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云南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委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9072894
  • 页数:596 页
图书介绍:

农 业 概述 1

一、农业发展概况 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1

1.早期的农业 1

2.近代的农业 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1

1.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1950—1957年) 1

2.曲折发展时期(1958—1965年) 2

3.徘徊发展时期(1966—1978年) 2

4.持续全面发展新时期(1979—1999年) 2

二、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2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3

1.初步调整阶段(1979—1984年) 3

2.加快调整阶段(1985—1991年) 3

3.完善调整阶段(1992—1999年) 3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3

1.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粮经并重发展 3

2.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 3

3.农村二、三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4.新兴生物资源开发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4

5.实施科技兴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4

6.扶贫工作成绩显著 4

三、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

(一)农业的发展,确保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了城乡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5

(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云南特色经济的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建立,推动了全省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5

(三)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5

(四)农村成为大量吸纳和输出社会劳动力的广阔场所 5

四、云南农业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 6

(一)综合指标 6

(二)种植业指标 6

(三)林业指标 6

(四)畜牧业指标 6

(五)乡镇企业指标 7

(六)云南农业其他优势项目 7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8

第一节 土地资源 8

一、地貌特征及类型 8

(一)地貌特征 8

1.地势呈阶梯状下降 8

2.东部为高原,西部为高山纵谷 8

3.山地多,平地少 8

4.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8

(二)地貌类型 8

1.山地 8

2.高原 9

3.坝子 9

二、土壤 10

(一)土壤分布 10

1.土区 10

2.水平分布 10

3.垂直分布 10

(二)土壤类型 10

1.砖红壤 12

2.赤红壤 12

3.红壤 13

4.黄壤 13

5.黄棕壤 13

6.棕壤 13

7.暗棕壤 13

8.棕色针叶林土 13

9.亚高山草甸土 13

10.紫色土 13

11.冲积土 13

12.石灰岩土 13

13.燥红土 13

14.水稻土 14

(三)土壤评级 14

三、土地利用现状 14

(一)耕地 14

(二)园地 14

(三)林地 14

(四)草地 14

(五)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 14

(六)交通用地 14

(七)水域 14

(八)未利用土地 15

(九)农业土地资源特点 15

1.类型丰富多样 15

2.有林地面积较大,但分布不平衡 15

3.利用分布具有明显的山原特点 15

4.草地分布零散,普遍退化 15

5.耕地后备资源紧缺 15

6.水土资源组分匹配不协调 15

四、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5

(一)农业土地开发与改良 15

(二)农场土地开发 16

(三)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土地开发 16

(四)复垦 16

五、耕地保护 17

第二节 气候资源 17

一、气候特征 17

(一)气候类型 17

(二)气候特点 18

1.四季温差小的低纬气候 18

2.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 18

3.垂直差异显著的高原气候 18

二、气候资源及其分布 18

(一)光能资源 18

1.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18

2.太阳辐射 19

(二)热量资源 20

1.平均气温 20

2.极端气温 20

3.地温 20

4.各级界限温度 21

5.四季长度和开始日期 22

6.霜期和无霜期 22

(三)水分资源 23

1.降水 23

2.蒸发 23

3.农田水分盈亏 24

(四)风能资源 24

1.平均风速 24

2.最大风速 24

3.风能密度 25

三、灾害性天气 25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25

(二)灾害性天气的变化规律 25

(三)各类灾害性天气分布及对农业的影响 26

1.干旱 26

2.洪涝 26

3.低温霜冻 26

4.冰雹大风 27

5.雪灾 27

四、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 27

(一)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价 27

1.光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大 27

2.热量资源充裕,作物的生长季节长 27

3.雨量充沛,年内季节变化大 27

4.雨热同季,夏温略嫌不足 27

5.气候资源地区差异大,垂直变异显著 27

6.气象灾害频繁,成灾损失大 27

(二)气候资源的优势 28

1.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多样性) 28

2.气候资源有效性高(有效性) 28

3.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多宜性) 28

(三)气候资源的劣势 28

1.季节间的不协调性 28

2.气温强度不足性 28

3.年际间的多变性 28

(四)主要农业气候问题 28

1.干旱缺水 28

2.低温冷害 28

3.光能利用不充分 28

(五)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29

1.合理利用资源,调整农业结构 29

2.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商品基地 29

3.开发山区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29

4.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29

5.防御气象灾害,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29

6.保护气候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9

第三节 水资源 29

一、水资源量及其地域分布 29

(一)地表水资源及其分布 29

1.河流 30

2.湖泊 30

3.库塘 31

4.冰雪融水 31

5.地表水资源分布 31

(二)地下水资源及其分布 33

1.地区分布 33

2.年内和年际变化 34

3.可开采量 34

二、水质 34

(一)天然水常规化学组分宏观分布 34

(二)水环境质量 35

(三)六大水系水质现状 35

三、水能资源 35

(一)水能资源的储量、特点和分布 35

1.金沙江水能资源 36

2.澜沧江水能资源 36

3.怒江水能资源 36

4.中小水能资源 36

(二)水能资源的开发 37

四、水资源评价 37

第四节 生物资源 37

一、农作物资源 37

(一)粮食作物资源 37

1.稻谷 37

2.玉米 38

3.小麦 38

4.薯类 38

5.蚕豆 38

(二)经济作物资源 38

1.油菜 38

2.甘蔗 39

3.烤烟 39

4.茶叶 39

5.蔬菜 40

6.天然橡胶 40

7.咖啡 40

(三)果树资源 40

1.梨 40

2.苹果 40

3.桃 40

4.李 40

5.葡萄 40

6.山楂 40

7.石榴 40

8.柿 40

9.梅 40

10.猕猴桃 41

11.柑橘 41

12.香蕉 41

13.芒果 41

14.菠萝 41

15.菠萝蜜 41

(四)花卉 41

1.云南山茶 41

2.杜鹃 41

3.云南兰花 41

4.百合 41

5.报春 41

6.龙胆 42

7.绿绒蒿 42

8.木兰 42

二、森林资源 42

(一)森林资源状况 42

1.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 42

2.森林面积与蓄积量 43

3.主要林木品种及名贵树种 43

(二)森林植被类型 43

1.热带雨林 44

2.季雨林 44

3.常绿阔叶林 44

4.硬叶常绿阔叶林 44

5.落叶阔叶林 44

6.暖性针叶林 44

7.温性针叶林 44

8.竹林 44

