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7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9
1.3.1 研究方法 9
1.3.2 理论基础 9
1.4 研究现状 12
第2章 电视公共服务与电视传输 21
2.1 电视传输服务与传输体系:分析框架 21
2.1.1 电视公共服务 23
2.1.2 电视传输体系 27
2.2 电视公共服务理论回顾与述评 30
2.3 中国电视传输的公共服务原则 37
2.4 本章小结 43
第3章 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45
3.1 电视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 45
3.1.1 三种主要的电视传输方式 45
3.1.2 有条件接收技术 49
3.1.3 视频压缩技术 51
3.2 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 54
3.2.1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概述 54
3.2.2 技术变迁下电视的公共物品属性变化 57
3.2.3 公共物品属性变化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60
3.3 技术变迁对节目多样性的影响 62
3.4 本章小结 65
第4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发展历程 67
4.1 我国电视传输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68
4.1.1 点状传输时期(1958~1968年) 68
4.1.2 由点到面的地网传输时期(1968~1985年) 70
4.1.3 天地一体的高速发展时间(1984~2001年) 75
4.1.4 全面数字化的推进时期(2001年至今) 81
4.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回顾 83
4.2.1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背景 83
4.2.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发展历程 86
4.3 本章小结 91
第5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主要问题 94
5.1 “普遍性”问题 94
5.1.1 电视覆盖率仍需提高 94
5.1.2 “村村通”工程返盲严重 97
5.2 “多样性”问题 100
5.2.1 公益性节目覆盖率有限 100
5.2.2 城市有线电视规范化管理不足 102
5.3 “均等化”问题 104
5.3.1 城乡电视传输的服务差距明显 104
5.3.2 城市地面电视未受重视 108
5.4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利用问题 111
5.4.1 广播电视传输手段的灾害警报功能尚未开发 112
5.4.2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的信息发布功能需要拓展 120
5.5 本章小结 124
第6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问题成因分析 125
6.1 技术选择 125
6.1.1 “村村通”工程重视有线和卫星传输 125
6.1.2 地面电视数字化转换推进力度不够 139
6.2 运营机制 146
6.2.1 从鼓励“造血”到要求“输血” 146
6.2.2 对不同的传输方式采取不同的定位和运营政策 150
6.3 监管方式 157
6.4 本章小结 161
第7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公共服务战略 163
7.1 技术创新 163
7.1.1 技术再定位 163
7.1.2 “三步并两步” 164
7.1.3 开发新功能 拓展新渠道 176
7.2 运营创新 187
7.2.1 产业养事业——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金 187
7.2.2 事业产业化——农村电视传输有限责任公司 191
7.3 监管创新 195
7.3.1 制定“必须传输”规则 197
7.3.2 我国有线电视的频率配置 201
7.3.3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带宽 202
7.3.4 数字地面电视的“必须传输” 203
7.4 本章小结 206
结束语 209
参考文献 211
后记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