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学史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绍璗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7734249
  • 页数:6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论述日本传统汉学奠基、准备、形成时期的历史与特征,进而讨论日本近代文化运动与传统汉学的终结,最终探讨了日本中国学的诞生等。

前言 1

第一编 日本传统汉学的研讨 3

第一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奠基时期 3

第一节 中国古典儒学的东传 4

一、中国古典儒学的传入 4

二、早期儒学的扩散 7

三、古典儒学的式微 9

第二节 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10

一、中日古文化中的“神道观” 10

二、“天皇”的定格与道家文化 12

三、皇室“三神器”与“祝紫为上” 15

四、10世纪时代日本宫廷的“咒文” 16

五、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 17

第三节 中国的阴阳学说与日本的上古文化 20

一、《易》的东传 20

二、日本古代政治中的阴阳道学说 21

三、日本传统民俗中的阴阳道 26

第四节 空海和尚与《文镜秘府论》 30

一、空海和尚(弘法大师)的汉学与佛学的经历 31

二、《文镜秘府论》概说 32

第二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准备时期 34

第一节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宋学传入日本 34

一、入宋僧俊芿 36

二、入宋僧圆尔辨圆 37

三、赴日僧兰溪道隆 38

第二节 五山文化的范畴 40

一、禅宗“五山”的确立 40

二、五山汉文学 43

三、五山僧侣“儒佛互补”的理念 48

第三节 传统汉学的成长 54

一、宫廷与世俗的宋学讲筵 54

二、宋学著作的“和点”与“和训” 56

三、宋学研究著作的形成 58

第三章 传统汉学的形成时期 61

第一节 林罗山与朱子学派 62

一、藤原惺窝——朱子学的篙矢 62

二、林罗山及其学术的基本特征 65

第二节 中江藤树与阳明学派 72

一、了庵桂悟与王阳明的会见 72

二、中江藤树与阳明学的基本特征 73

三、大盐平八郎及其领导的民众起义 75

第三节 伊藤仁斋与古义学派 80

一、山鹿素行与古学派的滥觞 81

二、伊藤仁斋与古义学学派的特征 83

第四节 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学派 87

一、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的内含 87

二、清代学者对荻生徂徕著作的评价 91

第二编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与成型形态研讨第四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一) 97

第一节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发生 98

一、明治维新肇始中传统汉学观念的意义 98

二、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基本形态 101

三、近代化观念的社会文导入 105

第二节 维新派学者对传统汉学的批判 107

一、西周的功利主义价值现 108

二、津田真道的实学论 110

三、中江兆民的文化创新说 111

四、福泽渝吉的文明史观 113

五、“脱亚论”的形成与“一元论中国观”的破产 115

第三节 维新的多极目标与日本儒学的复苏 119

一、维新中的多极目标 120

二、《教学大旨》的颁发与维新学者的转向 120

三、日本儒学与国粹主义的合流 124

四、明治儒学的复苏 128

第五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二) 135

第一节 欧洲人文学术与日本中国学创始者们的关联 135

第二节 欧洲中国观的萌发与人文主义色彩 137

一、乔安·巴罗劳斯的《第三十年史》 138

二、朱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 140

第二节 17-18世纪欧洲基督教文明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及其自身的嬗变 142

一、马坦奥·里奇神父——欧洲中国学之父 142

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144

三、在华传教士中国观的变异——理性萌芽的产生 146

第四节 欧洲中国观中的理性主义与它的二律背反 148

一、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产生的文化语境 149

二、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的先驱笛卡尔与培尔 150

三、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中国观——德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 151

四、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激情——法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 154

五、理性主义中国观的二律背反 160

第五节 欧洲中国观的近代主义与它向西方中心主义的蜕变 161

一、孟德斯鸠对中华文明的质疑 161

二、卢梭的“中国文明否定论” 165

三、亚当·斯密的“中国发展停滞论” 166

四、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中国观——由近代主义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桥梁 168

