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老百姓的中医书 来自《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进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59882
  • 页数:2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依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将本书分为九章,不仅对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还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

第一章 中医理论的与古人“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2

为什么古代中国孕育了中医—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2

进取与务实是中医形成的土壤 2

包容与和谐是中医的内涵 3

哲学与思辨是中医的思维模式 4

仁孝与尊师是中医传承的动力 6

真的是“人定胜天”吗—“天人相应”与“整体观念” 8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8

“整体观念”在中医中的应用 9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9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再论中医“整体观” 11

脏腑间的联系与影响 11

以糖尿病为例体现中医整体性 12

“辨证论治”与“个体化诊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4

什么是辨证论治 14

辨证论治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15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15

第二章 中医的哲学与哲学的中医 18

医巫无源—“精气说”与唯物观 18

中医药的起源 18

“精气说”详解 19

平衡与和谐—“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 22

“阴阳”的内涵 22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23

阴阳间的相互关系 24

制约与和谐—“五行学说”对中医的深远影响 27

“五行学说”的起源 27

自然与人的五行配属 28

五行间的生克制化 29

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应用 30

第三章 《内经》藏象理论通俗解读 35

谁在管理睡眠质量—心为君主之官 35

谁在负责情绪的调节—肝为谋略之官 37

肝的总体特征 38

肝对情绪的调节 38

肝对眼睛的影响 39

谁在掌管营养的供给—脾胃为仓廪之官 40

脾胃的总体特征 40

以儿科为例解说“脾虚” 41

谁在维持人体呼吸—肺为相傅之官 43

肺的总体特征 43

与肺相关的疾病 44

高山缺氧与肺的关系 45

是谁让你的精力充沛—肾为先天之本 46

肾的总体特征 46

肾与肺的关系 47

肾对耳的影响 47

与肾相关的疾病 48

谁在调节思维中枢—究竟是脑在想还是心在想 49

中医对脑的认识 49

五脏藏神与人的精神意识 50

存一份胃气,留一份生机—保胃气,存津液 53

胃的总体特征 53

“胃气”对于生命的价值 54

营养如何被人体吸收—小肠是受盛之官 55

要想长生,肠中常空—大肠是传导之官 56

谁在助肝管理情绪—胆为中正之官 58

谁在负责尿液的代谢—膀胱为州都之官 59

生命之门在哪里开启—关于“命门”学说 60

命门的定位 60

命门与脏腑间的关系 61

无形之官的有形价值—关于“三焦”学说 63

三焦的内涵 63

三焦与命门的关系 64

第四章 经络学说的通俗解读 66

经络真的存在吗—经络的物质基础 66

人体复杂的经脉交通网—关于十二经脉与经脉辩证 68

十二正经循行的衔接次序 68

十二正经的生理功能 69

十二正经的病理与经络辩证方法 70

调节女性生理的特别经络—关于“奇经八脉” 72

什么是奇经八脉 72

奇经八脉与妇女病的关系 73

奇经八脉的调治原则 73

络脉无处不在—网络全身的络脉病变 75

什么是络脉 75

络脉对人体的作用 76

与络脉相关的病变 76

经络系统的其他支脉—关于经筋、经别、皮部理论 78

经筋与疾病的关系 78

经别与疾病的关系 79

皮部与疾病的关系 79

第五章 体质学说通俗解读 82

木质有坚脆,体质有不同—体质从化,百病由生 82

体质不同病变有别 82

生理功能的差异域引起体质不同 85

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引起体质不同 86

不同体质的防病、调治方法 87

五行人的体质特点—《内经》五行体质分类 89

由十八罗汉所想到的体质分类—《内经》的“阴阳体质”理论 92

依据阴阳所划分的体质类型 92

三阴、三阳体质特点和判别要点 95

三阴、三阳体质与疾病 110

三阴、三阳体质判别参照表 112

朝医的“四象医学”与中医的渊源—论四象体质分类 116

“四象医学”的起源 116

“四象人”的体质特点 117

“四象人”的病理表现 118

“四象人”的疾病防治 119

“四象人”的养生要义 119

第六章 运气学说通俗解读 122

“此运”非“彼运”—关于“五运”学说 122

中国古代气候研究初探—关于“六气”学说 13

2003年春夏之交为什么会暴发非典—关于“运气学说”的实际价值 126

第七章 《内经》病因病机理论通俗解读 129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129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 130

中医病因理论通俗解读—关于外感和内伤 132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132

内生五邪:从“上火”说起 140

内伤七情:百病皆生于气 146

饮食所伤:谈“病从口入” 152

劳倦所伤:生病起于过用 153

痰饮为病:怪病多痰 156

淤血理论:关于“久病多淤” 158

中医病机理论通俗解读—关于邪正、阴阳和气血 161

邪正相搏:病邪与免疫力的较量 161

阴阳失衡的病变:不平则鸣 163

气血津液的代谢异常:“不通”与“不荣” 165

脏腑功能失调:制约与和谐的打破 169

第八章 《内经》诊法理论通俗解读 174

望诊 174

面色与疾病 174

络脉、形体、眼、舌与疾病 176

闻诊 177

问诊 179

切诊 181

切脉 181

按胸腹 186

按虚里 186

切尺肤 187

第九章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通俗解读 190

透过现象看本质—强调治病求本 190

逆者正治 191

从者反治 192

保存“生生之气”—重视顾护正气 194

何为“生生之气” 195

顾护正气饮食要求 195

顾护正气的用药准则 196

“中庸”与“平衡”—“以平为期”的学问 198

求衡的基本方法 198

根据药物偏性来求衡 199

根据个人体质来求衡 199

依据病起于内外来求衡 200

依据本质与表象来求衡 201

治病重视标本缓急—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03

“标”与“本”的内涵 203

通过“邪实”与“正虚”确定标本治则 204

通过“邪为病因或结果”确定标本治则 206

通过“二便”确定标本治则 206

用药如用兵—强调因势利导 208

根据病邪部位和正邪盛衰确定治则 20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倡异法方宜的治病准则 211

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脏腑各有所通 213

方剂制定的基本原则 213

依据疾病部位选方用药 214

依据五脏疾病选方用药 215

上工治未病—重视防治结合,寓防于治 219

未病先防 221

既病防变 222

冬病夏治、夏病冬防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