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祖耀,黄本立,鄢国强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22053152
  • 页数:10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涵盖了材料表征与监测技术的概论、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常用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等。

第1篇 概论 1

第1章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作用 3

1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3

2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 5

2.1 材料表征与检测的内涵 5

2.2 材料成分结构的表征技术 5

2.3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6

3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展望 7

第2章 材料检测的数据处理与表述 10

1 材料检测中的数理统计方法 10

1.1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0

1.2 参数估计 11

1.3 假设检验 11

1.4 抽样理论 12

1.5 试验设计 13

1.6 相关与回归分析 16

1.7 材料检测的质量评定和控制 17

2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评定及数据处理 19

2.1 测量 19

2.2 测量误差 19

2.3 数据的修约和有效数字的运算 21

3 材料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 33

3.1 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24

3.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24

3.3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25

3.4 相对不确定度 25

3.5 不确定度的传播 25

3.6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25

第3章 材料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30

1 材料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 30

1.1 质量和质量体系的基本概念 30

1.2 实验室建立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30

1.3 管理体系的构成 30

1.4 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31

1.5 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32

1.6 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33

2 检测实验室认可 35

2.1 国际实验室认可 35

2.2 我国实验室认可 35

2.3 检测实验室认可 36

2.4 检测实验室认可的益处 36

3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及其在材料检测中的作用 36

3.1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基本概念 36

3.2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分级、分类和管理 37

3.3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作用 37

3.4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选用原则 39

4 检测技术的标准化 39

4.1 标准及标准化的含义 39

4.2 材料检测标准的实施 40

参考文献 42

第2篇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43

第1章 概述 45

1 材料分析的目的、要求及方法 45

2 分析检测的准备 45

3 分析方法的选择 45

3.1 选择分析方法的考虑因素 45

3.2 标准分析方法的选用 46

第2章 试样的分解及前处理 47

1 试样的分解 47

1.1 溶解法 47

1.2 熔融法 50

1.3 其他分解方法 52

2 分离 53

2.1 沉淀分离 53

2.2 萃取分离 59

2.3 离子交换分离 66

2.4 液-液色谱分离 70

第3章 化学分析法 73

1 滴定分析法 73

1.1 酸碱滴定法 73

1.2 螯合滴定法 79

1.3 氧化还原滴定法 87

1.4 沉淀滴定法 95

1.5 非水滴定法 97

2 重量分析法 102

2.1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103

2.2 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近似pH值 104

2.3 重量分析中常用的沉淀剂 104

2.4 均相沉淀法 104

2.5 重量分析中沉淀的热稳定性及换算因数 106

2.6 重量分析方法应用示例 108

第4章 电化学分析法 111

1 电解分析法 111

1.1 电解的一些概念 111

1.2 电解分析方法 112

1.3 电解分析的实验操作 118

2 库仑分析法 120

2.1 基本原理 120

2.2 恒电位库仑分析法 120

2.3 库仑滴定法 123

3 电导分析法 126

3.1 基本原理 126

3.2 电导的测量及装置 128

3.3 电导分析法 129

4 电位分析法 131

4.1 基本原理及测量装置 131

4.2 离子选择性电极 132

4.3 pH测定 136

4.4 直接电位法的应用 137

4.5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137

5 极谱法及伏安法 142

5.1 极谱分析及伏安分析测量 142

5.2 经典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143

5.3 一些较重要的极谱分析和伏安分析方法 147

第5章 光学与谱学分析法 156

1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法 156

1.1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156

1.2 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法 158

1.3 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计 160

1.4 紫外可见吸收光度的分析方法 161

2 分子发光分析法 165

2.1 激发态与去活化过程 165

2.2 荧光分析法 166

2.3 荧光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167

2.4 磷光分析法 169

2.5 磷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170

2.6 化学发光分析法 170

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71

3.1 基态原子的共振吸收 171

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72

3.3 原子吸收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174

3.4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 176

4 原子荧光光谱法 178

4.1 原子荧光的产生及类型 178

4.2 原子荧光的测量仪器 179