五、近代主义中国观向西方中心主义中国观蜕变的实质 171

第六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三) 173

第一节 中国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 173

一、内藤湖南——世界上第一个亲见甲骨文的外国文人 174

二、甲骨文字传入日本与林泰辅的研究 175

三、罗振玉、王国维的东渡与在日本的甲骨文字研究 181

四、王国维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与对日本中国学家的启示 183

第二节 中国敦煌文物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 184

一、日本中国学界最早获知的敦煌信息 185

二、日本早期“敦煌学”的形成 188

三、日本“敦煌学”与原典解释学派 191

第七章 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一) 193

第一节 西田哲学体系与日本传统汉学的终结 193

一、西田几多郎的哲学体系 193

二、“西田哲学”对“传统汉学”的意义 195

第二节 “中国哲学研究”学科的发生 197

第三节 早期的“官学体制学派”及井上哲次郎的学术 200

一、井上哲次郎与《教育敕语衍义》 201

二、井上哲次郎的国民道德论——忠孝一致的综合家族制 204

三、“东亚学术会”的《趣意书》 205

第四节 “私学体系学派”的先驱者和奠基者的学术 207

一、松本文三郎与《支那哲学史》 207

二、远藤隆吉及其学术 208

第八章 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二) 212

第一节 德国冯·兰克学派与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形成 212

一、兰克学派概说 212

二、坪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 213

三、“史学会”的建立与东京帝国大学的“中国史”课程 215

第二节 东洋史学的范畴与形成 216

一、日本学界的“东洋”概念与“东洋史学”范畴 216

二、那珂通世等人的“东洋史观” 218

三、“东洋史学”的形成 220

第九章 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三) 222

第一节 坪内消遥的《小说神髓》与文学观念的更新 223

一、高田半峰对中国文论的批评 223

二、坪内逍遥与《小说神髓》 226

第二节 法国葛兰言的《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 229

第三节 “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起步 233

一、文学发展史概念的形成 233

二、藤田丰八等五学者的《支那文学大纲》 235

三、把小说戏曲从“玩赏主义”提升为学术研究 238

四、盐谷温与《支那文学概论讲话》 243

第三编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中国学学派研讨第十章 日本中国经典研究学术流派(一) 251

第一节 日本中国学学术中的“实证主义学派”范畴界定 252

第二节 狩野直喜与“狩野体系” 254

一、“狩野体系”概叙 254

二、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古典学\古典学研究的历史 256

三、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提出“敦煌残纸(变文)此对后世小说之影响关系殊甚。” 257

