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文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315556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创新教材,是一本关于免疫学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和探讨的开拓型创新教材。

第一篇 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简史 1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1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内容 1

一、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1

二、抗原 2

三、免疫系统 2

四、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2

五、免疫学的应用 3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3

一、经验免疫时期 4

二、经典免疫学(抗感染免疫)时期 4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5

第二篇 启动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7

第二章 抗原 7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8

一、异物性 8

二、抗原的理化性质 8

三、抗原表位 9

附:机体因素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 11

第二节 抗原的分类 11

一、依据抗原的基本特性分类 11

二、依据抗原刺激免疫应答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分类 12

三、依据抗原与宿主的亲缘关系分类 12

四、依据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分类 13

五、依据抗原的理化性质分类 13

附:其他免疫刺激剂 13

第三篇 免疫系统 18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1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8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8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结构 22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22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异质性 22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异质性 23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23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与表达 24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 24

二、抗体的基因重排与表达 24

第五节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27

第六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7

一、IgG 28

二、IgM 28

三、IgA 29

四、IgD 29

五、IgE 29

第七节 抗体的制备 29

一、多克隆抗体 30

二、单克隆抗体 30

三、基因工程抗体 30

第八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31

第四章 补体系统 33

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 33

一、补体系统的命名 33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33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34

四、补体代谢 34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途径 35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35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37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37

四、补体激活三条途径的关系 38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控 39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39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40

第五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0

一、补体介导的溶细胞效应 41

二、补体激活过程中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41

第五章 细胞因子 43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命名与分类 43

一、细胞因子的命名原则 43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43

第二节 细胞因子受体 45

一、细胞因子受体分类 45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特征 46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47

四、细胞因子拮抗剂 47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48

一、理化特性 48

二、分泌特点 48

三、生物学作用特点 48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49

一、抗感染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49

二、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49

三、刺激造血 49

四、促进凋亡或直接杀伤靶细胞 49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 49

第六章 免疫细胞表面分子 51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受体 51

一、免疫细胞表面识别抗原性异物的受体 51

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52

二、协同刺激分子及其受体 53

三、细胞因子受体 54

四、有丝分裂原受体 54

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54

一、MHC的分类 54

二、HLA复合体及其HLA分子 55

三、MHC的遗传特征与多态性 59

四、MHC的生物学意义 61

第三节 黏附分子 62

一、整合素家族 62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63

三、选择素家族 63

四、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 64

五、黏蛋白样家族 64

六、其他未归类的黏附分子 64

第四节 分化抗原 64

第七章 免疫细胞 66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66

一、吞噬细胞 67

二、杀伤细胞 69

三、抗原提呈细胞 71

四、其他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76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细胞 77

一、T细胞 77

二、B细胞 84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 88

一、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89

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89

第八章 免疫器官 91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92

一、骨髓 92

二、胸腺 92

三、法氏囊 95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95

一、脾脏 95

二、淋巴结 96

三、相关淋巴组织 97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98

一、淋巴细胞归巢 98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98

第四篇 免疫应答 102

第九章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02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识别机制 102

一、膜型PRR 102

二、分泌型PRR 103

第二节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 103

一、机体生理屏障 103

二、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104

三、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分子 104

第三节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05

一、抗感染作用 105

二、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106

第十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 107

第一节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107

一、抗原提呈 107

二、特异性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活化 108

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及其应答趋向 115

第二节 免疫应答 116

一、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17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18

三、免疫应答的产生规律 120

第三节 免疫耐受 120

一、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20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122

三、免疫耐受的意义 124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维持与终止 125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 126

第一节 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26

一、免疫细胞直接参与的免疫调节 126

二、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126

三、免疫细胞活化的自身负反馈调节 127

第二节 免疫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27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27

二、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28

三、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28

四、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29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129

第四节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129

一、免疫识别盲区 129

二、MHC多态性的免疫调节 129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131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31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31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2

三、Ⅰ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134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35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37

一、诱发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点 137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7

三、Ⅱ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137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39

一、诱发Ⅲ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点 139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39

三、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41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41

一、诱发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点 142

二、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42

三、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42

第五篇 免疫学应用 145

第十三章 免疫学检测方法与原理 145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 146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与特点 146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147

