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佐平,高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303087440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

1.1 电路、电路元件和电路模型 1

1.1.1 电路 1

1.1.2 电路元件 2

1.1.3 电路模型 2

1.2 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3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5

1.2.3 电位 6

1.2.4 电功率与电能 7

1.3 常用理想电路元件 9

1.3.1 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 9

1.3.2 电容元件 11

1.3.3 电感元件 13

1.4 电路中的独立电源 16

1.4.1 电压源 16

1.4.2 电流源 17

1.5 基尔霍夫定律 19

1.5.1 几个有关的电路名词 19

1.5.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20

1.5.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21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8

2.1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变换 28

2.1.1 等效的概念 28

2.1.2 电阻的串联 28

2.1.3 电阻的并联 30

2.1.4 电阻的混联 32

2.1.5 电路中的等电位点 34

2.2 电阻△形和Y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35

2.3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38

2.3.1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38

2.3.2 电源元件的串、并联 39

2.4 受控源及其等效变换 43

2.4.1 受控源 43

2.4.2 受控源的等效变换 45

第3章 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51

3.1 支路电流法 51

3.2 网孔电流法 55

3.2.1 网孔方程及其一般形式 56

3.2.2 网孔电流法计算举例 58

3.3 回路电流法 61

3.4 节点电位(电压)法 63

3.4.1 节点电位的概念 63

3.4.2 节点电位法 63

3.4.3 节点电位法的解题步骤及实例 66

3.5 叠加定理与替代定理 70

3.5.1 叠加定理 70

3.5.2 替代定理 75

3.6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77

3.6.1 单口网络 77

3.6.2 戴维南定理 77

3.6.3 诺顿定理 80

3.7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84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93

4.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93

4.1.1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93

4.1.2 正弦量的三要素 95

4.1.3 正弦量的相位差 97

4.1.4 正弦量的有效值 99

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100

4.2.1 复数及其表示 100

4.2.2 复数运算 103

4.2.3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104

4.2.4 正弦量的相量图表示 105

4.2.5 两个同频率正弦量之和 106

4.3 三种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 107

4.3.1 电阻元件 107

4.3.2 电感元件 110

4.3.3 电容元件 112

4.4 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 115

4.4.1 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的相量形式 115

4.4.2 回路电压定律的相量形式 115

4.5 RLC串联电路 116

4.5.1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116

4.5.2 电路的三种性质 118

4.6 RLC并联电路 119

4.6.1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120

4.6.2 电路的三种性质 121

4.6.3 复阻抗和复导纳的等效互换 122

4.7 用相量法分析正弦交流电路 123

4.7.1 复阻抗混联电路的分析计算 124

4.7.2 用网孔法和节点法分析正弦电路 126

4.8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128

4.8.1 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 128

4.8.2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129

4.8.3 功率因数的提高 130

4.8.4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最大功率 132

4.9 谐振电路 135

4.9.1 串联谐振 135

4.9.2 串联谐振的特点 136

4.9.3 串联谐振的谐振曲线 138

4.9.4 并联谐振 140

4.9.5 并联谐振的条件 141

4.9.6 并联谐振的特点 141

第5章 三相正弦电路 150

5.1 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 150

5.1.1 对称三相正弦电压 150

5.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152

5.1.3 三相负载的连接 154

5.2 三相电路的功率 157

5.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59

5.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及分析 161

第6章 互感与理想变压器 168

6.1 互感与互感电压 168

6.2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70

6.2.1 同名端的标记原则及测定 170

6.2.2 同名端的应用 171

6.3 互感线圈的连接及等效电路 174

6.3.1 互感线圈的串联 174

6.3.2 互感线圈的并联 175

6.4 空心变压器 179

6.5 理想变压器 181

6.5.1 理想变压器的变压作用 181

6.5.2 理想变压器的变流作用 181

6.5.3 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 183

第7章 非正弦周期信号 189

7.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和频谱 189

7.2 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下的线性电路 196

7.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功率 200

7.3.1 有效值 200

7.3.2 平均值 200

7.3.3 平均功率 201

第8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206

8.1 电路的过渡过程 206

8.1.1 过渡过程 206

8.1.2 研究过渡过程的一般方法 207

8.2 电压和电流初始值的计算 208

8.2.1 换路定律 208

8.2.2 确定初始值的方法和步骤 209

8.3 零输入响应 212

8.3.1 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12

8.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15

8.4 零状态响应 217

8.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17

8.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20

8.5 全响应 222

8.6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225

8.7 二阶RL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29

第9章 二端口网络 235

9.1 什么叫二端口网络 235

9.2 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和参数 237

9.2.1 阻抗方程与Z参数 238

9.2.2 导纳方程与Y参数 239

9.2.3 传输方程与T参数 240

9.2.4 混合方程与H参数 241

9.3 二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 242

9.4 线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244

9.4.1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T形网络 244

9.4.2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π形网络 245

9.5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246

9.5.1 二端口网络的串联 246

9.5.2 二端口网络的并联 247

9.5.3 二端口网络的级联 248

部分习题答案 253

参考文献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