第三节 内藤湖南与“内藤史学” 262

一、内藤假说——中国史三分法 264

二、中国文化中心移动说 268

三、中国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271

第四节 “支那学社”与“支那学社”的学者们? 274

一、支那学社 275

二、小岛祐马和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276

三、武内义雄和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280

四、青木正儿与他的中国文学研究 282

第十一章 日本中国学经典研究的学术流派(二) 288

第一节 白鸟库吉史学与“尧舜禹抹煞论” 288

一、“尧舜禹抹煞论”的提出 289

二、白鸟库吉的学术 290

三、白鸟库吉批判主义史观的文化语境 293

第二节 津田左右吉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观 297

一、津田左右吉对日本“神代史”的批判及“对皇室不敬罪” 298

二、津田左右吉的中国文化批判主义 299

第十二章 日本中国学经典研究学术流派(三) 305

第一节 日本中国学中的“新儒学”界定 305

第二节 服部宇之吉的“孔教”观和“天命说” 307

一、服部宇之吉“儒学阐述”的基本视角 307

二、服部宇之吉的“孔教”主张 309

三、“孔教”的核心在于“天命说” 311

四、超越中国学研究的荣光 313

第二节 宇野哲人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 313

第三节 “斯文会”及其儒学治国的宗旨 316

第四节 新儒家学派社会作用辨析 317

第十三章 日本中国学中非主流学派的古典研究 321

第一节 秋泽修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321

第二节 山路爱山的孔子研究与批判主义倾向 325

第三节 河上肇的中国古诗研究 328

第十四章 日本中国学的当代文化研究 336

第一节 日本最初的鲁迅评论与自由主义学者的鲁迅观 337

一、青木正儿论鲁迅——世界上最早的鲁迅评论 337

二、本间久雄和辛岛骁论鲁迅——新兴中国的代表人物 339

三、新居格论鲁迅——鲁迅是比文学家更宽阔的思想家 340

第二节 东洋虚无主义学者谈鲁迅 343

一、清水安三的《周氏三人》及其他 343

二、小田岳夫的《鲁迅传》 34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鲁迅观 349

一、鲁迅文学的最初的日译与丸山昏迷的鲁迅观 349

二、山上正义论鲁迅——马克思主义鲁迅观的代表 352

三、林房雄的转向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他的批判——围绕着对鲁迅的认识 356

第四节 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鲁迅观 358

一、长与善郎论鲁迅——新理想主义对鲁迅的追求 358

二、正宗白乌论鲁迅——自然主义对鲁迅价值的判断 361

第五节 文学主义的鲁迅研究与“竹内鲁迅” 363

一、竹内好与“中国文学研究会” 363

二、“竹内鲁迅”形成的背景 364

三、“竹内鲁迅”的体系及其价值 365

四、鲁迅思想对日本的意义 370

第四编 日本中国学发展中“变异”状态研讨第十五章 日本中国学的变异(一) 373

第一节 “大陆政策”促使中国学变异的基本力量 373

第二节 19世纪日本的“国权论” 376

一、佐藤信渊及其《宇内混同秘策》 376

二、吉田松阴及其《幽囚录》 378

三、“国权论”与传统的“大和魂” 379

第三节 “兴亚轮”的形成与亚细亚主义的本质 380

一、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与兴亚论 380

二、冈仓天心的“亚细亚一体化” 385

三、日本浪人的“亚细亚主义” 387

第四节 日本大东亚中国观的确立 387

一、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本质与日本的法西斯主义结社 388

二、法西斯主义思想魔王北一辉及其《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390

三、大东亚论客大川周明的中国观本质 394

第十六章 日本中国学的变异(二) 398

第一节 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 398

第二节 日本外务省“对支文化事业部”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 404

一、“对支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与“对支文化事业部” 404

二、“对支文化事业调查会”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 406

第三节 东亚研究所和中国研究 409

第四节 学术研究的蜕变 411

一、法西斯主义中国学者的对华文化“方策” 412

二、“东洋史学”向“大东亚史”的滑坡 415

第五节 “满洲学”——“变异”的中国学一个特殊课题 423

一、20世纪前日本对“满洲”研究的回顾 423

二、日本国权论者的“满洲观念” 425

三、日本的满洲“地志学”与“考古学” 427

四、“满铁”与“满鲜历史地理学”的发生 432

第六节 “大东亚宣言”小说化与太宰治的《惜别》 435

第十七章 日本中国学的变异(三) 437

第一节 日本军队对南京的“文献扫荡” 438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中各地文献被劫举例 440

第三节 中国省市图书馆文献被劫举例 441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全国文献典籍被劫概述 442

第五节 在黑暗中显示的日本中国学家的道义良心 444

第五编 日本中国学战后状态综述研讨第十八章 战后日本中国学的基本态势 449

第一节 反省时代——重建战后“中国学”的努力 450

第二节 恢复时代——学派的形成与综合研究势态 452

第三节 发展时代——研究队伍的组成与研究的业绩 455

第十九章 日本中国学战后30年间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其争论点 457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思考 458

一、伊藤道治倡导华夏文化起源的“河江文明”史观 458

二、贝冢茂树主张“对于中国文明的源头的理解,则应该特别注意到稻作地带文化系统” 459

第二节 秦汉帝国的社会性质及关于中国古代“共同体”的论争 459

一、好并隆司提出“前汉帝国二重结构”论说 460

二、多田狷介主张“秦汉总体的奴隶制论” 460

三、“藤家国家论”:藤家礼之助的“乡里共同体”论说 461

第三节 六朝社会的特点及“豪族共同体”理论 464

一、宇都宫史学体系与他的“六朝贵族论” 464

二、川胜义雄与谷川道雄的“豪族共同体”论说 465

三、矢野主税的“门阀社会”论 468

第四节 唐宋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与“中世说”和“近世说”的分歧 470

一、宫崎市定的“宋代近世说”:从“部曲”到“佃户”的转变 471

二、周藤吉之的“宋代中世说”:“佃户”本质是“农奴” 472

三、关于宋代“雇用人”与“奴婢”身份的争论 472

四、关于宋代土地所有权的争论 474

第五节 明清史研究中的“乡绅论” 475

一、古岛、北川、田中、佐伯四教授提出的“地主”与“乡绅”的概念 475

二、小山正明的“乡绅土地所有制”概念 477

三、重田德的“乡绅统治论” 478

附录 483

附录(一) 汉籍东传日本的轨迹与形式 483

一、以人种交流为自然通道的传播形式(5世纪一8世纪末) 483

二、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传播形式(9世纪—12世纪) 490

三、以禅宗僧侣为主体的传播形式(13世纪—16世纪) 499

四、以商业为主要通道的传播方式(17世纪—19世纪中期) 505

附录(二) 岛田虔次推荐战后日本中国思想研究著作 516

一、关于中国思想哲学的综合研究 517

二、关于宋代思想哲学的研究 520

三、关于明代思想哲学的研究 523

四、关于宋元明思想史研究的文献整理 524

附录(三) 日本文部省1966年—1985年对中国经典文化整理与研究拨款项目总汇 526

1966年总拨款为779万日元 526

1967年总拨款为684万日元 529

1968年总拨款为1095万日元 531

1971年总拨款为847万日元 533

1972年总拨款为1422万日元 534

1974年总拨款为1358万日元 537

1975年总拨款为1641万日元 540

1976年总拨款为1758万日元 541

1977年总拨款为644万日元 542

1980年总拨款为4668万日元 543

1981年总拨款为2369万日元 544

1982年总拨款为2221万日元 546

1983年总拨款为3260万日元 547

1984年总拨款为3000万日元 549

1985年总拨款为3320万日元 551

附录(四) 我对国际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 553

附录(五) 海外中国学研究之反思 565

附录(六) 战后60年日本主流话语中的中国观 575

附录(七) 我和日本中国学 605

后记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