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岩溶洞穴顶板安全厚度研究一、完整顶板安全厚度的评价 1
(一)近似的结构分析法 2
(二)电阻应变片测试法 4
(三)厚跨比法 4
(四)成拱分析法 5
二、不完整顶板安全厚度的评价 5
(一)洞穴顶板坍塌堵塞估算法 5
(二)结构力学分析法 6
三、有限元分析法 6
(一)计算分析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6
(二)有限元分析的电算程序 8
(三)计算成果及数据处理 9
(四)沙坡隧道基础以下溶洞的计算分析 10
四、松散层洞穴顶板坍塌高度的估算 18
(一)破裂拱法 18
(二)经验公式法 19
(三)坍塌平衡法 19
(四)洞顶板坍塌堵塞法 19
(五)算例 20
(六)讨论 20
第二篇 岩溶化基准面的模式一、侧限型 22
二、底限型 23
三、河谷裸露型 24
四、河谷覆盖型 25
五、河谷深岩溶型 25
第三篇 岩溶地区线路位置选择原则一、不同岩溶地貌单元的线路位置选择原则 27
(一)溶原、孤峰平原与峰林谷地区 28
(二)溶丘洼地与峰丛洼地区 28
(三)地形分水岭地区 29
(四)岩溶河谷区 31
(五)河谷斜坡地区 32
二、其他岩溶地质条件下的线路位置选择原则 33
(一)线路避开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的接触带 33
(二)线路避开有利于岩溶发育的构造带 36
(三)线路避开岩溶发育的极强地区 37
(四)线路绕避网状洞穴和巨大空洞区 38
三、隧道内纵坡形式与平行导坑位置的选择 39
(一)隧道纵坡形式的选择 39
(二)平行导坑的位置与坡度选择 39
四、岩溶地区的总体性选线 40
第四篇 隐伏岩溶大厅的预测一、质纯、层厚、缓倾角的可溶岩——形成岩溶大厅的物质条件 43
二、通畅的地下径流场所——形成岩溶大厅的水动力条件 44
三、地形相对高差大——影响岩溶大厅形成的重要因素 44
四、地貌形态——形成岩溶大厅的有利因素 45
五、岩溶负地形景观——岩溶大厅的信息反映 46
六、隐伏岩溶大厅的预测 46
第五篇 覆盖型岩溶地区的桩基础问题一、基础岩溶地质问题 48
(一)岩溶洞穴的误判与漏判 48
(二)隐伏的岩溶异状 49
二、岩溶地质导致的设计和施工问题 49
三、应对工程措施 50
第六篇 岩溶研究的经验与问题一、岩溶组的研究内容 52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53
三、存在问题 55
第七篇 坑道水害防治 57
一、坑道水害概述 57
(一)隧道水害统计 57
(二)涌水特征与规律 59
二、坑道中的非岩溶水害 60
(一)构造断裂蓄水危害 60
(二)构造褶曲蓄水危害 61
(三)构造断裂与褶曲蓄水危害 61
三、坑道中的岩溶水害 61
(一)增加施工难度 62
(二)危及人身安全 62
(三)淹没机具设备 62
(四)地质环境破坏 62
(五)运营中的贻害 62
四、坑道岩溶水害的预测 63
(一)定性预测 63
(二)半定量和定量预测 64
第八篇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一、岩溶水与地表水及其他类型的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74
二、岩溶化山区地下水的运动特征 75
(一)单一碳酸盐岩层的岩溶区的地下水运动特征 75
(二)碳酸盐岩层与非碳酸盐岩层呈互层地区的岩溶水运动特征 75
三、岩溶化山区岩溶水动力剖面分带与岩溶蓄水构造类型 79
(一)岩溶水动力剖面分带 79
(二)岩溶蓄水构造类型 82
第九篇 水均衡法预测岩溶区坑道涌水量的见解一、集水面积与汇水面积 85
二、降雨量与入渗量并非线性关系,应观测求得 86
三、入渗系数并非常数,不宜用经验数据 86
四、入渗量并非坑道涌水量 87
五、不同岩溶垂直分带中的涌水量计算方法 87
六、坑道分段涌水量较总涌水量有意义 88
第十篇 岩溶危害的防治 89
一、岩溶洞穴危害的防治 89
(一)岩溶洞穴危害的判别 89
(二)岩溶洞穴的防治措施 89
二、岩溶水危害的防治 95
(一)岩溶水具有的特征 95
(二)岩溶水危害的防治措施 95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97
(一)岩溶地面塌陷的概述 97
(二)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97
四、绕避 98
(一)区域绕避 98
(二)局部绕避 98
第十一篇 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一、岩溶地面塌陷的概念 100
(一)概述 100
(二)名词与定义 100
(三)塌陷分类 101
二、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 101
(一)城市岩溶塌陷的分布 101
(二)铁路岩溶塌陷的分布 102
(三)矿山岩溶塌陷的分布 105
(四)水利工程岩溶塌陷的分布 107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及事例 109
(一)对铁路运输的危害 109
(二)对矿山的危害 112
(三)对农田水利的危害 113
(四)对城市建设的危害 114
第十二篇 岩溶地面塌陷的勘察与试验一、勘察工作 116
(一)综合勘察 116
(二)体积勘探 119
(三)勘察提供的成果 119
二、模型试验 121
(一)模型设计 121
(二)试验项目与内容 122
(三)试验资料分析 122
三、现场试验 126
(一)抽水致塌试验 126
(二)土洞致塌试验 128
(三)钻孔真空测试 128
(四)塌陷追踪试验 129
(五)其他试验 129
第十三篇 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一、基本地质环境 130
(一)覆盖型岩溶之基岩面具有开口的岩溶形态 130
(二)覆盖土体或砂页岩 130
(三)动力 130
二、影响岩溶塌陷的环境因素 130
(一)水 130
(二)覆盖层 133
(三)岩溶 135
(四)其他 136
第十四篇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机制一、岩溶塌陷的成因 138
(一)抽取地下水致塌 138
(二)坑道排水、突水致塌 139
(三)地表雨水入渗致塌 139
(四)河水位涨落致塌 140
(五)振动致塌 140
(六)地震致塌 140
(七)荷载致塌 141
二、岩溶塌陷的受力分析 141
(一)致塌力 141
(二)抗塌力 142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机制 142
(一)潜蚀效应 142
(二)真空吸蚀效应 143
(三)压强差效应 144
(四)垂直渗压效应 144
(五)自重效应 145
(六)浮力效应 145
(七)土体强度效应 145
(八)其他效应 145
四、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关系 146
第十五篇 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技术一、预测 147
(一)定性预测 147
(二)半定量预测 147
(三)定量预测 149
(四)综合预测 152
二、预防 152
三、监测预报 153
(一)地面监测 153
(二)井孔内、泉点、矿坑与水库渗漏点监测 153
(三)报警装置 154
四、岩溶地面塌陷的整治技术 154
第十六篇 采煤沉降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一、现行的作法 158
二、坍塌堵塞法与顶板稳定 158
三、坍塌沉降与路基稳定 160
第十七篇 治理滑坡的新技术方法一、技术方法与原理 161
二、工程实例 161
(一)压浆构成“类挡墙”作用 161
(二)压浆固结滑动面,提高抗滑力作用 162
(三)检算实例 165
(四)压浆效果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