4.3 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180

5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81

5.1 原子的激发与电离 181

5.2 谱线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181

5.3 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的关系 182

5.4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182

5.5 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 185

5.6 光谱定量分析 186

5.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的应用 187

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187

6.1 X射线物理学基础 187

6.2 X荧光强度的理论计算 188

6.3 X射线荧光谱仪 189

6.4 定性分析 191

6.5 定量分析 191

6.6 半定量分析 192

6.7 样品制备 192

7 红外光谱法 194

7.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94

7.2 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及其影响因素 195

7.3 红外分光光度计 198

7.4 红外光谱分析 199

7.5 红外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简介 201

8 激光拉曼光谱法 203

8.1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203

8.2 拉曼光谱的特点 203

8.3 激光拉曼光谱仪 203

8.4 拉曼光谱的应用 204

9 核磁共振法 204

9.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04

9.2 核磁共振的几个重要参数 206

9.3 核磁共振谱仪简介 208

9.4 核磁共振方法的分类及简介 209

9.5 核磁共振应用 215

10 质谱法 217

10.1 质谱仪的组成 217

10.2 质谱仪 219

10.3 ICP-MS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23

第6章 其他分析方法 226

1 近代色谱分析法 226

1.1 色谱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226

1.2 色谱分离性能的表述及操作因素 227

1.3 色谱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 228

1.4 气相色谱法 230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3

2 中子活化分析 238

2.1 中子活化分析概述 238

2.2 基本原理 238

2.3 中子活化分析的基本设备和分析方法 239

2.4 中子瞬发γ射线活化分析 240

2.5 中子活化分析的应用 240

3 流动注射分析 241

3.1 流动注射装置及原理 241

3.2 流动注射技术的应用 242

参考文献 246

第3篇 常用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247

第1章 钢铁材料分析方法 249

1 钢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249

1.1 纯铁、碳素钢及低合金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249

1.2 合金结构钢、不锈钢及耐热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255

1.3 高速工具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262

1.4 生铁、球墨铸铁及合金铸铁的化学分析方法 264

2 钢铁材料光谱分析方法 267

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267

2.2 光电直读光谱法 269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270

第2章 非铁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272

1 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 272

1.1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72

1.2 铜及铜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278

2 铝及铝合金分析方法 281

2.1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81

2.2 铝及铝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286

3 镁及镁合金分析方法 287

3.1 镁及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87

3.2 镁及镁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290

4 锌及锌合金分析方法 290

4.1 锌及锌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90

4.2 锌及锌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292

5 锡铅基合金分析方法 292

5.1 锡和锡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92

5.2 铅和铅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94

5.3 锡基和铅基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296

6 镍及镍基合金分析方法 299

6.1 镍的化学分析方法 299

6.2 镍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301

6.3 镍基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306

7 钛及钛合金分析方法 306

8 银及银合金分析方法 310

8.1 银及银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310

8.2 银及银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313

9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分析方法 314

9.1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315

9.2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光谱分析方法 319

第3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322

1 原材料分析方法 322

1.1 常见氧化物的分析 322

1.2 黏土的分析 324

1.3 石英砂的分析 326

1.4 硼酸和硼砂的分析 327

1.5 常见碳酸盐的分析 327

1.6 石灰石和白云石的分析 328

2 常见玻璃的分析 328

2.1 普通硅酸盐玻璃的分析方法 328

2.2 石英玻璃的分析方法 331

2.3 铅玻璃的分析方法 331

2.4 光色玻璃的分析方法 331

3 水泥的分析 332

3.1 通用水泥的分析方法 332

3.2 铝酸盐类水泥的分析方法 333

4 常见耐火材料的分析 334

4.1 黏土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334

