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模糊性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着的 1
1.1、事物本身客观而普遍存在着模糊性 1
1.2、模糊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4
1.3、生活中大量地运用模糊表达 6
1.4、模糊及模糊语言为何与我们如此亲密 14
第二章 新闻作品离不开模糊表现形式 18
2.1、新闻作品中的模糊形式不应一概否定 18
2.2、新闻作品中普遍使用模糊手法 21
2.3、新闻作品中的“精确”也不乏模糊性 26
第三章 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模糊形式 32
3.1、采编前存在有模糊印象 32
3.1.1、新闻采访前存在模糊印象 32
3.1.2、新闻采写中存在模糊印象 34
3.1.3、编辑稿件前存在模糊印象 36
3.2、新闻事实或信息来源模糊 37
3.3、采访者及采访对象的身份模糊 46
3.3.1、作者署名的模糊处理 46
3.3.2、暗访——采访者身份的模糊处理形式 48
3.3.3、采访对象的模糊处理 51
3.4、报道中媒体及个人观点情感模糊 55
3.5、新闻的语言及画面模糊 62
3.5.1、文字语言的模糊表达 62
3.5.2、画面的模糊表达 69
3.6、新闻的文章体裁模糊 72
3.7、新闻报道的主体模糊 77
3.7.1、文章的主体模糊 77
3.7.2、画面的主体模糊 79
3.8、新闻的载体形式模糊 82
3.9、办报(刊、台)理念和市场定位模糊 87
3.10、受众获知存在一定的模糊 90
第四章 新闻是不能没有模糊语言的 94
4.1、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94
4.2、新闻模糊语言的特性及构成 105
4.2.1、新闻模糊语言的特性 105
4.2.2、新闻模糊语言的构成 107
第五章 模糊新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109
5.1、模糊新闻是美的展示 109
5.2、模糊新闻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 123
5.3、模糊是采编者给受众传递美的桥梁 129
第六章 模糊表达应力求真实、准确、精确、明确 139
6.1、模糊表达必须讲求真实原则 139
6.2、模糊表达不能忽视准确乃至精确要件 143
6.2.1、模糊表达应该注重准确明晰 143
6.2.2、模糊表达应与精确相对相成 146
6.3、模糊表达应给人一定的明确性 152
6.3.1、明确性应包括明朗 152
6.3.2、明确性不排斥含蓄 155
6.3.3、明确性不回避抽象 158
6.3.4、明确性拒绝多义性歧义性 163
6.3.5、明确性与隐瞒和虚假水火不容 165
6.3.6、明确性不能少了知情权 171
第七章 正确地运用模糊表现手法 175
7.1、摒弃模糊表现手法的滥用 175
7.2、恰当地运用模糊表现手法 185
7.2.1、适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185
7.2.2、适用于事情结果尚未明朗化的报道 188
7.2.3、适用于某些未然事件的报道 191
7.2.4、适用于时间跨度较大的报道 194
7.2.5、适用于纷繁复杂事件的报道 199
7.2.6、适用于社会现象概括的报道 204
7.2.7、适用于旧事故闻的翻新报道 208
7.2.8、适用于隐性采访揭秘的报道 212
7.2.9、适用于涉及保密、未成年人保护和隐私权名誉权的报道 218
7.2.10、适用于某些负面的报道 224
7.2.11、适用于有矛盾争议之类题材的报道 228
7.2.12、适用于报道中非主体而意义不大的对象 235
7.2.13、适用于概述、描写、议论等突出之处 242
7.2.14、适用于导语、背景、标题和导读等地方 253
第八章 新闻创新给模糊新闻一定的发展空间 266
8.1、新闻写作手法的创新与模糊表现 267
8.1.1、新闻体裁的创新与模糊表现 267
8.1.2、文学手法的借鉴与模糊表现 271
8.1.2.1、语言表达的借鉴 271
8.1.2.2、篇章结构的借鉴 276
8.1.2.3、情节处理的借鉴 279
8.2、新闻载体的创新与模糊表现 286
8.2.1、报纸杂志化或杂志报纸化与模糊表现 286
8.2.2、传统媒体电子网络化与模糊表现 291
8.2.3、手机新闻与模糊表现 293
附模糊新闻图片 297
新闻事实模糊 297
主体模糊 298
非主体模糊 301
非正常情况拍摄而模糊 302
受法律保护的各种模糊 303
暴力血腥等场面模糊 304
表意模糊 304
动感模糊 304
文字内容精确而图像模糊 305
图片主体及文字说明都模糊 306
载体模糊 307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