9.稀树灌木草丛 44

10.灌丛 45

(三)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 45

1.自然保护区 45

2.森林公园 45

(四)森林开发利用评价 46

三、畜、禽、蜂品种及饲料资源 46

(一)家畜类 46

1.生猪 46

2.黄牛 47

3.水牛 47

4.绵羊 47

5.山羊 48

6.马 48

(二)家禽类 48

1.鸡 48

2.鸭 49

3.鹅 49

(三)蜜蜂 49

1.蜂种 49

2.蜜源植物 49

(四)饲料 49

四、水产资源 50

(一)鱼类资源 50

1.土著鱼类 50

2.引进鱼类 51

3.土著经济鱼类及稀有种 52

(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 53

1.虾类 53

2.蟹类 54

3.贝类 54

4.蛙类 54

5.鳖类 54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 54

(一)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54

1.国家级保护动物 54

2.省级保护动物 55

(二)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 55

1.珍稀树种 55

2.香料植物 55

3.观赏植物 55

4.药用植物 56

5.油料植物 56

6.鞣料(单宁)植物 56

7.纤维植物 56

8.淀粉植物 56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拯救 56

六、昆虫与微生物资源 56

(一)昆虫资源 56

1.昆虫天敌资源 57

2.食用昆虫资源 58

3.药用昆虫资源 58

4.工业原料昆虫资源 58

(二)微生物资源 59

1.食用菌 59

2.药用菌 59

3.微生物放线菌资源 59

4.微生物农产品加工 59

第五节 农村能源与农业环境 60

一、农村能源 60

(一)农村能源概况 60

1.水能资源 60

2.煤炭资源 60

3.生物质能 60

4.地热能 60

5.太阳能 60

6.风能 60

7.作物秸秆 60

8.人畜粪便 60

(二)农村能源消费及建设 60

1.农村能源供需状况 60

2.农村能源消费现状 60

3.农村能源消费特点 60

4.农村能源建设 61

二、农业环境 61

(一)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61

1.农业环境管理 62

2.农业环境监测 62

3.农业环境建设 63

4.农业环境科研 64

5.农业环境保护产业开发 64

(二)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

1.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64

2.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65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66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劳动力 66

一、农业人口的增长与构成 66

(一)农业人口增长的特点 66

1.农业人口的增长 66

2.农业人口的增长特点 66

(二)农业人口构成 67

1.农业人口的地区分布 67

2.农村人口的性别结构 67

3.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 68

4.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及其分布 68

二、乡村劳动力的增长与分布 69

(一)乡村劳动力的数量及其增长 69

1.乡村劳动力的数量和增长 69

2.乡村劳动力增长的特点 69

(二)乡村劳动力的分布 70

1.地区分布 70

2.民族自治地方的乡村劳动力 71

(三)乡村劳动力的结构 71

1.性别和年龄结构 71

2.产业结构 71

三、农业人口与劳动力素质 72

(一)农业人口素质 72

1.乡村人口的总体文化程度及其变化 72

2.文盲人口状况 72

3.乡村人口的文化层次结构 72

4.生命素质指数 72

(二)乡村劳动力素质 72

1.乡村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 72

2.乡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结构 73

3.乡村劳动力的人口质量 73

四、乡村劳动力的转移 73

(一)乡村劳动力的剩余量及其变化 73

1.乡村劳动力剩余量估价 73

2.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趋势 73

3.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 74

(二)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其特点 74

1.农转非人口不断增加 74

2.乡村劳动力的转移 74

3.乡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向 75

4.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形式 75

五、农村计划生育 75

(一)发展历程 75

(二)基本做法 76

1.坚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76

2.坚持宣传教育,启发群众自觉 76

3.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服务设施 76

4.推进“三结合”经验 77

(三)主要成绩 77

1.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77

2.加速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 77

3.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77

4.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77

第二节 农村财政、金融、保险 78

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78

(一)财政预算内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78

1.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1950—1957年) 78

2.“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78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79

4.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9年) 79

(二)财政预算外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81

二、农村金融 82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 82

1.组织机构 82

2.资金管理 82

3.工商信贷管理 83

4.开发信贷管理 83

5.金融体制改革 83

(二)农村商业性金融 83

1.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变化 83

2.信贷管理 84

3.金融体制改革 84

(三)农村合作性金融 84

1.组织机构 85

2.信贷管理 85

3.金融体制改革 85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85

(一)资金来源 85

(二)资金投入 86

四、农业税收 87

(一)农业税税制演变 87

(二)农业税征收 87

(三)农业税种 88

(四)农业税的收缴方式 88

五、农业保险 89

(一)50年代的养殖业保险 89

(二)农业保险的恢复和发展 89

(三)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90

1.自营 90

2.县以下农村保险业务切块经营 90

第三节 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90

一、农田水利建设历程 90

(一)新中国成立前 90

(二)新中国成立后 91

1.1949—1978年 91

2.1979—1999年 91

二、农田水利建设成就 93

(一)蓄水工程建设 94

1.昆明松华坝水库 94

2.昭通渔洞水库 94

3.保山北庙水库 94

4.蒙自五里冲水库 95

5.玉溪东风水库 95

6.曲靖花山水库 95

7.曲靖独木水库 95

8.宾川大银甸水库 95

(二)引水工程建设 99

(三)提水工程建设 99

(四)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99

(五)水土流失治理 99

三、依法治水,科技兴水 100

四、农田基本建设历程 101

(一)50年代 101

(二)60~80年代 101

(三)90年代 102

五、农田基本建设成就 102

(一)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102

(二)促进了熟制的改革和作物结构的调整 103

(三)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 103

(四)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 104

(五)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 104

六、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经验 104

(一)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104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104