4.2 硅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335

4.3 镁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336

4.4 含铬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337

4.5 含锆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338

5 石墨的分析 338

6 陶瓷材料的分析 339

6.1 传统陶瓷和建筑陶瓷的分析方法 339

6.2 新型陶瓷的分析方法 341

7 常见单晶材料的分析 346

7.1 水晶中痕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 346

7.2 红宝石的分析方法 347

8 无机非金属涂层的分析 347

第4章 高分子材料分析方法 348

1 分析的准备工作 348

1.1 高分子试样的了解和调查 348

1.2 燃烧试验 348

1.3 溶解性试验 350

1.4 高分子元素定性、定量分析 353

2 常用的组分分离和纯化方法 355

2.1 常用的分离方法 355

2.2 高分子材料组分分离操作举例 357

3 红外光谱鉴定 358

4 无机填料鉴定 361

5 结语 361

参考文献 362

第4篇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365

第1章 热学性能 367

1 热焓与热容 367

1.1 基本理论 367

1.2 热焓与热容的测量 370

1.3 热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371

2 热传导 376

2.1 材料传导的基础知识 376

2.2 材料导热的基本理论 376

2.3 导热系数的测量 379

3 热膨胀性能 382

3.1 热膨胀的基本理论 382

3.2 热膨胀系数与其他性能的关系 383

3.3 影响热膨胀性能的因素 383

3.4 热膨胀的测量方法及应用 384

第2章 材料的电学性能 386

1 导电性能 386

1.1 电阻与导电的基本概念 386

1.2 晶体的能带 386

1.3 金属的导电性能 387

1.4 电阻的测量 389

1.5 电阻分析的应用 390

1.6 超导电性 392

2 热电性能 393

2.1 热电效应 393

2.2 影响热电势的因素 394

2.3 热电势的测量与应用 394

3 电介质的介电性能 395

3.1 介质极化与介电性能 395

3.2 电介质的介质损耗 398

3.3 介电性能的测量 399

4 绝缘材料的抗电性能 400

4.1 强电场作用下绝缘材料的破坏 400

4.2 击穿形式 400

4.3 影响抗电强度的因素 401

4.4 抗电强度的测量与应用 401

5 半导体导电性的敏感效应 401

5.1 敏感效应 401

5.2 热敏效应及应用 402

5.3 压敏效应及应用 404

5.4 气敏陶瓷及应用 405

5.5 湿敏陶瓷及应用 406

5.6 光敏陶瓷及应用 408

第3章 材料的磁学性能 409

1 磁性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量 409

2 顺磁性与抗磁性 409

2.1 材料抗磁性与顺磁性的物理本质 409

2.2 影响材料抗磁性与顺磁性的因素 411

2.3 抗磁与顺磁磁化率的测量及应用 411

3 铁磁性与反铁磁性 412

3.1 铁磁性的原子组态和原子磁矩 412

3.2 自发磁化 412

3.3 磁各向异性与磁致伸缩 412

3.4 磁畴结构 412

3.5 磁化曲线与磁滞回线 412

3.6 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 414

3.7 铁磁材料的技术磁化 415

3.8 磁性材料的检验和测量 415

第4章 材料光学性能 427

1 线性光学性能 427

1.1 线性光学性能的基本参量与测量 427

1.2 线性光学性能的应用 437

2 非线性光学性能 438

2.1 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概念 438

2.2 非线性光学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439

2.3 非线性光学性质与测量方法 440

2.4 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应用 442

第5章 材料的压电性能与铁电性能 445

1 压电性能 445

1.1 压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445

1.2 压电振子与压电方程 445

1.3 压电性能的主要参数 447

1.4 压电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449

2 热释电与铁电性能 452

2.1 自发极化及其微观机制 452

2.2 晶体的热释电效应 453

2.3 晶体的铁电性 454

3 铁电材料的电光效应及其应用 457

3.1 电控双折射效应 457

3.2 电控光散射效应 458

3.3 PLZT陶瓷的各种电光性能及应用 458

4 影响材料铁电性的因素 459

4.1 化学成分的影响 459

4.2 晶粒间界的影响 462

4.3 预极化条件 462

4.4 薄膜材料的择优取向 463

5 压电与铁电材料的测量 463

5.1 铁电和热释电参数的测量 463

5.2 压电振子参数的测量 464

5.3 压电常数的测量 466

参考文献 467

第5篇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469

第1章 材料拉伸试验 471

1 拉伸试验 471

1.1 拉伸试样 471

1.2 力-伸长曲线 472

1.3 应力-应变曲线 472

1.4 真应力-应变曲线 473

2 材料的弹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473

2.1 弹性模量 473

2.2 泊松比 474

3 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474

3.1 屈服强度 475

3.2 规定微量塑性延伸强度 476

3.3 塑性指标及其测定 478

3.4 应变硬化 480

3.5 抗拉强度 481

4 影响拉伸实验和性能主要因素 481

4.1 温度的影响 481

4.2 应变速率的影响 481

4.3 尺寸效应 482

5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 482

5.1 试样 482

5.2 试验速度 482

5.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482

5.4 试验步骤及要点 482

5.5 试验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483

第2章 材料扭转、弯曲与压缩性能 485

1 扭转试验 485

1.1 扭转试验的特点 485

1.2 金属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486

1.3 扭转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86

2 弯曲试验 487

2.1 弯曲实验特点 487

2.2 脆性和低塑性材料的弯曲力学性能测定 488

2.3 塑料的弯曲试验 490

3 压缩试验 491

3.1 压缩试验的工程应用与特点 491

3.2 压缩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91

3.3 塑料的压缩试验 493

第3章 材料的硬度试验 495

1 材料的硬度实验方法 495

1.1 布氏硬度 495

1.2 洛氏硬度 496

1.3 维氏硬度 497

1.4 肖氏硬度 498

2 材料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 499

第4章 缺口敏感性与缺口强度实验 500

1 缺口静拉伸实验 500

2 缺口偏斜拉伸实验 501

3 缺口静弯曲实验 502

第5章 冲击韧度试验 504

1 冲击韧度试验 504

1.1 冲击试验原理 504

1.2 冲击试验方法 504

1.3 缺口冲击试验的应用 507

1.4 冲击韧度及其工程意义 507

2 低温脆性及其测定方法 507

2.1 系列冲击试验与低温脆性 507

