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紧随渡江大军迁南京 1
一、红大—抗大—军大 2
从红军教导队到抗大 2
豫陕鄂军政大学成立 5
建立中原军政大学 8
开赴郑州移驻许昌 8
二、战争急需大批领军建政人才 11
大量争取团结知识青年 11
培养知识分子有效步骤 13
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政策 14
三、踏着未散的硝烟迁址 15
十辆马车拉走一所大学 15
南下途中小仗三六九 17
边行军 边教学 边训练 19
千里苦行官兵共艰辛 20
四、中原军大学员参加接管南京 22
奉命参与接管南京 23
组建南京公安系统 24
负责外事治安管理 26
接管敌人遗留仓库 27
整顿非法金融市场 28
第二章 万名知识青年在南京锤炼 29
一、钟山脚下建熔炉 30
《新华日报》造舆论 30
因陋就简选校址 33
“招兵买马”配班子 34
二、轰动南京的报考“军大热” 38
踊跃报考二野军大 38
招生限额不断突破 42
学员的特点和问题 45
各地分校同步招生 47
被隐瞒的真实学历 49
三、睡通铺 吃杂粮 宿舍大棚当课堂 50
耳目一新的政治氛围 50
极为俭朴的军大生活 54
迥然各异的苦乐观念 56
四、刘华清在芦席棚里讲军史、传校风 58
讲军史 认清建军宗旨 59
讲校史 明确肩负重任 61
白天带学员 晚上学政策 62
五、刘伯承纵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64
看到常胜将军的神采 64
两种军队的根本区别 66
军大是解放军的缩影 69
白刀子进 红刀子出 71
来者欢迎 去者欢送 71
六、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73
七、“两史”教育为世界观改造奠基 74
新教员授课“现炒现卖” 75
突出重点抓教学质量 76
邀请社会名流作报告 78
有的放矢组织大讨论 79
知行统一与学用一致 81
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 82
八、军大确有名教授 83
当之无愧的名教授张衍 84
战功卓著的教授张文峰 87
教授心中的教授徐立行 89
学员心目中的启蒙教授 91
九、在敌机袭扰下的形势教育 93
让学员心中有张“形势图” 93
教学计划外的每日必读 94
重大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 95
十、挡住敌人的白刀子 97
过硬的军事技术 98
良好的军人素质 99
敢于向敌人捅刀 100
十一、襟怀坦白 努力进取 102
说出自己的真实历史 102
率先建立青年团组织 103
大力开展立功创模活动 106
十二、创造世界观转变的高速度 108
万人大课与个别谈心相结合 108
外部条件和内因变化相结合 110
“大熔炉”和“小战场”相结合 112
文体活动与陶冶情操相结合 115
十三、邓小平细释“大关三个、小关无数” 118
要革命就要过三关 119
一要过帝国主义关 120
二要过封建主义关 124
三要过社会主义关 125
大关三个 小关无数 125
十四、短时间的大收获 127
“金豆子”明确去向 127
“贺模会”欢聚一堂 127
“党代会”全面总结 129
十五、为专业技术兵种育英才 132
将各兵种专业纳入教学中 132
优中选优的教育干部大队 135
文新队成为艺术家的摇篮 136
为组建空军海军输送人才 138
十六、到大西南书写“毕业论文” 140
“论文”主题:进军大西南 140
“论文”焦点:到哪里革命 144
“论文”基础:适应性训练 146
“论文”精华:闯过家庭关 147
第三章 从南京奔赴解放大西南前线 150
一、南京举城空巷送亲人 151
深明大义的父母亲友 151
依依不舍的驻地群众 154
十里相送的广大市民 156
二、第1团:从南京开赴云南 159
炼狱闷罐车 160
徒涉汨罗江 162
风雨湘西道 163
迎战雪峰山 164
重踏长征路 166
三、第2团:从南京挺进贵州 169
停开无常闷罐车 170
千军万马踩泥浆 173
军旗飘扬雪峰山 175
背着食盐进苗寨 177
未到终点就分配 178
四、第3团:从南京抵达川南 180
代号为“二三部队” 180
敞篷车上“黑人”班 181
湘西路上吃饭难 182
脚踩三省入川东 185
白马山上十八拐 186
“金豆子”播撒四川 188
五、第4团:途中改道入川南 189
惊魂闷罐车出轨 191
沿途播撒教学成果 192
巾帼行军多坎坷 195
夜宿矮寨受教育 198
酉阳筹粮经风雨 200
一叶扁舟渡乌江 201
六、后续梯队:从南京乘胜西征 204
第2梯队从南京直达重庆 204
第3梯队血染征途志更坚 205
各路骨干精英汇聚大西南 208
踏上硝烟未散的战斗岗位 212
七、接管城乡基层政权 216
建立新政权的骨干精英 216
出生入死接管农村政权 217
与反动武装争夺新政权 220
一心靠群众保卫新政权 222