(三)高标准,严要求 105

(四)自力更生,民办公助 105

第四节 农用化学工业 105

一、发展历程 106

(一)第一阶段(50~60年代) 106

(二)第二阶段(70~80年代) 106

(三)第三阶段(90年代) 106

二、施肥水平与产需结构 107

(一)施肥水平 107

(二)产需结构 107

三、主要农用化工企业 108

四、农用化工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110

第五节 农业机械工业与农业机械化 111

一、农业机械工业建设 111

(一)农业机械生产规模 111

(二)农业机械生产技术水平 111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111

(一)萌芽、示范阶段(1949—1957年) 111

(二)调整发展阶段(1958—1970年) 111

(三)大办农业机械化阶段(1971—1979年) 112

(四)稳步发展阶段(1980年以后) 112

三、主要农业机械的应用 112

(一)耕作机械 112

(二)排灌机械 113

(三)脱粒与收获机械 113

(四)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13

(五)农业运输机械 113

四、农业机械管理 113

(一)管理体制 113

(二)服务体系 114

(三)农业机械监督管理 114

第六节 主要农产品加工业 114

一、烟草工业 114

二、制糖工业 115

三、制茶工业 115

四、香料工业 115

五、缫丝织绸业 116

六、麻纺织业 116

七、粮油工业 116

八、饲料工业 116

九、肉制品加工业 117

十、皮革制造及加工业 118

十一、饮料制造业 118

第七节 农村电力、交通、通信 118

一、农村电力建设 118

(一)发展历程 118

1.新中国成立前 118

2.新中国成立后 119

(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120

1.建设情况 120

2.主要做法和经验 120

(三)地方电力及农村电气化发展水平 121

(四)农村电力使用与管理 122

1.农村电力的使用 122

2.农村电力的管理 122

二、农村交通建设 122

(一)公路建设 122

1.新中国成立前 123

2.新中国成立后 123

(二)内河航运 124

三、农村邮电通信建设 125

(一)农村邮政 125

(二)农村电信 125

第八节 村镇建设 126

一、发展历程 126

二、村镇建设规划 127

三、农村住宅建设 127

四、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生产性建设 128

五、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128

第三章 农业区划与农业开发 133

第一节 农业区划 133

一、组织机构建设 133

二、发展历程 133

(一)第一阶段(1958—1977年) 133

(二)第二阶段(1978—1990年) 134

(三)第三阶段(1991—1996年) 134

1.开展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134

2.开展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34

3.建立农业资源经济信息动态监测网点 135

4.创建可持续农业试验示范点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与治理实验区 135

5.完成有关研究工作 135

三、综合农业区划 135

(一)综合农业区划的原则与分区 135

(二)农业分区 135

1.滇中高原湖盆粮、烟、油、经济林区 135

2.滇西中山盆地粮、蔗、烟、林、牧区 136

3.滇东南岩溶丘原粮、蔗、林、牧区 136

4.滇西南中山宽谷茶、紫胶、蔗、林、牧区 136

5.南部边缘中低山宽谷盆地热林、热作、蔗、茶区 136

6.滇东北山原牧、经济林、旱粮、油、烟区 137

7.滇西北高山峡谷林、牧、药材区 137

四、产业区划 138

(一)种植业区划 138

1.滇中高原盆地粮、烟、油、菜、果、桑、花卉区 138

2.滇南中山宽谷粮、油、蔗、茶区 138

3.南部边缘低山宽谷盆地稻谷、热作、蔗、茶区 138

4.滇东北山原旱粮、烟、果区 139

5.滇西北高山峡谷旱粮、药材区 139

(二)热带作物种植业区划 140

(三)畜牧业区划 140

1.滇东北山原暖温带羊猪牛区 140

2.滇西北山地温带牛羊马区 141

3.滇中亚热带猪牛禽羊区 141

4.滇南亚热带热带牛猪区 141

(四)渔业区划 142

五、农业机械化区划 142

第二节 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 143

一、合理布局实验区 143

二、做好服务和管理 144

三、效果显著的不同类型模式 144

(一)丘陵山地红壤区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类型实验区 144

(二)干热河谷混农林生态治理建设类型实验区 145

(三)高原湖盆区域资源深度开发类型实验区 145

(四)热带山地合理开发利用治理类型实验区 145

(五)市郊岩溶丘陵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类型实验区 145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 146