2.2 韧脆转变温度及其评价方法 508

2.3 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 510

3 多次冲击实验 511

3.1 多次冲击的方法和原理 511

3.2 多次冲击抗力的规律 511

4 塑料的冲击试验 512

4.1 简支梁冲击试验 512

4.2 悬臂梁冲击试验 514

第6章 材料的断裂韧度试验 515

1 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515

1.1 三种断裂类型 515

1.2 Ⅰ型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515

1.3 应力强度因子KI 515

2 断裂韧度和断裂判据 516

2.1 断裂韧度KC和KIC 516

2.2 断裂判据 516

2.3 几种常见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516

3 材料断裂韧度KIC的测定 518

3.1 试样制备 518

3.2 测试方法 519

4 J积分 521

4.1 J积分概念 521

4.2 JIC的测定原理 522

4.3 JIC的测定方法 523

5 裂纹张开位移(CTOD)的测定 527

5.1 裂纹张开位移(CTOD)的测定原理 527

5.2 裂纹张开位移(CTOD)的测定方法 528

6 动态断裂韧度KID 529

6.1 试验原理 529

6.2 试验方法 531

7 陶瓷材料的断裂韧度 533

8 影响断裂韧度的因素 534

8.1 外部因素 534

8.2 内部因素 534

8.3 KIC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 535

第7章 材料的疲劳性能 537

1 疲劳的基本概念 537

1.1 疲劳的定义 537

1.2 疲劳试验的分类 537

1.3 疲劳破坏的特征 538

2 对称应力下的疲劳 538

2.1 循环加载的特征参数 538

2.2 疲劳寿命曲线的测定 538

2.3 疲劳极限及其试验测定 541

2.4 过载持久值及过载损伤界 542

2.5 影响疲劳抗力的因素和提高疲劳寿命的途径 542

3 非对称循环应力下的疲劳 543

3.1 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543

3.2 平均应力对疲劳极限的影响 543

4 应变疲劳(低周疲劳) 544

4.1 应变疲劳寿命曲线的测定 544

4.2 循环软化的循环硬化 545

4.3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545

5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疲劳门槛值的测定 547

5.1 疲劳裂纹扩展的规律 547

5.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测定方法 547

5.3 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的测定 549

6 其他疲劳试验方法 551

6.1 热疲劳试验 551

6.2 腐蚀疲劳试验 553

6.3 接触疲劳试验 554

6.4 高温疲劳试验 556

6.5 低温疲劳试验 557

第8章 材料的磨损性能 558

1 磨损的基本概念 558

1.1 摩擦 558

1.2 磨损 559

2 磨损的基本类型 559

2.1 黏着磨损 559

2.2 磨粒磨损 560

2.3 接触磨损 561

2.4 微动磨损 562

3 耐磨性及其测量方法 563

3.1 耐磨性测量 563

3.2 磨损试验方法 563

4 影响各类磨损性能的主要因素 565

4.1 影响黏着磨损的因素 565

4.2 影响磨粒磨损的因素 566

4.3 影响接触疲劳磨损的因素 566

第9章 金属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568

1 高温蠕变试验 568

1.1 蠕变极限 568

1.2 蠕变试验方法 568

1.3 蠕变极限的测定 569

2 持久强度 571

2.1 持久强度 571

2.2 持久强度试验方法 571

2.3 持久强度的确定 572

3 应力松弛试验 575

3.1 应力松弛 575

3.2 应力松弛试验方法 575

4 高温短时拉伸试验 578

4.1 高温短时拉伸性能 578

4.2 高温短时拉伸试验方法 578

参考文献 582

第6篇 材料化学性能测试 583

第1章 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测试 585

1 概述 585

1.1 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测试的目的 585

1.2 腐蚀试验的分类 585

1.3 制备腐蚀试验试样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586

1.4 腐蚀产物的清除方法 586

1.5 耐蚀性能的评定及表示方法 589

2 全面腐蚀及测试 590

2.1 浸泡试验 590

2.2 盐雾试验 592

2.3 高温氧化 594

3 电化学测试 597

3.1 电极电位测定 597

3.2 极化曲线测量 598

3.3 极化电阻技术测量腐蚀速度 600

4 晶间腐蚀及测试 601

4.1 概述 601

4.2 不锈钢的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603

5 点腐蚀及测试 606

5.1 点腐蚀概述 606

5.2 点蚀敏感性的试验评定方法 606

6 缝隙腐蚀试验方法 608

6.1 缝隙腐蚀概述 608

6.2 缝隙腐蚀敏感性的试验评定和研究方法 609

7 电偶腐蚀及测试 613

7.1 概述 613

7.2 电偶腐蚀影响因素 614

7.3 电偶腐蚀实例 614

7.4 电偶腐蚀测试方法 615

第2章 金属材料在力学与腐蚀环境共同作用下的性能测试 617

1 应力腐蚀 617

1.1 概述 617

1.2 应力腐蚀的测试 619

2 腐蚀疲劳 624

2.1 概述 624

2.2 腐蚀疲劳性能的测试 626

3 氢脆 629

3.1 概述 629

3.2 氢脆性能测试 629

第3章 有机合成材料耐腐蚀与老化性能测试 631

1 塑料、纤维增强塑料耐腐蚀性能测试 631

1.1 塑料在化工防腐蚀上的应用 631

1.2 塑料腐蚀的主要形式 631

1.3 塑料腐蚀试验方法与评定 631

1.4 聚合物在溶剂中的稳定性 631

1.5 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耐化学性 632

1.6 塑料吸水性能测试 635

1.7 硬质泡沫塑料吸水率的测定 636

1.8 纤维增强塑料吸水性试验方法 637

1.9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耐水性能测试 638

1.10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耐水性加速试验方法 638

1.11 塑料耐液体化学介质性能测试 639

1.12 塑料耐油性能的测试 641

1.1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耐碱性能测试 641

1.1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耐化学药品性能测定 642

1.1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耐湿热性能测试 643

2 橡胶、涂料漆膜耐腐蚀性能测试 643

2.1 橡胶耐介质性能试验 643

2.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643

2.3 涂料漆膜耐水性测试 646

2.4 涂料漆膜耐化学腐蚀性测试 647

2.5 涂料漆膜耐汽油性测试 647

3 有机合成材料的老化性能测试 648

3.1 有机合成材料的老化 648

3.2 有机合成材料的老化试验标准体系 648

3.3 塑料大气暴露试验方法 649

3.4 塑料热空气暴露试验方法 651

3.5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652

3.6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直接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方法 653

