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现状 5
1.2.1国外研究现状 5
1.2.2国内研究现状 8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9
2.1基本概念 9
2.1.1判决 9
2.1.2争点 11
2.1.3判决效力 12
2.1.4争点效力规则 19
2.2历史发展 20
2.2.1罗马法时代 21
2.2.2英国法时代 24
2.2.3美国法时代 29
第3章 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 34
3.1与争点效力近似的理论 34
3.1.1衡平法上的禁反言 34
3.1.2司法上的禁反言 35
3.1.3其他系属中的诉讼 36
3.1.4遵循先例原则 36
3.1.5以前的判决作为证据 38
3.1.6双重危险原则 39
3.2美国的请求效力理论 40
3.2.1请求的界定 42
3.2.2吸收规则 65
3.2.3禁止规则 76
3.2.4特殊问题 83
第4章 争点裁判有效的前提 88
4.1判决的有效性 88
4.1.1有管辖权 88
4.1.2充分通知 94
4.2最终的判决 99
4.2.1最终判决的基准时 99
4.2.2争点裁判的最终性 101
4.2.3重新审理和上诉 104
4.2.4前后矛盾的裁判 105
第5章 争点效力的客观范围 108
5.1争点效力的构成要件 108
5.1.1前后两诉争点同一 109
5.1.2被实际诉讼过且被裁判过 114
5.1.3该争点裁判是判决的基础 119
5.2争点效力的适用例外 130
5.2.1特定的法律争点 131
5.2.2后诉能够提供比前诉更充分的程序保障 139
5.2.3前诉法院裁判过的争点属于后诉法院专属管辖 141
5.2.4前后两诉的证明责任发生了变化 142
5.2.5当事人在前诉中没有公平的诉讼机会 144
5.2.6在前诉中显然无法预见后诉会提出该争点 145
第6章 争点效力的主观范围 147
6.1受约束主体概述 147
6.2不受约束的当事人 148
6.2.1当事人无法律能力 148
6.2.2当事人以其他身份出庭 149
6.2.3名义当事人 150
6.2.4同一方当事人 151
6.3受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152
6.3.1程序性利害关系人 153
6.3.2实体性利害关系人 159
第7章 争点效力的作用情形 169
7.1相互性原则 170
7.1.1相互性原则的概述 170
7.1.2相互性原则的缺陷 171
7.1.3相互性原则的突破 173
7.2非相互性原则 175
7.2.1非相互性原则的概述 175
7.2.2抗辩性使用争点效力 176
7.2.3进攻性使用争点效力 179
7.2.4进攻性使用的缺陷 181
7.2.5进攻性使用缺陷的消除 183
第8章 争点效力的运用方式 191
8.1否定判决有效性的方式 191
8.1.1重新审理和上诉 192
8.1.2对判决予以救济 197
8.2主张争点效力的方式 206
8.2.1当事人主张 206
8.2.2主张的时间 208
8.2.3主张的证明 209
8.2.4裁判的主体 213
第9章 制度评价与理论启示 216
9.1对美国争点效力理论的客观评价 216
9.1.1美国争点效力理论的主要特点 216
9.1.2美国争点效力理论的积极作用 226
9.1.3美国争点效力理论的不足之处 227
9.2美国争点效力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229
9.2.1对我国判决效力理论现状的分析 229
9.2.2有关判决效力的法律规定及问题 235
9.2.3我国能否引入争点效力理论的问题 239
参考文献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