一、发展历程 146

(一)第一阶段(50~70年代) 146

(二)第二阶段(80年代) 146

(三)第三阶段(90年代) 146

二、农业技术综合试验示范区 146

(一)粮食综示区 146

(二)烤烟综示区 146

(三)甘蔗综示区 147

(四)林业综示区 147

(五)茶叶综示区 147

(六)生猪综示区 147

三、农业综合开发区 147

(一)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建设内容 147

1.第一次调整(1990—1993年) 147

2.第二次调整(1994—1997年) 147

3.第三次调整(1998年后) 147

(二)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区 148

(三)金沙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区 148

四、热区开发 149

(一)天然橡胶 149

(二)咖啡 149

(三)甘蔗 149

(四)茶叶(大叶茶) 149

(五)水果 149

(六)南药 150

(七)香料 150

(八)蔬菜 150

五、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 150

(一)中央财政资金 150

(二)地方财政资金 150

(三)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 150

(四)群众与企业自筹资金 150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 150

(一)项目管理 150

(二)资金管理 151

七、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推广 151

(一)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调整作物品种结构 151

(二)典型引路,抓科技示范种植样板 151

(三)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探索农业发展的现代模式 151

(四)突出特点,发展冬季农业 151

八、农业综合开发成效及主要经验 152

(一)开发成效 152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152

2.改善了生态环境 152

3.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52

4.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52

(二)主要经验 152

第四节 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153

一、贫困区域分布及特点 153

(一)贫困区域分布 153

1.滇西北区 153

2.滇东北区 153

3.滇东南区 153

4.滇西南区 153

5.滇西区 153

(二)贫困特点 153

1.地区分布广 153

2.社会发育程度低 153

3.基础设施差,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高 154

二、扶贫开发历程 154

(一)重点扶贫阶段(1979—1985年) 154

(二)全面扶贫阶段(1985—1995年) 154

(三)扶贫攻坚阶段(1996—2000年) 155

三、扶贫开发措施 155

(一)区域开发,分类指导 156

(二)实施五大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56

(三)推行小额信贷扶贫 156

(四)实施异地开发扶贫工程 156

(五)实施科教扶贫战略 156

(六)以工代赈 157

(七)世界银行扶贫项目 157

(八)挂钩扶贫 157

(九)干部交流和对口帮扶 157

(十)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157

(十一)坚持“村建”与扶贫相结合 157

(十二)实行扶贫攻坚目标责任制 158

四、扶贫开发成效 158

第五节 老区建设与开发 158

一、分布特点 158

(一)形成过程 158

(二)老区分布 159

(三)区域特点 159

1.滇东北老区 159

2.滇西北老区 160

3.滇东南老区 160

4.滇西南老区 160

5.滇西老区 160

6.滇中老区 160

二、建设成就 160

(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161

(二)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161

(三)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61

(四)县级财政收入增加 161

(五)各项社会事业有很大进步 161

第四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 163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63

一、内地土地改革 163

(一)土改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163

1.土地占有特点 163

2.封建剥削形式 164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政策 164

1.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164

2.坝区土地改革 165

3.山区土地改革 165

4.“缓冲区”土地改革 166

二、边疆民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 167

(一)“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范围 167

(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准备 167

(三)“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实施 168

(四)直接过渡 169

三、土地改革的胜利 169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170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170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71

(一)先内地后边疆,先坝区后山区 171

(二)规模上以小型为主 171

(三)坚持五项原则 171

(四)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171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72

四、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合作化 172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73

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与体制调整 173

(一)人民公社社有制阶段 173

(二)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阶段 174

1.调整社队规模 174

2.允许生产队有部分所有制 174

3.恢复自留地 174

4.停办公共食堂 175

5.减少粮食分配的平均主义 175

(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阶段 175

(四)边疆人民公社改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176

1.第一次调整 176

2.第二次调整 177

3.第三次调整 177

二、整风整社运动与加强生产队经营管理 177

(一)整风整社 177

1.改造落后 177

2.纠正“共产风” 177

(二)加强生产队经营管理 178

三、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79

(一)正面的社会主义教育 179

(二)农村“四清”运动 179

1.“小四清” 179

2.“大四清” 179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公社与“农业学大寨”运动 180

(一)“文化大革命”的恶果 180

1.无政府主义泛滥 180

2.划线站队 180

3.并社并队,扩大人民公社规模 180

4.边疆第二次人民公社化 180

5.搞大批判,限制多种经营 180

6.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180

(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分配问题的指示 180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 181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2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182

1.推行联产到组责任制 182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2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拓展 183

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 183

(一)改革人民公社体制 183

(二)改革农村政权体制 184

三、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84

(一)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 184

1.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184

2.继续完善山林承包 184

3.制止乱占滥用耕地 185

4.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 185

(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185

1.双层经营的基本情况 185

2.强化集体“统”的功能 185

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86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提出 186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形式 187

1.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 187

2.专业技术部门的技术服务 187

3.商贸部门的流通服务 187

4.金融部门的资金服务 187

5.农民的自我服务 187

(三)四大服务体系的运作及成效 187

1.公共设施和财产经营管理服务体系 187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188

3.农用生产资料服务体系 188

4.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188

五、“四荒”使用权的出让与开发 189

(一)“四荒”出让与开发的过程 189

1.“四荒”使用权出让问题的提出 189

2.有偿出让“四荒”工作的试点 189

3.“四荒”大规模出让 189

(二)“四荒”出让与开发成效 189

1.调动了开发“四荒”的积极性 189

2.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189

3.培植了一批优势产业 190

4.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190

5.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190

6.加快了山区脱贫步伐 190

7.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190

8.为机关分流干部开辟了新的途径 190

六、调整和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190

(一)农村国有经济 190

(二)农村集体经济 191

1.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 191

2.供销合作社 191

3.农村信用社 191

(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 191

(四)“三资”企业 191

(五)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192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 192

(一)发展历程 192

1.起步阶段 192

2.探索阶段 193

3.推广阶段 193

(二)主要形式 194

1.龙头企业带动型 194

2.专业市场辐射型 194

3.商品基地推动型 195

4.中介组织连结型 195

(三)主要经验 195

第五章 农业生产水平 196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96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196

(一)缓慢调整时期(1952—1978年) 196

(二)快速调整时期(1979—1999年) 196

1.初步调整阶段(1978—1985年) 196

2.加快调整阶段(1986—1990年) 197

3.优化调整阶段(1991—1999年) 197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198

(一)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198

(二)逐步建立了一批骨干支柱产业 198

(三)提高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199

(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199

第二节 种植业 199

一、发展历程 199

(一)迅速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99

(二)严重受挫和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99

(三)徘徊和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年) 200

(四)持续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9年) 200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

