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仕礼编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127690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把握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把先秦哲学条例化和系统化,理清先秦哲学名家名派的哲学思想和哲学体系的渊源演化情况。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哲学、历史和哲学史 1

一、哲学和历史 1

二、哲学和哲学史 3

第二节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7

一、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7

二、哲学史的研究任务 10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 12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 12

二、中国哲学史的一般特点 14

第四节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0

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20

二、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22

第五节 先秦哲学 24

一、奴隶社会[夏、商、周(至春秋)]的哲学思想 24

二、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哲学思想 26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哲学思想的产生 29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哲学思想的萌芽 29

一、中国原始人类的原始思维 29

二、中国原始人类朴素实在的思想意识 30

三、中国原始人类的宗教观念 33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哲学思想的产生 36

一、夏、商、周时期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据 36

二、商、周“天命”思想的产生 38

三、夏、商、周时期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生 40

四、西周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和五行阴阳思想的发展 47

第三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末期)的无神论思潮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52

第一节 春秋时期齐、晋的封建化改革和无神论思潮 52

一、封建主义思想先驱——管仲——的改革思想及其政策 53

二、晋国两次较大规模的封建化改革 56

三、季梁、史嚚的重民轻神思想 59

四、子产的社会改良和邓析对刑名思想的发展 60

第二节 春秋末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65

一、晏婴、史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65

二、孙武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思想 67

三、范蠡和计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70

第三节 先秦“百家争鸣”的兴起 74

一、“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和自然科学条件 75

二、“百家争鸣”的实际内容和主要问题、主要学派 76

第四章 孔丘的哲学思想 80

第一节 孔丘哲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80

一、孔丘其人及其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80

二、孔丘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82

第二节 孔丘主要的哲学思想 83

一、孔丘“与命与仁”的世界观 83

二、孔丘“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 86

三、孔丘“学思并重”的认识论 90

四、孔丘的社会政治观和“循名责实”的正名思想 94

五、孔丘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97

第五章 墨翟的哲学思想 99

第一节 墨翟其人和《墨子》其书 99

一、墨翟其人及墨者团体 99

二、《墨子》其书 100

第二节 墨翟主要的哲学思想 100

一、墨翟以“尚力”来“非命”的世界观 100

二、墨翟经验主义的真理观 103

三、墨翟“兼以易别”的社会矛盾观 106

四、墨翟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110

五、墨翟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11

第六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 113

第一节 杨朱“为我”的思想 113

一、道家思想的先驱者 113

二、杨朱及其思想的确立 113

三、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 114

第二节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116

一、老子其人 116

二、《老子》其书 116

第三节 老子主要的哲学思想 117

一、老子“以道为本”的宇宙观 117

二、“相反相成”和“弱者道之用”的方法论 120

三、老子超越感性和理性的神秘直观的认识论 123

四、老子“自然无为”的社会政治观 125

五、老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28

第七章 孟轲的哲学思想 131

第一节 孟轲其人、其师和《孟子》其书 131

一、孟轲其人 131

二、孟轲之师子思 131

三、《孟子》其书 132

第二节 孟轲主要的哲学思想 133

一、孟轲“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133

二、孟轲“修身养性”和“心之官则思”的认识论 136

三、人皆有“善性”的性善论 139

四、孟轲的“仁政学说” 143

五、孟轲的英雄史观和历史循环论 147

六、孟轲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49

第八章 庄周对道家哲学思想的发展 151

第一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151

一、庄周其人 151

二、《庄子》其书 151

第二节 庄周主要的哲学思想 152

一、“自本自根”的天道宇宙观 152

二、庄周对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57

三、庄周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163

四、庄周“与道同体”的人生哲学 168

五、庄周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176

六、庄周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79

第九章 慎到、宋钘、尹文与晋、齐法家的哲学思想 181

第一节 慎到的哲学思想 181

一、战国中后期各重要学派的分化 181

二、慎到其人 182

三、《庄子·天下》所阐述的慎到的哲学思想 182

四、《慎子》中慎到的哲学思想 184

第二节 宋钘、尹文的哲学思想和许行的“神农之言” 187

一、墨家支流宋钘、尹文的哲学思想 187

二、许行的“神农之言” 189

第三节 晋法家与齐法家的思想发展 192

一、晋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2

二、稷下“黄老之学”(齐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8

第四节 屈原的哲学思想和战国中后期的医学“精气说” 218

一、屈原和《楚辞》 218

二、屈原作品中主要的哲学思想 219

三、战国中后期的医学“精气说” 223

第十章 名辩思潮的兴起和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230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兴起与惠施的“历物十事” 230

一、名辩思潮的兴起 230

二、惠施其人 231

三、惠施的“遍为万物说” 231

四、惠施的“历物十事” 233

五、惠施的辩证法与庄周的相对主义 236

第二节 公孙龙“离坚白”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 238

一、公孙龙其人和《公孙龙子》其书 238

二、公孙龙“离坚白”的哲学观点及其逻辑思想 238

三、公孙龙“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242

四、公孙龙“二无一”的方法论 243

五、“名为实之谓”和“名实必须相符”的名实观 244

第三节 战国时期其他的“辩者二十一事” 245

一、何谓“辩者二十一事” 245

二、“辩者二十一事”的哲学内涵及其逻辑思想 246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和辩学(逻辑思想) 250

一、后期墨家和《墨子》一书中的墨家后学 250

二、后期墨家思想的社会根源和自然科学条件 251

三、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252

四、后期墨家“明是非之分”的“辩学”(逻辑思想) 260

第十一章 《易传》和阴阳五行家的哲学思想 266

第一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266

一、《易传》其书 266

二、《易传》中主要的哲学思想 268

第二节 阴阳五行家的哲学思想 284

一、何谓“阴阳五行家” 284

二、阴阳五行家主要的哲学思想 284

第三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五德始终”的历史观 291

一、邹衍及其地理学说 291

二、邹衍“五德始终”的历史观 292

三、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与科学的影响 294

第十二章 荀况的哲学思想 296

第一节 荀况其人和《荀子》其书 296

一、荀况其人 296

二、《荀子》其书 296

第二节 荀况主要的哲学思想 297

一、“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自然观   297

二、“知有所合”与“道行而志通”的认识论 300

三、“名定而实辨”的逻辑思想 308

四、人能群,“故最为天下贵”的古代人本主义思想 315

五、“人性恶”和“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320

六、对于礼法、王霸、古今和文用等问题的理论概括 325

七、荀况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333

第十三章 商鞅与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哲学思想 334

第一节 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商鞅的思想 334

一、商鞅其人和《商君书》其书 334

二、商鞅社会进化的历史观 335

三、商鞅的变法思想 336

第二节 韩非其人和《韩非子》其书 339

一、韩非其人 339

二、《韩非子》其书 340

第三节 韩非的主要哲学思想 341

一、“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341

二、“矛盾之说”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45

三、韩非反“前识”,重“参验”的认识论 351

四、“人情者有好恶”的人性论和社会盾观 355

五、“世异则事异”的社会进化观 358

六、“法、术、势不可一无”的法家统治术 360

七、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369

参考文献 372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