3.7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性试验 654

3.8 涂层自然气候暴露试验 654

3.9 漆膜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暴露 656

参考文献 658

第7篇 金相分析 659

第1章 概述 661

1 金相学概述 661

1.1 金相显微镜 661

1.2 制样技术 662

1.3 分析技术 662

2 金相学的作用 662

2.1 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663

2.2 形状记忆合金的研制 663

2.3 产品的质量控制 663

2.4 失效分析 663

2.5 事故分析 663

3 金相学发展方向与展望 663

第2章 金相检验技术及设备 665

1 金相试样的制备 665

1.1 金相试样的选取 665

1.2 金相试样的镶嵌 666

1.3 金相试样的磨光 666

1.4 金相试样的抛光 666

1.5 金相试样的浸蚀 669

2 金相显微镜 671

2.1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671

2.2 金相显微镜的维护 673

3 显微硬度计 673

3.1 显微硬度测试原理 673

3.2 影响显微硬度值的因素 673

3.3 显微硬度试验的应用 674

3.4 显微硬度计的维护 674

第3章 宏观检验 675

1 断口检验 675

1.1 断口制备方法 675

1.2 钢材断口的分类及各种缺陷形态的识别 675

2 酸蚀试验 675

2.1 试样的选取 675

2.2 试样的制备 676

2.3 酸蚀试验的操作 676

3 钢中常见的宏观缺陷及评定原则 679

3.1 疏松 679

3.2 缩孔 679

3.3 偏析 679

3.4 气泡 679

3.5 翻皮 680

3.6 白点 680

3.7 轴心晶间裂纹 680

3.8 夹杂物 680

3.9 其他宏观缺陷 680

4 硫印试验 680

4.1 硫印试验的基本原理 680

4.2 硫印试样的制备和试验方法 680

5 塔形试验 681

5.1 塔形试验的意义及标准 681

5.2 发纹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防止办法 681

5.3 试样制备 681

5.4 操作办法 681

5.5 评定及表示方法 681

6 铝及铝合金的宏观检验 681

6.1 试样制备 681

6.2 试样的浸蚀 681

6.3 铝及铝合金常见的宏观缺陷 682

7 铜及铜合金的宏观检验 683

7.1 试样制备 683

7.2 试样的浸蚀 683

7.3 铜及铜合金常见的宏观缺陷 684

第4章 结构钢的金相检验 686

1 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的基本组织 686

2 冷变形钢的金相检验 688

2.1 冷冲压用钢的组织检验 688

2.2 冷拉结构钢的组织检验 689

2.3 冷变形钢材热处理后的组织 689

3 易切削结构钢的金相检验 689

3.1 硫系易切削钢中夹杂物的形态特征 690

3.2 铅系易切削钢中夹杂物的形态特征 690

3.3 易切削结构钢的组织检验 690

4 低碳马氏体钢的组织检验 690

4.1 淬火欠热组织检验 690

4.2 淬火过热组织检验 690

4.3 淬火欠淬透组织检验 690

5 低碳低合金钢的组织检验 690

6 调质钢的金相检验 692

7 大截面用钢的金相检验 693

7.1 大截面锻件热处理后的组织及特点 693

7.2 大型铸锻件的金相检验 693

8 低合金超高强度马氏体钢的金相检验 693

9 低合金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金相检验 694

10 非调质钢的金相检验 694

11 双相钢 694

12 结构钢的回火脆性金相检验 694

13 结构钢热加工缺陷分析 695

13.1 锻造缺陷 695

13.2 热处理淬火裂纹分析 696

第5章 工模具钢的金相检验 698

1 碳素工具钢 698

1.1 金相组织 698

1.2 金相检验 699

2 合金工具钢 699

2.1 量、刃具钢 700

2.2 模具钢 700

3 高速工具钢 704

3.1 高速工具钢的分类 704

3.2 金相组织 705

3.3 金相检验 705

第6章 轴承钢的金相检验 707

1 铬轴承钢 707

2 渗碳轴承钢 710

3 特殊用途的轴承钢 712

3.1 不锈轴承钢 712

3.2 高温轴承钢 712

3.3 耐冲击中碳合金轴承钢 712

第7章 弹簧钢的金相检验 713

1 弹簧钢原材料的非金属夹杂物检验 713

2 弹簧钢的游离石墨化检验 713

3 弹簧钢表面脱碳层检验 714

4 Si-Mn系弹簧钢组织检验 715

4.1 Si-Mn系弹簧钢原材料组织检验 715

4.2 Si-Mn系弹簧钢淬火组织检验 715

4.3 Si-Mn系弹簧钢正常淬火后的回火组织检验 715

4.4 Si-Mn系弹簧钢淬火时出现的非马氏体组织检验 716

5 65Si2MnWA弹簧钢金相检验 716

5.1 65Si2MnWA弹簧钢的原材料组织检验 716

5.2 65Si2MnWA弹簧钢的热处理组织检验 716

6 Cr-V弹簧钢的组织检验 717

6.1 Cr-V弹簧钢的原组织检验 717

6.2 Cr-V弹簧钢热处理后的组织检验 717

7 淬铅弹簧钢丝的组织检验 717

7.1 淬铅弹簧钢丝组织的强化特点 717

7.2 淬铅后的弹簧钢丝组织检验 717

8 特殊弹簧钢丝的组织检验 717

8.1 奥氏体不锈钢的固溶处理及其组织 717

8.2 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及其组织 717

8.3 沉淀硬化不锈钢的热处理特点 718

8.4 特殊弹簧钢丝热处理后的组织检验 718

第8章 不锈钢、耐热钢及高温合金的金相检验 719

1 不锈钢 719

1.1 分类 719

1.2 不锈钢中的常见相 719

1.3 热处理及金相组织 720

1.4 不锈钢金相检验试样制备与浸蚀 721

1.5 不锈钢金相检验标准 721

2 耐热钢 723

2.1 分类 723

2.2 热处理及金相组织 723

2.3 耐热钢金相检验标准 724

3 高温合金 724

3.1 高温合金的分类 724

3.2 高温合金中常见相分类 724

3.3 高温合金中的常见相 724

3.4 高温合金的金相组织 727

3.5 高温合金检验标准 729

第9章 铸钢和铸铁的金相检验 731

1 铸钢的金相检验 731

1.1 铸钢的分类及常用牌号 731

1.2 金相组织 731

1.3 金相检验 732

2 铸铁的金相检验 734

2.1 铸铁的显微组织 734

2.2 基体组织及显示方法 734

2.3 白口铸铁 734

2.4 灰铸铁 735

2.5 球墨铸铁 737

2.6 其他类型的铸铁 739

第10章 焊接件的金相检验 740

1 焊接过程的特点 740

2 焊接接头的宏观检验 740

2.1 焊接接头的外观质量检验 740

2.2 焊接接头的低倍组织检验 741

3 焊接区域显微组织特征 742

3.1 焊缝金属的组织 742

3.2 熔合线组织特征 742

3.3 焊接热影响区组织特征 743

4 焊接接头各区域组织分析 744

4.1 低碳钢和低合金钢焊接接头各区组织 744

4.2 不锈钢焊缝的组织分析 745