2.制定扶持种植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200

3.调整种植业结构,改革耕作制度 200

4.组织实施“丰收计划” 201

5.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 201

6.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201

二、生产水平 201

(一)粮食作物 201

1.稻谷 202

2.玉米 203

3.小麦 204

4.豆类 205

5.薯类 206

6.小杂粮 207

(二)经济作物 208

1.烤烟 208

2.甘蔗 209

3.茶叶 210

4.油料 211

5.蚕桑 212

6.蔬菜 212

7.花卉 213

8.其他经济作物 214

(三)饲料作物 214

1.饲料作物和秸秆 214

2.绿肥 215

(四)热带亚热带作物 216

1.橡胶 216

2.咖啡 216

3.香料作物 216

4.胡椒 217

(五)果类 217

1.温带水果 218

2.热带亚热带水果 219

3.干果 220

(六)药材 220

三、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 221

(一)耕作制度的发展变化 221

1.1952—1965年 221

2.1965—1978年 221

3.1978—1985年 221

4.1985—1997年 222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成效 223

1.粮经作物间套多熟制 223

2.以玉米为主的轮作间套多熟制 223

3.经经间套多熟制 223

4.粮肥间套多熟制 223

四、农业商品基地建设 223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 223

1.建设情况 223

2.建设成效 223

(二)甘蔗基地建设 224

(三)茶叶基地建设 224

1.国家扶持的优质茶和出口茶基地建设 224

2.云南省扶持的茶叶基地县建设 225

(四)水果基地建设 225

(五)桑蚕茧基地县建设 225

(六)“菜篮子工程南菜北运”基地建设 225

第三节 林业 225

一、发展历程 225

(一)初创时期(1950—1957年) 225

(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226

(三)徘徊时期(1966—1978年) 227

(四)全面发展时期(1979—1999年) 227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227

2.落实林业“三定” 227

3.改革林业经营体制 227

4.依靠科技振兴林业 228

二、林业生产水平 228

(一)林地林木现状 229

1.林业用地 229

2.各类林木蓄积量 229

3.林分资源 229

4.天然林资源 230

5.人工林资源 232

6.用材林资源 233

7.经济林资源 233

(二)植树造林 233

1.林业基地建设 234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234

3.飞播造林 235

4.义务植树 235

5.种苗生产 235

6.国有林场 235

(三)森林工业 236

1.木材采伐 236

2.木材生产 236

3.木材加工 236

4.林产化工 237

5.林特副产 237

三、林业科研推广体系 237

(一)林业科研推广机构 237

(二)林业科研推广工作 237

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 238

(一)屏边林业改革试点县 238

(二)思茅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 238

(三)集体“四荒”有偿出让和开发 238

(四)林业资源分类经营试点 238

(五)林业法制建设 238

五、林政管理和森林保护 238

(一)林政管理 238

(二)森林防火 239

(三)林业公安 239

(四)森林武警 239

(五)森林病虫害防治 240

(六)乡镇林业站建设 240

第四节 畜牧业 240

一、发展历程 240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240

(二)挫折、调整时期(1958—1965年) 241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241

(四)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9年) 241

1.放宽政策 241

2.改革派购制度 241

3.制定扶持措施 241

4.增加经费投入 242

5.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242

二、生产水平 242

(一)畜牧业基地建设 242

1.商品猪基地县 242

2.商品牛羊基地县 243

3.禽蛋商品基地 244

4.养蜂基地 244

(二)畜牧业结构 244

1.所有制结构 244

2.畜禽品种结构 244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245

(一)良种体系 245

1.畜种改良 245

2.引进优良种畜禽 246

3.建设种畜禽场 246

4.建立配种网络 247

5.保护选育地方优良品种 247

(二)饲料草业体系 247

1.建立饲料工业,推广配合饲料 247

2.推广青贮、氨化饲料 247

3.制订草地政策 247

4.大面积种植牧草 248

(三)兽医防疫体系 248

1.防治严重疫病 248

2.检疫 248

3.扶持中兽医 248

4.发展西兽医 249

5.建立兽医网络 249

6.制订防治政策 249

7.生产兽药 249

第五节 乡镇企业 249

一、发展历程 249

(一)农村副业、手工业时期(1949—1957年) 250

(二)社队企业时期(1958—1983年) 250

1.徘徊阶段 250

2.转折阶段 250

(三)乡镇企业时期(1984—1999年) 251

1.一般发展阶段 251

2.快速发展阶段 252

二、生产发展水平 252

(一)地区分布 252

(二)主要经济指标 252

(三)主要产品产量 252

(四)骨干县乡村及企业 253

(五)外向型企业 253

(六)科学技术水平 254

1.多形式培训和引进人才 254

2.狠抓技术改造,推动科技进步 254

三、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 254

(一)所有制结构 254

(二)产业结构 254

1.第一产业 255

2.第二产业 255

3.第三产业 255

(三)优势产业 256

四、企业改革 256

五、地位和作用 256

(一)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56

(二)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 256

(三)增加农民收入 256

(四)保障社会有效供给 257

(五)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57

(六)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57

(七)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57

第六节 农垦事业 257

一、发展历程 257

(一)起步阶段(1951—1957年) 257

1.建立机构 257

2.开展资源调查 257

3.调整机构,加强橡胶树引种试种 258

4.布点建场,进行橡胶热作生产开发 258

(二)第一次“大发展”与调整阶段(1958—1966年) 258

1.第一次“大发展” 258

2.第一次调整 259

(三)第二次“大发展”与调整阶段(1967—1978年) 259

1.第二次“大发展” 259

2.第二次调整 259

(四)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9年) 260

二、生产水平 260

(一)热带、亚热带农林牧业 261

1.橡胶生产 261

2.茶叶生产 262

3.咖啡生产 262

4.水果生产 262

5.蔗糖生产 263

6.粮食生产 263

7.畜牧生产 263

(二)农垦工业 263

1.工业企业结构 263

2.生产规模 264

3.经济效益 265

(三)建筑业、运输业 265

1.建筑业 265

2.运输业 265

(四)商业、旅游服务业 265

1.商业 265

2.旅游餐饮服务业 266

3.对外贸易 266

三、改革开拓 266

(一)改革大统大包,转换经营机制 266

1.实行财务包干制度 266

2.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267

3.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发展,优化垦区产权结构 267

(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267

1.承包型 267

2.自营型 267

3.开发型 267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 267

(四)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管理体制 268

1.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268

2.组建企业集团,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268

(五)科技教育与人才开发 269

1.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69

2.依靠科技,振兴经济 269

第七节 水产业 271

一、发展历程 271

(一)恢复和起步时期(1950—1957年) 272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 272