第二节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150

一、淋巴细胞的分离及类型鉴定 150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151

第三节 机体免疫功能测定 152

一、细胞免疫功能测定——耳肿实验 152

二、体液免疫功能测定——溶血空斑实验 152

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测定——染料排除实验 152

第十四章 免疫学防治技术 153

第一节 免疫预防 153

一、人工主动免疫预防 154

二、人工被动免疫预防 158

第二节 免疫治疗 159

一、分子治疗 160

二、细胞治疗 163

三、免疫调节剂治疗 164

第六篇 免疫学与临床疾病 169

第十五章 抗感染免疫 169

第一节 防御病原体侵袭机体 170

一、皮肤黏膜屏障作用 170

二、黏膜表面病原体的清除作用 171

第二节 抵抗病原体感染及其毒性物质的致病作用 171

一、抵抗病原体在体内的定位感染作用 171

二、抵抗病原体毒性物质的致病作用 173

第三节 清除体内病原体的作用 173

一、对胞外微生物感染的清除作用 173

二、胞内微生物感染的清除作用 174

三、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174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176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176

一、抗原因素 176

二、免疫系统因素 178

三、遗传和生理性因素 179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179

一、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79

二、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80

三、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80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82

一、预防和控制病原体的感染 182

二、应用免疫抑制剂 182

三、抗炎疗法 182

四、恢复免疫耐受 182

五、特异性抗体拮抗治疗 182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183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83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185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185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186

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186

五、补体系统缺陷 187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87

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病因 188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88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91

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 192

第一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93

一、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 194

二、引发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194

三、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识别机制 194

四、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96

第二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96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97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98

第三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199

一、供者选择与组织配型 200

二、移植物与受者的预处理 200

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200

四、诱导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 201

五、急性排斥的免疫学监测 202

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203

第一节 肿瘤抗原 203

一、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制 203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 203

附:肿瘤干细胞 206

第二节 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206

一、抗肿瘤的固有免疫效应 206

二、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207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207

一、缺乏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所必需的成分 208

二、肿瘤细胞“漏逸” 208

三、肿瘤抗原诱导免疫耐受 208

四、肿瘤细胞抗凋亡或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208

五、T细胞活化有关的免疫相关分子或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异常 209

六、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 209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209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209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209

三、肿瘤的基因治疗 211

第七篇 免疫学与中医药研究 214

第二十章 中药抗原及其抗体制备 214

第一节 中药大分子抗原及其抗体的制备 214

一、中药大分子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214

二、中药大分子抗原的抗体制备 218

第二节 中药小分子抗原及其抗体的制备 219

一、半抗原与载体的连接 219

二、中药小分子抗原的抗体制备 225

第二十一章 生物芯片与高通量筛选 227

第一节 蛋白芯片 227

一、蛋白芯片的分类 227

二、蛋白芯片技术基本步骤 227

第二节 基因芯片 228

一、基因芯片的概念 229

二、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要点 229

第三节 细胞芯片 230

第四节 高通量筛选 231

第二十二章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建立中药质量标准 233

第一节中药质量标准的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234

一、胶体金试纸条定性、半定量测定法 234

二、Western印迹法 234

三、ELISA定量检测法 235

四、抗体芯片检测法 235

第二节 中药材品质的质量检测 235

一、抗药材蛋白或多糖抗体鉴别药材真伪 235

二、抗药材小分子成分抗体鉴定药材品质 235

第三节 中成药质量标准的检测 236

第二十三章 生物芯片技术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238

第一节 生物芯片系统中药材料的制备 238

第二节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239

一、中药成分作用靶标定位 239

二、中药作用效应研究 239

第三节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242

一、单味药及其常用配伍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242

二、分类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244

三、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研究 244

第二十四章 中药和针灸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46

第一节 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46

第二节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49

一、针灸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249

二、针灸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249

第二十五章 中药与超敏反应 251

第一节 中药致敏引起超敏反应 251

一、中药引起超敏反应的因素 251

二、引起超敏反应的中药 252

第二节 中药复方治疗超敏反应 252

一、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252

二、中药对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253

三、中药对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254

附录1 细胞因子及其主要产生细胞和功能 256

附录2 人类CD分子及其主要表达细胞和功能 261

附录3 英中文名词索引 289

附录4 主要参考文献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