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龙根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2342958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从新世纪视角研究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本专著。主要研究了知识经济及其发展,当代科学技术展望,全球终身教育,新知识观,知识创新观等。

第一篇 新世纪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大趋势第一章 知识经济及其发展 3

第一节 知识经济认识论 3

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3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4

三、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经济 4

四、创新型经济 5

五、学习型经济 6

六、更人性化的经济 8

第二节 知识经济本质论 8

一、脑力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 9

二、创造性脑力劳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 10

三、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 11

第三节 知识经济特征论 12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论 14

一、衡量指标 15

二、发展条件 17

第五节 知识经济动力论 19

一、信息产业是源动力因素 19

二、知识人是主体动力因素 20

三、科学系统是核心动力因素 22

四、学习化是社会动力因素 23

五、知识管理是激励动力因素 25

六、终身接受教育是持续发展因素 26

七、社会文化环境是精神动力因素 27

第六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现代化 29

一、现代化与知识经济的相关性 29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现实评价 30

三、借鉴经验发展知识经济 33

参考文献 38

第二章 当代科学技术展望 41

第一节 内涵 41

一、概念内涵 41

二、本质内涵 41

三、特性内涵 42

四、价值内涵 44

第二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46

一、发展特点 46

二、创新模式 49

三、发展趋势 51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 55

一、高科技与现代化 55

二、高科技与文化 56

三、高科技与就业 57

四、高科技与成人高等教育 57

五、高科技与人民生活 59

参考文献 59

第三章 全球终身教育 61

第一节 发展简况与背景 61

一、发展简况 61

二、社会背景 63

三、教育实践 66

第二节 终身教育内涵 68

一、理论内涵 68

二、特性内涵 73

三、价值内涵 76

第三节 发展趋势 78

一、教育结构一体化 79

二、教育对象扩大化 80

三、教育需求高层次化 81

四、办学形式多样化 82

五、办学主体社会化 83

六、成人高等教育突出化 83

参考文献 84

第二篇 新世纪新观念体系 89

第四章 新知识观 89

第一节 知识内涵观 89

一、知识新分类观 90

二、知识内涵定位观 91

三、知识内涵扩展观 91

四、知识定义观 92

第二节 知识特点观 94

一、全球知识共享观 94

二、知识无限发展观 95

三、知识消费观 96

四、知识不断更新观 97

第三节 知识功能地位观 99

一、知识功能观 99

二、知识地位转化观 100

第四节 知识管理观 101

参考文献 103

第五章 知识创新观 105

第一节 创新模式观 106

一、创新理论模式 106

二、创新实践模式 107

第二节 创新特征观 108

一、广泛性 108

二、层次性 109

三、多样性 110

四、持续性 110

五、学习性 111

第三节 创新活力观 112

一、创新活力来源观 112

二、创新活力持续观 113

第四节 创新合作观 114

一、树立新观念 115

二、建立新机制 115

第五节 创新主体观 116

第六节 创新成果转化观 118

参考文献 119

第六章 新教育观 121

第一节 教育开放内涵观 121

一、开放内涵观 121

二、开放特性观 124

第二节 教育开放途径观 128

一、建立开放的教育制度 129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30

三、探索有效开放形式 131

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132

第三节 教育观念更新观 133

一、成人高校职能观 133

二、成人高教发展观 133

三、成人高教适应观 134

四、成人高教质量观 134

五、成人高教特色观 135

第四节 现代教学管理观 136

一、现代教学管理内涵观 136

二、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基础观 140

参考文献 141

第七章 新学习观 143

第一节 学习内涵观 144

一、学习的本质 144

二、学习的新内涵 145

第二节 终身学习条件观 146

一、实践条件 147

二、观念条件 148

第三节 学习目的观 149

一、学习目的的共性与个性 149

二、学习目的的设计原则 150

第四节 学习动力观 150

一、社会动力 151

二、群体动力 151

三、需要动力 151

四、目标动力 152

五、激励动力 152

六、方法动力 152

七、评价动力 152

第五节 学习环境观 153

一、学习环境的转化 153

二、虚拟学习环境的优势 154

第六节 学习效率观 155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 155