(三)实行联产承包,养捕全面发展时期(1979—1985年) 273

(四)持续快速发展时期(1986—1999年) 273

二、生产水平 273

(一)水产养殖 274

1.苗种繁育 274

2.商品鱼生产 274

(二)湖泊鱼类增殖和捕捞 275

1.滇池 276

2.洱海 276

3.抚仙湖 276

4.程海 277

5.其他小型湖泊 277

第六章 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与卫生 278

第一节 农业教育 278

一、高等农业教育 278

(一)云南农业大学 278

(二)西南林学院 279

二、中等农业教育 279

(一)新中国成立前 279

(二)新中国成立后 279

第二节 农村教育 280

一、扫盲教育 280

(一)农村扫盲教育 280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字扫盲 280

二、农村基础教育 281

(一)农村幼儿教育 281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 281

(三)少数民族教育 282

三、农村成人教育 283

(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84

(二)农村智力开发 284

(三)创办农业中学 284

(四)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284

第三节 农业科学研究 284

一、发展历程 284

(一)新中国成立前 284

(二)新中国成立后 285

二、科研成果 286

(一)粮食作物科研 286

1.良种选育 286

2.种植制度改革 288

3.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288

4.土壤肥料 288

(二)经济作物科研 289

1.烤烟及香料烟 289

2.茶 289

3.甘蔗 289

4.果树、蔬菜、花卉 290

(三)林业科研 290

1.林业科研机构设置 290

2.林业科研活动 291

3.林业科研主要成果与效益 291

(四)畜牧业科研 291

1.科研活动 291

2.主要科研成果 291

(五)渔业科研 292

(六)热带作物科研 292

三、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303

(一)调整科研组织结构 303

(二)改革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 303

(三)促进科研内部人才分流,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03

第四节 农村群众科技 303

一、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建设 303

二、农村群众科技活动 304

(一)科普展览 304

(二)科普宣传 304

(三)实用技术培训 305

(四)科技扶贫与科技支边 305

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 305

四、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305

五、农村科普服务实体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306

第五节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307

一、发展历程 307

(一)第一阶段(1950—1959年) 307

(二)第二阶段(1960—1979年) 307

(三)第三阶段(1980—1995年) 307

二、推广体系 307

(一)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 307

(二)种子站(公司)建设 307

(三)植保站建设 308

(四)土肥站建设 308

三、推广成果 308

(一)推广改土施肥技术 308

1.农田建设 308

2.肥料建设 308

(二)推广良种 308

1.水稻良种 308

2.玉米良种 309

3.小麦、蚕豆良种 309

4.马铃薯抗癌品种和脱毒良种 309

5.低芥酸油菜良种 309

6.甘蔗良种 309

7.家蚕新品种 309

(三)推广植物保护技术 309

1.病虫害普查及防治研究 309

2.新农药引进推广 309

3.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 309

(四)推广丰产栽培技术 309

1.粮烟地膜覆盖 309

2.玉米育苗移栽和直播密植 310

3.水稻育秧 310

4.再生稻 310

5.旱作多熟立体种植 310

6.优质烤烟种植 310

7.扩种晚秋作物 310

8.实施“213”工程 310

9.实施丰收计划项目 310

10.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技术 310

四、农技推广成果获奖情况 311

第六节 农村文化 311

一、发展历程 311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311

(一)农村电影 311

(二)农村广播 312

1.建立广播收音网(1950—1956年) 312

2.建立有线广播网(1956—1978年) 312

3.建设有线与无线传输相结合的农村广播网(1979—1995年) 313

(三)农村电视 313

1.骨干台、差转台覆盖(1969—1984年) 313

2.“卫星转发,五小覆盖”(1984—1995年) 313

3.农村有线电视 313

(四)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 314

(五)农村群众文化 315

三、民风民俗 315

(一)生活习俗 315

1.衣俗 315

2.食俗 315

3.住俗 316

(二)生产习俗 316

(三)婚恋习俗 316

(四)民族民间节日 316

第七节 人文景观与旅游景点 319

一、人文景观 319

(一)揭开人类起源之谜的古化石 319

(二)灿烂的青铜文化 319

(三)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319

(四)绚丽夺目的文学艺术 319

(五)原始艺术瑰宝中的崖画 320

(六)雄、奇、美的古建筑 320

(七)卓绝的书画艺术 320

(八)和谐共存的宗教文化 320

二、旅游区 320

(一)滇中旅游区 322

1.昆明滇池 322

2.石林 322

3.宜良九乡 322

4.昆明金殿 322

5.抚仙湖—星云湖 322

6.通海秀山 322

7.武定狮子山 322

8.禄劝轿子山 323

9.元谋 323

10.楚雄紫溪山 323

11.禄丰 323

12.安宁温泉 323

(二)滇西北旅游区 323

1.大理 323

2.宾川鸡足山 323

3.剑川石宝山 323

4.丽江玉龙雪山 323

5.宁蒗泸沽湖 324

6.中甸白水台 324

7.中甸碧塔海 324

8.怒江峡谷 324

9.巍山巍宝山 324

10.丽江古城 324

11.德钦梅里雪山 324

12.祥云水目山 324

(三)滇西旅游区 324

1.腾冲地热火山 325

2.瑞丽江—大盈江 325

3.保山博南古道 325

4.耿马南汀河 325

(四)滇南旅游区 325

1.“黎明之城”——允景洪 325

2.橄榄坝 325

3.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325

4.热带植物园 325

5.思茅茶马古道 325

6.景谷威远江 325

7.镇沅千家寨 325

(五)滇东南旅游区 325

1.建水 325

2.泸西阿庐古洞 325

3.丘北普者黑 326

4.个旧蔓耗 326

5.文山老君山 326

(六)滇东北旅游区 326

1.罗平多依河—鲁布革 326

2.曲靖珠江源 326

3.会泽以礼河 326

4.大关黄连河 326

5.威信 326

第八节 农村体育 326

一、农村体育发展和现状 326

二、少数民族农村体育活动 327

第九节 农村卫生 328

一、发展历程 328

(一)第一阶段(1950—1965年) 328

(二)第二阶段(1966—1977年) 329

(三)第三阶段(1978—1999年) 329

二、医疗事业 329

