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纵向岭谷区特殊环境格局与典型生态系统 1
第一节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1
一、热带雨林 1
二、纵向岭谷区的热带雨林 2
三、纵向岭谷区热带雨林面临的问题 7
第二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9
一、纵向岭谷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9
二、纵向岭谷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9
三、纵向岭谷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临的问题 14
第三节 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 15
一、纵向岭谷区温性针叶林的分布及特点 15
二、纵向岭谷区温性针叶林面临的问题 18
第四节 典型生态系统的植物地理学评述 18
一、热带雨林 18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8
三、温性针叶林 19
第二章 典型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类群及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Ⅰ:种群生物学研究 20
第一节 四角果科植物的分布与水热条件及种子散布的关系 22
一、四角果科植物分布区内的自然状况 22
二、研究材料和方法 22
三、研究结果 24
四、讨论 25
第二节 四角果和蜘蛛花的染色体研究 26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26
二、研究结果 27
三、讨论 27
第三节 四角果及相关类群花粉的研究 29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29
二、研究结果 31
三、讨论 43
四、结论 46
第四节 四角果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46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47
二、研究结果 49
三、分析与讨论 55
四、结论 59
第三章 典型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类群及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Ⅱ:谱系地理学研究 61
第一节 研究概述 62
一、十齿花的研究历史 62
二、谱系地理学的发展 63
三、分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于谱系地理研究 64
四、生物保护中的基本单元——进化显著单元 65
第二节 生殖生态学研究 66
一、营养器官形态特征 66
二、花的形态特征 67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种子传播方式 67
四、传粉生态学初步研究 68
第三节 不同居群的染色体特征 71
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71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72
第四节 十齿花的谱系地理分析 72
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73
二、总DNA的提取 75
三、引物筛选及设计 75
四、数据分析 76
五、研究结果 78
六、讨论 83
第五节 “进化显著单元”的划分及其保护 88
一、材料和方法 88
二、研究结果 89
三、讨论 92
第四章 典型生态系统的动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关系 95
第一节 滇金丝猴的生态行为及其与栖息环境的关系 95
一、滇金丝猴的栖息地生境及食谱 96
二、食物的多样性及其季节性变化 102
三、滇金丝猴取食行为及其对栖息地特征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102
四、游走行为及影响因素 104
五、过夜地选择与夜栖行为 105
六、繁殖对策与雄-婴照料 107
第二节 黑长臂猿生态行为及其与栖息地的关系 108
一、黑长臂猿栖息地概述 108
二、黑长臂猿食性及其与栖息地的相互关系 110
三、黑长臂猿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 118
四、黑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与生态 125
五、黑长臂猿的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 130
六、黑长臂猿过夜行为与过夜树的选择 132
第五章 纵向岭谷区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紫茎泽兰为例 136
第一节 概述 137
一、生物入侵 137
二、入侵机制——种间关系的变化 141
三、紫茎泽兰及其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142
第二节 紫茎泽兰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入侵研究 147
一、研究背景 147
二、研究内容 148
三、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 148
第三节 紫茎泽兰与农作物大豆的种间关系研究 151
一、紫茎泽兰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151
二、紫茎泽兰对大豆田间土壤元素生物地化过程的影响 157
三、大豆田间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 161
第四节 紫茎泽兰与农作物小麦的种间关系研究 166
一、紫茎泽兰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67
二、紫茎泽兰对小麦田间土壤元素生物地化过程的影响 168
三、小麦田间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 173
第五节 小结 176
一、紫茎泽兰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76
二、紫茎泽兰对土壤系统的影响 176
三、紫茎泽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77
四、结论 178
第六章 纵向岭谷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179
第一节 概述 179
一、纵向岭谷区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分析 179
二、干扰与纵向岭谷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81
三、纵向岭谷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定位和思路 185
第二节 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修复的植被类型优化 186
一、研究区基本情况 187
二、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面积及空间格局 188
三、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89
四、基于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的植被类型优化 194
第三节 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效应 199
一、不同植被对策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 199
二、不同恢复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生态水文效应 232
三、不同恢复群落的植物多样性与持水保土效能 252
四、基于生态系统最低功能恢复的最小有效植物群落——对水土流失地区植物修复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探讨 256
第七章 纵向岭谷区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260
第一节 矿区废弃地的环境特征 260
一、纵向岭谷区矿产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60
二、矿山废弃地的土壤环境特点 261
第二节 矿区废弃地的生物修复和超量积累植物 266
一、生物修复概述 266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69
三、超量积累植物 276
四、植物修复的问题与展望 284
第三节 不同先锋植物对矿区废弃地根际土壤的改良效应 285
一、矿区废弃地的先锋植物 286
二、矿区废弃地的先锋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转移作用 286
三、矿区废弃地的先锋植物对根际土壤的改良作用 289
四、矿区废弃地的先锋植物对根际土壤的生态修复作用 291
第四节 对纵向岭谷区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对策的探讨 293
第八章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适应评价初探 295
第一节 概述 295
一、生态系统概念 295
二、生态公益与人类福祉 295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及其进展 296
四、纵向岭谷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97
五、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意义 298
第二节 适应性评价 298
一、目标与原则 298
二、适应性评价概念模型 298
三、生态系统类型 300
四、尺度与层次 300
五、评价方法 300
六、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 300
第三节 案例分析 307
一、人为扰动对区域尺度景观格局的影响 307
二、景观变化对区域生态公益的影响 317
三、农业扩展造成的生态区恶化 323
第四节 系统监测数据的集成分析——以湖泊污染源判识为例 330
一、方法 331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332
第五节 结语 340
一、适应性评价的特点 340
二、现行评价方法的局限 340
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341
致谢 342
参考文献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