到边远山区剿匪建政权 224
八、在土匪窝里征粮 226
粮食就是政权 226
不畏艰险征粮 229
敢与土匪争粮 230
孤身虎口征粮 233
九、千余南京忠骨埋边陲 235
剿匪征粮洒热血 235
横眉冷对“白刀子” 239
含笑九泉志不移 242
十、打造一座特殊熔炉 246
60万+6000万:90万 246
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 248
各种“矿石”都能冶炼 249
化干戈为玉帛的范例 253
大小熔炉遍布大西南 257
十一、逾万名学员经受战火洗礼 261
战火中锻炼成长 262
精湛技艺保国家 264
战地青春别样红 265
空中格斗显军威 267
十二、为西南人民谋福祉 270
世界屋脊驾“天梯” 270
成渝蜀道变通途 274
一片丹心引甘泉 276
甘当新中国“税丁” 277
呕心沥血办工业 281
知识造福穷山乡 282
十三、军队院校建设的千秋伟业 284
贯彻刘伯承的教学思想 284
总结院校教学基本经验 287
探索创办军事院校新路 294
回忆文章 301
刘邓教诲 奠定人生 投笔从戎 献身革命两场万人报告会永铭心间&唐开林 301
青春红似火 壮志汇洪流&曾紫英 李永震 308
邓政委教我们讲“立场”&任学文 315
《过关论》影响了我的一生&杨联华 318
“两个报告”奠定了我的人生轨迹&常云龙 321
从中央大学到二野军大&李牧 324
我是怎样考入二野军大的&胡志云 327
母亲支持我走参军路&杜光达 330
兄妹争参军 同为军大人&郝培民 332
军大关氏三兄弟&张心侠 337
二野军政大学教育干部大队&戈果 342
文艺新闻队的初建及其他&史超 346
我的艺术生涯从南京傅厚岗文新大队起步&邓敬苏 353
艺术家的摇篮——文新一队&原野 359
二野军大的香港兵&李宗晖 362
海外赤子报国心&谭天河 365
一张老照片引出的回忆&黄浩年 370
军大二期毕业校友参与接管南京&王玉成 赵豫震 宋静波 374
我的军旅生涯&林一民 379
明确目标 坚定意志 克服克难 挺进西南八千里路云和月&程春霆 387
艰难跋涉的女战友&鲁梯云 393
学生兵随军歼敌到重庆&应德槐 397
进军大西南的二野军大五分校&吴人弘 李长明 401
路过矮寨&王晓林 406
第三分校挺进大西南的回忆片断&江家仁 410
难忘的军大生活&章志坚 413
湘西夜宿遇“妈妈”&王学颖 417
踏遍青山进云南&徐平 419
风雪高原十八年&朱文汉 422
入蜀远征歌&王锡珣 427
参与接管 建立政权 征粮剿匪 经受考验二野军大是西南解放初期基层建政的中坚&荣生 429
一支无畏的征粮突击队&秦定涛 433
特科支队在四川铜梁剿匪征粮&洪炉青 437
追忆剿匪往事&王淬生 440
在四川隆昌的战斗岁月&罗清泉 446
初试锋芒&黄学进 450
虎口脱险&倪建民 453
缅怀宜宾征粮剿匪中牺牲的校友&张庆成 456
血洒沐川 魂归中华&王植清 沈竹贤 蔡一帆 459
与沐爱县伪政权的一场殊死斗争&胡湘澄 466
迎河集战斗&张庚午 473
真情渗透巴蜀军&周丽华 477
改造云南卢汉起义部队片段&梁万钟 484
不书英雄榜 便涂烈士碑&施则悌 488
骑车千里 入朝参战&冯元勋 492
服从需要 竭尽忠诚 热血青春 奉献西南八百江东儿女在贵州&何健伟 496
二野军大校友无私奉献在重庆&柴志良 503
扎根西部 情系沱江&韩玉贵 周定宁 508
当好新中国的“税丁”&姚祖华 515
从南京二野军大走出的一支空军生力军&郝永恺 519
从军大学员到飞行员&杨大方 524
我飞向蓝天之路&何宗法 531
空中董存瑞——毕武斌&苏秀麟 535
黑水战役中的军大校友&邱震 541
回忆二野军大后勤训练大队&王永生 544
二野军大俄文团&耿耀华 548
回忆在炮四队的几个片断&程夫保 552
战斗在建筑成渝铁路线上&马光汝 555
跨越千山万水把公路修到拉萨&陈华 白景芝 559
在高原兵站的日子里&陶玉清 566
青春在拼搏奉献中闪光&李意诚 奚永贵 571
千挫百折志不移&钱彬 576
勇敢面对各种关&周惕 580
附录 589
附件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事政治大学师团级干部名单 589
附件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营连级干部名单 597
附件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招生工作委员会榜示(一) 63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招生工作委员会榜示(二) 64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招生工作委员会榜示(三) 654
附件四:二野军大进军西南军事活动示意图 664
主要参考资料: 665
后记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