(一)农村卫生组织建设 329

(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330

(三)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330

(四)实施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 330

(五)民族医药的发掘 330

三、卫生防疫 331

(一)烈性及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的防治 331

1.传染病发病率持续稳中有降 331

2.计划免疫进程加快 331

3.鼠疫防治 331

4.麻风病防治 332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 332

1.疟疾防治 332

2.血吸虫病防治 332

(三)地方病的防治 332

1.碘缺乏病防治 332

2.克山病防治 332

3.地氟病防治 332

四、妇幼保健 332

(一)妇幼保健机构 332

(二)妇幼保健工作 333

(三)妇幼卫生国际合作项目 333

第七章 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建设 334

第一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 334

一、国有商业的形成与发展 334

(一)稳定物价,创建国有商业时期(1950—1952年) 334

(二)国合调整分工,发展国有商业时期(1953—1957年) 335

(三)“大跃进”与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年) 335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336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7年) 336

二、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形成与发展 337

(一)初步发展阶段(1950—1957年) 337

1.筹建云南合作总社 337

2.重点试办农村供销合作社 337

3.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 337

4.巩固提高供销合作社 337

5.创建边疆民族地区供销合作社 338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338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8—1999年) 339

1.恢复“三性” 339

2.实行“五个突破” 339

3.实施“六个发展” 340

三、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变化 341

(一)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342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42

2.行业结构日趋合理 342

(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342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 343

一、粮食购销 34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343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4年) 343

1.统购政策 344

2.统销政策 344

(三)合同定购时期(1985—1992年) 345

(四)“三放开”时期(1993—1994年) 345

(五)“两线运行”时期(1995—1997年) 345

二、油料购销 346

(一)市场购销时期(1950—1953年) 346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4—1984年) 346

1.油菜籽收购政策 346

2.植物油供应政策 347

(三)合同定购时期(1985—1992年) 347

(四)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时期(1993—1997年) 347

三、烟叶购销 348

(一)烟叶收购 348

1.收购、奖售政策 348

2.收购标准 349

(二)烟叶销售 349

1.国内销售 349

2.烟叶出口 349

四、糖料购销 350

(一)购销情况 350

(二)收购政策 350

(三)奖售政策 351

(四)销售政策 352

五、茶叶购销 353

(一)自由购销时期(1950—1953年) 353

(二)派购时期(1954—1984年) 353

1.派购政策 353

2.收购政策 354

3.销售政策 355

(三)改革开放时期(1985—1997年) 355

1.收购政策 355

2.销售政策 355

六、橡胶购销 357

(一)统购统销时期(1959—1986年) 357

(二)双轨制时期(1987—1991年) 357

(三)新旧体制更替时期(1992—1995年) 357

(四)企业进入市场销售时期(1996—1998年) 357

七、棉花购销 358

(一)购销情况 358

(二)收购政策 358

1.预购 358

2.统购 358

3.奖售 359

4.自留棉 359

(三)销售政策 359

八、生猪购销 360

(一)购销情况 360

(二)收购政策 360

1.派购 360

2.购留比例 361

3.奖售 361

(三)销售政策 361

九、蔬菜购销 362

(一)购销情况 362

(二)收购政策 362

1.统购包销 362

2.产销合一 362

3.大管小活 362

4.全部放开 363

(三)销售政策 363

(四)冬春早菜购销 363

1.外销 364

2.设施 364

3.联营 364

十、药材购销 364

(一)购销情况 364

(二)购销政策 365

(三)奖售政策 365

十一、蚕茧购销 366

(一)蚕茧收购 366

(二)收购政策 367

(三)奖售物资政策 367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368

一、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 369

(一)第一阶段(1950—1978年) 369

(二)第二阶段(1979—1984年) 369

(三)第三阶段(1985—1994年) 369

二、粮食价格补贴 370

三、主要农作物收购价格的变化(1992—1997年) 371

(一)主要粮食品种及油菜籽收购价格 371

(二)烟叶收购价格 371

(三)甘蔗收购价格 371

四、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 372

五、主要农产品与工业品的交换比价 275

第四节 城乡集贸市场 376

一、集贸市场的演变 376

二、集贸市场发展与建设 377

(一)集市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377

(二)培育和建设多功能的集贸市场 378

三、城乡集贸市场管理 379

(一)管理原则 379

(二)管理范围 379

1.管理上市商品 379

2.管理经营人员 379

(三)价格管理 380

(四)推行规范化管理 380

四、典型集贸市场简介 380

(一)螺蛳湾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 380

(二)大营皮张市场 380

(三)元谋县蔬菜批发市场 381

(四)广通茶叶批发市场 381

(五)南伞边民互市市场 381

(六)瑞丽市边贸市场 381

(七)呈贡斗南花卉市场 382

第八章 农业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383

第一节 对外开放 383

一、对外开放历程 383

(一)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1957年) 383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383