4.3 异种金属和异种钢焊接接头组织分析 745

5 焊接组织侵蚀方法 746

6 焊接接头裂纹分析 746

6.1 热裂纹(高温裂纹) 746

6.2 冷裂纹 746

6.3 再热裂纹 747

第11章 非铁金属金相检验 748

1 铝及铝合金 748

1.1 铝合金的分类 748

1.2 铸造铝合金 748

1.3 变形铝合金 749

1.4 铝合金试样的制备 751

2 铜及其铜合金的金相检验 752

2.1 铜合金分类 752

2.2 铜合金中的相及其特征 753

2.3 铜合金的组织 753

2.4 铜合金试样的制备 755

2.5 铜合金金相检验的标准 755

3 镁合金的金相检验 755

3.1 镁合金的分类 756

3.2 镁合金加工制品显微组织 756

3.3 镁合金样品的制备 756

3.4 镁合金金相检验标准 756

4 钛及其合金的金相检验 756

4.1 金相试样的制备 756

4.2 金相测试时涉及的有关标准 757

第12章 粉末冶金的金相检验 759

1 铁基、铜基制品的金相检验 759

1.1 粉末冶金制品显微组织 759

1.2 铁基粉末冶金试样的制备和检验 759

2 钢结硬质合金 761

2.1 钢结合金的分类 761

2.2 钢结合金的显微组织 761

2.3 钢结硬质合金的金相检验 761

3 硬质合金 761

3.1 显微组织 761

3.2 金相检验 762

3.3 缺陷组织 763

第13章 材料表面处理后组织鉴别及评定 764

1 金相试样的制备 764

2 钢的渗碳层 764

2.1 渗碳层平衡状态组织 764

2.2 渗碳淬火、回火后组织 764

2.3 渗碳层深度的测定 765

2.4 渗碳零件的有关金相标准 766

2.5 渗碳层缺陷 766

3 钢的渗氮层 766

3.1 铁-氮二元合金平衡组织 766

3.2 纯铁气体渗氮层组织 766

3.3 合金钢气体渗氮层组织 766

4 钢的碳氮共渗层 767

4.1 碳氮共渗后缓冷组织 767

4.2 碳氮共渗层淬火回火后表层组织 767

4.3 低温氮碳共渗(软氮化) 767

4.4 渗氮层组织的评定和深度测定 767

5 钢的渗硼层 768

5.1 渗硼显微组织 768

5.2 渗硼层深度的测定 768

6 钢的渗金属 769

6.1 钢的渗金属层形成相 769

6.2 渗金属层的金相检验 769

7 表面热处理层 769

7.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769

7.2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770

7.3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772

8 电镀层 772

8.1 电镀层的宏观检测 772

8.2 电镀层光学显微镜检测 772

8.3 金相显微镜分析 773

9 热喷涂层 774

9.1 热喷涂层的金相组织 774

9.2 热喷涂层的金相检验 775

第14章 金属晶粒度评定 777

1 概述 777

1.1 晶粒度测量方法适用范围 777

1.2 评定原则 777

1.3 基本定义和符号 777

2 晶粒的显示 777

2.1 取样 777

2.2 晶粒的显示方法 777

3 晶粒度的测试方法和评定标准 779

3.1 比较法 779

3.2 面积法 779

3.3 截点法 779

3.4 非等轴晶试样的晶粒度 780

3.5 含两相或多相及组元试样的晶粒度 781

4 晶粒度的数值表示 781

5 晶粒度测定结果的置信区间及相对误差的计算 781

第15章 夹杂物的金相检验 783

1 金相法鉴定夹杂物的优缺点 783

1.1 金相法鉴定夹杂物的优点 783

1.2 金相法鉴定夹杂物的缺点 783

2 夹杂物的化学性质 783

3 钢中夹杂物的分类 784

3.1 氧化夹杂物 784

3.2 硫化夹杂物 785

3.3 氮化夹杂物 786

3.4 稀土夹杂物 786

4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检验 787

4.1 取样 787

4.2 试样制备 788

4.3 非金属夹杂物的显微评定方法 788

5 非金属夹杂物类型的鉴别 790

6 明视场下非金属夹杂物的特性 791

7 暗视场下非金属夹杂物的特性 793

8 夹杂物的偏振光观察 793

第16章 定量金相 795

1 定量体视学原理 795

2 测量方法 796

2.1 标准图片比较法 796

2.2 人工定量计数测量 796

2.3 自动图像分析仪 796

3 定量金相试样的选取和制备 797

3.1 取样 797

3.2 试样制备 797

3.3 视场选择 797

4 自动图像分析仪的应用 797

4.1 图像分析仪测量步骤 797

4.2 图像分析软件对于金相分析的意义 798

参考文献 799

第8篇 无损检测 801

第1章 概述 803

1 无损检测的定义 803

2 无损检测的用途和作用 803

3 常用无损检测方法分类 804

第2章 射线照相法 806

1 方法原理 806

1.1 射线检测基本原理 806

1.2 射线的本质 806

2 分类 806

2.1 射线的种类 806

2.2 射线的获得 806

2.3 射线的衰减特性 810

3 工艺要点 812

3.1 透照工艺条件的选择 812

3.2 焦距的选择 813

3.3 曝光量的选择与修正 814

3.4 透照方式的选择和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 815

3.5 曝光曲线的制作及应用 819

3.6 散射线的控制 820

3.7 焊缝透照常规工艺 823

第3章 超声波方法 826

1 原理 826

1.1 超声检测基本原理 826

1.2 波动的种类与波型 826

1.3 声波的波动特性 827

1.4 声场及其特征值 827

1.5 超声波在异质界面上的透射、反射和折射 829

1.6 超声波传播中的衰减 830

2 分类 831

2.1 按原理分类 831

2.2 按波形分类 832

2.3 按探头数目分类 832

2.4 按探头接触方式分类 834

3 工艺要点 834

3.1 探伤仪和探头的选择 834

3.2 耦合与补偿 835

3.3 探伤仪的调节 836

第4章 磁粉方法 839

1 原理 839

2 分类 840

2.1 连续法和剩磁法 840

2.2 湿法和干法 840

2.3 橡胶铸型法与磁橡胶法 840

3 工艺要点 841

3.1 预处理及工序安排 841

3.2 磁化规范 841

3.3 退磁 843

3.4 磁痕观察与记录 845

3.5 后处理 846

第5章 渗透方法 847

1 原理 847

2 方法 849

3 工艺要点 850

3.1 渗透检测用设备 850

3.2 灵敏度试片 850

3.3 检测用材料 851

3.4 检测工艺 851

第6章 涡流方法 854

1 原理 854

2 分类 856

2.1 检测线圈的分类与使用方法 856

2.2 涡流检测的频率选择 857

2.3 涡流检测信号分析 858

2.4 涡流检测的对比试样 858

3 工艺要点 859

第7章 其他方法 860

1 磁感应法 860

2 红外线法 862

2.1 基本原理 862

2.2 检测方法和特点 862

2.3 检测用仪器 863

2.4 应用举例 863

3 微波法 863

3.1 微波检测基本原理与特点 863

3.2 检测方法 864

3.3 微波检测仪 864

