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围绕“两个凡是”的斗争 1
一、“两个凡是”的迷雾 1
二、邓小平揭批“两个凡是” 8
三、众望所归的复出 12
四、倡导实事求是 19
第二章 科教战线率先拨乱反正 26
一、推翻“两个估计” 26
二、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决策过程 33
三、规范教学秩序 43
四、迎接科学的春天 48
第三章 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 58
一、按劳分配理论讨论 58
二、为“唯生产力论”正名 69
三、纠正否定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错误观点 73
四、按价值规律办事,提高管理水平 77
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81
第四章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89
一、从“准确、完整”继续前进 89
二、胡耀邦与《理论动态》 9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7
四、真理标准之争 102
五、邓小平的“北方谈话” 113
第五章 初理冤假错案 121
一、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 122
二、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部长 127
三、为“右派”甄别平反 137
四、为“六十一人案件”平反 144
第六章 对外关系的恢复与发展 151
一、对外政策的调整 151
二、中日关系新发展 155
三、中美建交谈判 164
四、邓小平访美 172
五、走出国门看世界 178
第七章 国务院务虚会的召开 187
一、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 187
二、盲目的“洋跃进” 192
三、国务院务虚会 198
第八章 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 209
一、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09
二、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陈云率先“发难” 218
三、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223
四、关于农业问题 228
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32
六、华国锋的发言 237
七、关于组织人事问题 242
八、邓小平的“主题报告” 245
第九章 历史在这里转折 254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 254
二、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58
三、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262
四、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决定和1979、1980年计划安排 267
五、对个别同志的批评和中纪委的成立 269
六、闭幕会和会议公报 273
第十章 平反冤假错案的新阶段 281
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281
二、继续平反冤假错案 290
三、干部政策的落实 299
四、为刘少奇平反昭雪 305
五、《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制定 312
第十一章 中国的农村改革 319
一、“省委六条”和安徽的农村改革 319
二、遥相呼应的“四川省委十二条” 328
三、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 332
四、邓小平为包产到户正名 339
五、“双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 344
第十二章 理论工作务虚会与四项基本原则 353
一、理论工作务虚会的背景 353
二、理论工作务虚会 359
三、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363
四、对《苦恋》及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批判 375
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调整与探索新路 385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 385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酝酿 391
三、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出台 401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 410
五、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416
第十四章 重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424
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出台的背景 424
二、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 432
三、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 440
四、陈云和其他同志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帮助 445
五、《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 452
六、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的人事更动 456
第十五章 历史的审判 467
一、审判前的准备工作 467
二、庄严的审判 477
三、大快人心的判决 489
第十六章 经济特区的创建 497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酝酿 497
二、最初的突破 502
三、“杀出一条血路” 505
四、经济特区正式启动 510
第十七章 政治体制改革 519
一、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519
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524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529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实践成果 535
五、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