(三)改革开放,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9年) 384

二、农产品出口经营体制改革 384

(一)扩大和下放出口经营权 384

(二)改革外贸进出口体制 384

(三)农产品出口实行承包经营 384

(四)多种方式吸引外商投资 385

第二节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385

一、农产品出口 385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产品出口 38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产品出口 385

1.出口农副产品的收购 385

2.出口农副产品的调拨 386

3.农副产品的出口 386

二、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进口 387

第三节 农业利用外资 387

一、农业项目 387

(一)WFP2814项目 387

(二)WFP3893项目(中国云南曲靖农业综合发展项目) 387

(三)日本政府援助粮食增产项目(第一轮第九期) 387

(四)金平、麻栗坡两县扶贫和农村持续发展项目 387

(五)思茅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项目 387

(六)神内云南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388

(七)日本政府援助粮食增产项目(第二轮第一期) 388

二、林业项目 388

(一)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 388

1.国家造林项目(简称“NAP”) 388

2.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简称“FRDPP”) 388

3.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简称“FDPA”) 388

(二)中德合作云南造林项目 388

1.中德合作云南造林项目(一期) 388

2.中德合作云南造林项目(二期) 389

(三)中荷合作云南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FCCDP) 389

(四)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 389

(五)中德热带林项目 389

三、扶贫开发项目 389

(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390

(二)外国政府援助项目 390

1.欧盟—中国云南红河环保与扶贫先导项目 390

2.中德合作扶贫项目 390

3.中英环保与扶贫项目 390

(三)国际民间组织项目 390

四、乡镇企业项目 390

五、外商投资 390

(一)中外合资经营 390

(二)外商独资经营 391

第四节 国际技术合作 391

一、引进良种、技术、设备 391

(一)引进良种 391

1.南药 391

2.烟草 391

3.畜禽 391

4.花卉 391

5.水果 391

(二)引进技术 391

(三)引进生产技术设备 391

二、农业科技交流合作 392

(一)中日水稻合系育种研究 392

(二)中澳技术合作云南牲畜和草场改良项目 392

(三)中缅棉花种植试验技术合作 392

(四)援建越南老街省农技推广中心 392

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392

(一)援助马里种植甘蔗 392

(二)援助马里种植和加工茶叶 392

(三)援建喀麦隆拉各都水电站 392

(四)援助上沃尔特试种茶叶 393

第五节 对外交往与智力引进 393

一、对外交往 393

(一)农业对外交往 393

(二)农垦对外交往 393

(三)林业对外交往 393

(四)畜牧业对外交往 393

(五)农业机械对外交往 393

(六)农业生产资料对外交往 393

二、智力引进 393

第六节 边境贸易 394

一、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 394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边境贸易 394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边境贸易 394

1.曲折发展时期(1950—1978年) 394

2.恢复发展时期(1979—1984年) 394

3.稳步发展时期(1985—1990年) 394

4.快速发展时期(1991—1995年) 395

二、边境贸易现状 396

(一)口岸多,区位优势明显 396

(二)市场大,发展前景良好 396

(三)贸易方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96

(四)贸易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 397

第九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39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民生活 39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生活 400

一、不同时期的收益分配形式 400

(一)互助组的收益分配 400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40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40

(四)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400

1.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40

2.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400

3.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401

(五)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401

二、农民经济收支分析 401

(一)农民经济收入 401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401

2.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体 402

(二)农民经济支出 404

1.农民支出逐年增加 404

2.农民支出的结构变化 405

三、农民生活情况分析 406

(一)衣着 406

(二)食品 407

(三)住房 407

(四)家庭耐用消费品 408

(五)储蓄 408

第三节 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409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况 409

二、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409

(一)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409

1.耕地的人均占有 409

2.主要农作物的产出 409

3.复种指数 410

(二)劳动利用的经济效益 410

1.农业劳动生产率 410

2.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 411

(三)资金利用的经济效益 411

1.每百元费用总收入 411

2.每百元费用净收入 411

3.每百元固定资产总收入 412

4.每百元固定资产净收入 412

(四)农业净收入 412

(五)几种主要农产品的效益分析 412

第四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413

一、自然灾害救济 413

(一)改革传统救济方法 413

(二)改革传统救济体制 413

(三)推动救灾工作社会化 414

二、农村社会救助 414

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414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15

五、农村优抚安置工作 415

(一)农村优抚工作 415

1.优待 416

2.抚恤 416

3.补助 416

4.烈士褒扬 416

5.拥军优属 416

(二)农村安置工作 416

1.1950—1957年 416

2.1958—1978年 417

3.1979年后 417

第十章 农村基层组织与精神文明建设 418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 41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党组织 41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419

(一)1978年前 419

(二)1978年后 420

1.纠正冤假错案 420

2.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420

3.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 421

4.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421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42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42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423

(一)设区建乡 423

(二)改区设乡 423

(三)政社合一 423

(四)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 423

三、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424

第三节 农村群众组织 425

一、农村共青团建设 425

二、农村妇代会建设 426

三、农村民兵组织建设 426

(一)实行普遍民兵制时期(1950—1954年) 426

(二)实行民兵和预备役两种制度时期(1955—1957年) 427

(三)大办民兵和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时期(1958—1965年) 427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27

(五)调整改革,开创民兵预备役工作新局面时期(1978—1990年) 427

(六)深化调整改革,创新发展时期(1991—1995年) 427

四、农村治保组织建设 428

第四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28

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429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429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42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教育 429

(四)民族团结、宗教政策教育 430

二、法制教育 430

(一)普及法律基本常识教育 430

(二)禁毒教育 431

三、精神文明建设 431

(一)文明走廊工程 431

(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432

(三)实施“万村书库”工程 432

(四)文明集镇创建活动 432

第十一章 地县及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经济 433

第一节市(地)农村经济 433

一、昆明市 433

(一)发展城郊型农业 434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基础 434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35

(四)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435

二、东川市 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