彝族 74
第一节 族称与源流 74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传统经济 76
第三节 传统文化 77
一、语言文字 77
二、民间文学 78
三、彝文古籍、碑刻 86
四、作家与作品 89
五、民间艺术 90
六、民间体育 91
第四节 习俗 91
一、服饰 92
二、饮食居住 93
三、婚姻家庭 93
四、丧葬 96
五、节日 98
六、信仰 99
第六章 苗族 101
第一节 族称与源流 101
第二节 地理环境和传统经济 102
第三节 传统文化 103
一、语言 103
二、民间文学 104
三、民间艺术 107
四、传统工艺 108
五、传统医药 110
六、民间体育 110
第四节 习俗 110
一、服饰 111
二、饮食居住 112
三、婚姻家庭 112
四、丧礼 113
五、节日 115
六、信仰与禁忌 116
第七章 布依族 117
第一节 族称与来历 117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传统经济 118
第三节 传统文化 119
一、语言 119
二、民间文学 119
三、民间艺术 127
四、传统工艺 129
五、民间体育 129
第四节 习俗 130
一、服饰 130
二、饮食 居住 132
三、婚姻 家庭 家族 133
四、丧葬 135
五、节日 136
六、信仰与禁忌 138
第八章 白族 139
第一节 族称与源流 139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经济状况 140
第三节 语言 141
第四节 教育卫生 142
第五节 习俗与信仰 143
第九章 回族 145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传统经济 146
第二节 传统文化 146
一、语言文字 146
二、民间艺术及体育 147
第三节 习俗 148
一、服饰 148
二、饮食居住 148
三、婚姻 148
四、丧葬 150
五、节日 150
六、宗教信仰 151
第十章 仡佬族 154
第一节 族称与源流 154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传统经济 155
第三节 传统文化 156
一、语言 156
二、民间文学 156
三、民间艺术及体育 163
第四节 习俗 163
一、服饰 163
二、饮食居住 164
三、婚姻 164
四、丧葬 165
五、节日 166
六、信仰与禁忌 167
第十一章 水族 169
第一节 族称与源流 169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传统经济 169
第三节 传统文化 170
一、语言文字 170
二、民间文学 170
三、民间艺术 172
四、民间体育 174
第四节 习俗 174
一、服饰饮食居住 174
二、婚姻家庭及社会组织 175
三、丧葬 176
四、节日 信仰 禁忌 177
第十二章 其他人们共同体 178
第一节 穿青人 178
一、名称与来历 178
二、社会经济 179
三、传统文化 179
四、风俗 180
第二节 蔡家人 182
一、名称与来历 182
二、社会经济 183
三、语言 184
四、习俗 185
第三节 南京人 186
一、名称与来历 186
二、人口分布 187
三、风俗习惯 187
第十三章 民族工作 189
第一节 工作发展进程 189
第二节 工作机构设置 194
第三节 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任职 196
第四节 民族地区扶贫 199
第五节 民族识别 201
第六节 民族经费及应用 202
第十四章 历史事件 205
第一节 阿资、普旦事件 205
第二节 米鲁事件 205
第三节 西堡各族抗暴 207
第四节 龙吉兆反清 208
第五节 阿扎屯之战 208
第六节 吴三桂征伐陇安藩 210
第七节 毛口教案 210
第八节 回民白旗军起义 211
第九节 苗仙姑起义 213
第十节 黄金印起义 214
第十一节 娘娘山苗民起义 217
第十二节 齐心会抗暴 219
第十三节 盘县游击团的反蒋斗争 220
第十四节 米箩事件 222
编篆始末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