3.4 应用举例 865

4 激光法 865

4.1 全息照相的原理 865

4.2 激光器 866

4.3 检测方法 866

5 声发射法 867

5.1 声发射检测原理 867

5.2 声发射技术的特点 867

5.3 声发射源 867

5.4 影响声发射特性的因素 868

6 光全息照相法 868

7 磁记忆检测技术 869

8 激光超声 869

参考文献 870

第9篇 X射线衍射分析 873

第1章 X射线衍射原理和方法 875

1 X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875

1.1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 875

1.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876

2 布拉格方程及衍射线的强度 877

2.1 布拉格方程 877

2.2 倒易点阵的概念及晶体衍射花样的特点 877

2.3 衍射线的强度 878

3 X射线源及探测方法 879

3.1 X射线源 879

3.2 X射线衍射的试验方法 880

第2章 多晶体物相分析 883

1 物相定性分析 883

1.1 基本原理 883

1.2 方法 883

2 定量分析 886

2.1 原理 886

2.2 方法 886

2.3 定量相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888

第3章 多晶体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890

1 测定方法 890

1.1 立方晶体衍射花样的指标化 890

1.2 非立方晶体粉末衍射花样的指标化 890

2 误差分析 891

2.1 衍射角测量误差的来源 891

2.2 精确测定点阵常数的方法 891

第4章 宏观应力测定 894

1 基本原理 894

1.1 残余应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894

1.2 宏观应力测定原理 894

2 宏观应力的测定方法 895

2.1 Ψ方位的确定方式 895

2.2 定峰法 896

第5章 X射线衍射线形分析 898

1 衍射线的宽化 898

2 线形分析方法 898

2.1 近似函数法 898

2.2 傅里叶分析法 899

第6章 织构测定 901

1 极射赤面投影法 901

1.1 极射赤面投影法 901

1.2 乌氏网和极网 901

1.3 单晶体的标准投影图 903

2 织构的表征方法及其测定 904

2.1 极图 904

2.2 反极图 908

2.3 三维取向分布函数(ODF) 909

第7章 Rietveld(瑞特符佑德)方法 911

1 Rietveld方法的数学原理 911

2 Rietveld方法中所用的函数 912

2.1 背底强度(ybi) 912

2.2 峰形函数(φ) 912

2.3 择优取向函数(PK) 912

2.4 结构因数(FK) 912

3 Rietveld方法可以修正的参数以及修正策略 912

3.1 背底和比例因子 912

3.2 晶胞参数 912

3.3 峰形参数 913

3.4 2θ零点漂移 913

3.5 峰宽参数 913

3.6 温度因子 913

3.7 择优取向因子 913

3.8 晶胞参数、峰形参数、峰宽参数及温度因子 913

4 修正结果的剩余方差因子 913

5 Rietveld方法的应用 913

6 Rietveld方法的实验要求 914

第8章 单晶取向的测定 915

1 劳厄法及单晶劳厄相的特点 915

1.1 劳厄法 915

1.2 单晶劳厄相的特点 915

2 单晶定向 916

2.1 利用格仑宁格网进行单晶定向 916

2.2 单晶定向的衍射仪法 918

第9章 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919

1 XAFS 919

1.1 吸收边概念 919

1.2 XAFS发展历史 919

2 XANES 920

2.1 吸收边位置 920

2.2 吸收边形状 920

2.3 XANES理论解释 920

3 EXAFS区域 921

3.1 EXAFS形成机制 921

3.2 EXAFS理论 921

3.3 EXAFS的数据分析 921

4 XAFS的测量方法和实验设备 923

4.1 XAFS透射法 923

4.2 XAFS荧光法 924

4.3 俄歇电子法 924

5 XAFS技术在非晶合金材料中的应用 924

参考文献 928

第10篇 电子显微分析 929

第1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基本结构和样品制备 931

1 透射电子显微镜基本结构 931

1.1 电子枪 931

1.2 照明透镜系统和偏转系统 932

1.3 放大和成像透镜系统 932

1.4 图像观察和记录系统 933

1.5 样品台 933

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934

第2章 电子衍射原理与方法 935

1 晶体对电子的衍射 935

1.1 电子衍射原理 935

1.2 倒易点阵 935

1.3 系统消光及二次衍射 936

1.4 倒易平面的绘制 938

1.5 电子显微镜中电子衍射的特点 938

2 电子衍射花样分析 942

2.1 单晶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 942

2.2 多晶材料的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943

2.3 超点阵斑点的标定 943

2.4 孪晶斑点的标定 944

3 菊池线衍射分析 944

3.1 菊池线的产生原因 944

3.2 菊池线的特征 946

3.3 菊池线的标定 946

3.4 菊池线的应用 946

4 会聚束电子衍射 947

4.1 CBED图的形成 947

4.2 CBED图 947

4.3 CBED图的应用 948

5 低能电子衍射 951

5.1 二维点阵的衍射 951

5.2 衍射花样的观察与记录 952

5.3 低能电子衍射的应用 952

第3章 透射电镜(TEM)成像理论与技术 953

1 质厚衬度理论(Mass-Thickness Contrast Theory)及其成像技术 953

2 衍射衬度(Diffraction Contrast)理论及其成像技术 954

2.1 衍衬运动学理论 955

2.2 衍衬成像动力学理论(波动光学法) 958

2.3 衍衬技术的应用 959

3 相位衬度(Phase Contrast)理论及高分辨成像技术 960

3.1 相位衬度 961

3.2 衬度传递函数(CTF) 961

3.3 弱相位物体近似(Weak-phase Object Approximation,WPOA) 962

3.4 相位衬度下的分辨率 964

3.5 相位衬度的动力学处理:多层法 965

3.6 高分辨像技术的应用 966

4 其他成像技术 968

4.1 Z-衬度成像技术 968

4.2 罗伦兹(Lorentz)电子显微技术 969

4.3 电子全息技术 971

第4章 透射电镜中能谱和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 973

1 能谱分析原理和技术 973

1.1 能谱分析原理 973

1.2 能谱实验技术 973

2 薄样品元素的定量分析 974

2.1 比例法 974

2.2 最小检出量和最小质量分数 974