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55

第七节 学习方式方法观 156

一、学习方式观 156

二、学习方法观 157

第八节 学习策略观 158

一、策略和学习策略 158

二、学习策略的掌握 159

参考文献 162

第八章 新人才观 164

第一节 人才地位观 164

一、经济因素 165

二、人力资本因素 165

三、教育投资因素 166

四、时代因素 167

五、市场因素 167

第二节 人才战略观 168

一、战略目标 168

二、战略导向 169

三、战略重点 171

第三节 人才特征观 172

一、群体特征 172

二、个体特征 174

第四节 人才成长环境观 176

一、人才成长环境内涵观 176

二、人才市场导向观 177

第五节 人才评价观 178

一、能力优先观 178

二、注重成就观 179

三、年薪评价观 180

四、“大人才”评价观 180

参考文献 181

第三篇 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 185

第九章 内涵论 185

第一节 内涵定位 185

一、坐标变换 185

二、内涵变化 186

三、基础框架 186

第二节 过程内涵 187

一、从宏观环境考察 187

二、从教育体系考察 188

三、从社会就业考察 189

第三节 目标内涵 190

一、新目标 190

二、新地位 191

三、新方式 192

四、新条件 193

参考文献 194

第十章 特点论 195

第一节 教育目标特点 195

一、教育终身性 195

二、全面发展性 196

三、广泛开放性 196

四、追求效益性 197

五、系统目的统一性 197

第二节 教育过程特点 198

一、办学社会性 198

二、教育个性化 198

三、营造特色性 199

四、过程创新性 199

五、运行规范性 199

六、结构网络性 200

七、方式多样性 200

八、时空连续性 200

九、教学针对性 201

十、途径实践性 201

第三节 教育对象特点 202

一、学习自觉性 202

二、学习功利性 202

三、需求多样性 203

四、学习持续性 203

五、水平差别性 203

六、手段先进性 204

七、自主选择性 204

八、自学创造性 204

参考文献 205

第十一章 功能论 206

第一节 战略性功能 206

一、目标导向功能 206

二、促进人全面发展功能 207

三、发展学习化社会功能 208

四、促进经济发展功能 209

第二节 体系整合功能 210

一、教育空间放大功能 210

二、教育时限延伸功能 211

第三节 满足学习需求功能 212

一、就业服务功能 212

二、丰富生活功能 213

三、提高工作质量功能 213

四、发展个性功能 214

五、增强个人创新功能 214

参考文献 215

第十二章 发展模式论 216

第一节 发达国家成人高教发展模式 216

一、美国模式 216

二、德国模式 218

三、日本模式 219

第二节 发达国家成人高教发展模式的启示 220

一、认识内在规律 220

二、掌握共同特点 221

第三节 我国成人高教的发展模式 223

一、战略思想——追赶时代发展潮流 223

二、认识现状——现行模式的时代不适应性 224

三、把握未来——新世纪成人高教发展模式 226

参考文献 229

第十三章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论 231

第一节 基本内涵 231

一、理念内涵 231

二、实践内涵 232

第二节 驱动因素 233

一、经济多样化 233

二、科技创新化 234

三、个体需求扩张化 235

四、改革创新的推动 236

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236

第三节 模式发展特点 237

一、持续扩展性 237

二、模式适应性 238

三、全面优化性 238

四、体系重组性 238

第四节 模式改革分析 239

一、重发展、轻改革的思想导向 239

二、思想政策动力与实践脱节 240

三、创造新模式的意识不强 240

第五节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40

一、基本思路 241

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241

参考文献 243

第十四章 远程教育论 245

第一节 意义和基础 245

一、意义 245

二、建立基础 247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 250

一、情况综述 250

二、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 253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254

第三节 我国的远程教育 257

一、基本情况 257

二、有利条件 260

三、远程教育的构建 263

参考文献 267

第十五章 继续教育论 269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 269

一、英国 269

二、德国 273

三、澳大利亚 275

四、美国 276

第二节 继续教育的再认识 278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278

二、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 281

第三节 我国的继续教育 283

一、概况 283

二、影响继续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285

三、新世纪我国继续教育的构建 287

参考文献 292

第十六章 现代企业教育论 294

第一节 企业教育的内涵 294

一、历史内涵 294

二、理念内涵 296

三、理论内涵 297

四、基本特点 300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企业教育 303

一、概况 303

二、启示 306

第三节 新世纪企业教育 308

一、我国企业教育概况 308

二、新世纪的企业教育 311

参考文献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