3 利用通道效应确定原子位置(ALCHEMI) 974

3.1 ALCHEMI基本原理 974

3.2 ALCHEMI应用 975

4 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原理及谱仪构造 976

4.1 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原理 976

4.2 电子能量损失谱仪构造 976

4.3 典型的电子能量损失谱 977

4.4 电子能量损失谱实验技术 978

5 电子能量损失谱应用 980

5.1 等离子峰以及样品厚度的检测 980

5.2 元素的定量分析 981

5.3 近边结构和广延精细结构 981

6 能量选择成像原理和应用 983

6.1 能量选择成像系统和原理 983

6.2 能量选择成像技术应用 984

第5章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987

1 入射电子与固体试样的交互作用 987

1.1 二次电子 987

1.2 背散射电子 988

1.3 阴极发光 990

1.4 特征X射线 990

1.5 吸收电子 991

2 SEM仪器构造、成像原理及主要特点 991

2.1 仪器构造和成像原理 991

2.2 SEM的主要特点 991

2.3 SEM工作条件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992

3 场发射SEM及低真空SEM 993

3.1 场发射扫描电镜 993

3.2 低真空SEM 994

4 电子背散射衍射及应用 994

4.1 电子背散射衍射原理 994

4.2 EBSD系统构成 995

4.3 EBSD的分辨率 995

4.4 EBSD分析方法 996

4.5 样品的制备 996

第6章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1000

1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000

1.1 电子探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1000

1.2 电子探针仪器构造 1000

1.3 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的特点 1003

2 试样制备方法 1003

2.1 X射线谱仪成分分析对试样的要求 1003

2.2 典型试样制备方法 1005

3 定性和定量分析 1008

3.1 定性和定量分析区域 1008

3.2 标准分析方法 1009

3.3 定性分析方法 1010

3.4 定量修正方法 1010

3.5 无标样定量分析 1013

3.6 超轻元素定量分析 1013

3.7 不稳定试样的分析 1013

3.8 差值分析法 1013

4 实验条件的选择 1014

4.1 加速电压 1014

4.2 特征X射线 1015

4.3 束流和计数时间 1016

4.4 电子束直径 1017

4.5 WDS分光晶体的选用 1018

4.6 标样的选择 1019

5 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 1019

6 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020

6.1 断口形貌与失效分析 1020

6.2 粉体及试样表面形貌观察 1020

6.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1021

6.4 扩散和离子交换研究 1021

6.5 状态分析 1022

6.6 玻璃的显微结构 1022

6.7 考古 1023

6.8 固体中的离子迁移研究 1023

参考文献 1025

第11篇 核技术分析及其他检测与表征技术 1027

第1章 离子探针 1029

1 二次离子发射 1029

2 SIMS分析 1029

3 实验设备和方法 1029

第2章 材料的内耗及表征 1031

1 内耗的基本原理 1031

1.1 弹性和滞弹性 1031

1.2 内耗与模量亏损 1031

1.3 弛豫时间与金属的弛豫谱 1031

2 内耗的类型—对应不同内耗机理和模型,有不同的应力应变方程 1032

2.1 弛豫型(滞弹性)内耗 1032

2.2 静滞后型(非滞弹性)内耗 1033

2.3 共振型内耗 1033

3 内耗的量度原理 1033

3.1 共振系统法 1033

3.2 波传播法 1033

3.3 滞后回线 1033

4 内耗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装置 1033

4.1 扭摆法——低频范围的测量 1033

4.2 共振棒法——中频范围的测量 1034

4.3 超声脉冲回波法——高频下点阵内耗测量 1034

5 缺陷的内耗表征 1035

5.1 点缺陷的内耗——零维缺陷 1035

5.2 线缺陷(位错)的内耗——维缺陷内耗 1037

5.3 界面内耗——二维缺陷内耗 1038

6 相变内耗 1039

6.1 一级相变的内耗 1039

6.2 二级相变的内耗 1041

7 材料的其他内耗 1042

7.1 磁弹性内耗 1042

7.2 聚合物内耗 1042

7.3 热流引起的内耗 1042

7.4 声子弛豫 1043

7.5 电子内耗 1043

第3章 场离子显微镜和原子探针 1045

1 场离子显微镜 1045

1.1 场离子显微镜的结构 1045

1.2 场致电离和原子成像 1045

1.3 图像的诠释 1046

1.4 场离子显微镜的应用 1046

2 原子探针及其应用 1047

3 三维原子探针 1049

3.1 三维原子探针的结构 1049

3.2 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举例 1050

第4章 俄歇电子能谱仪 1052

1 俄歇跃迁及其概率 1052

2 俄歇电子谱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1052

3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1053

3.1 实验装置 1053

3.2 实验方法 1054

4 俄歇电子能谱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1054

第5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 1055

1 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原理 1055

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优势与局限性 1056

3 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 1056

3.1 三维扫描控制子系统 1056

3.2 针尖-样品间距调节子系统 1057

3.3 针尖 1057

3.4 振动隔离子系统 1057

3.5 反馈及计算机控制、处理子系统 1057

4 扫描探针显微镜 1057

4.1 概述 1057

4.2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工作原理 1058

4.3 AFM的工作模式 1058

4.4 摩擦力显微镜(LFM) 1058

4.5 磁力显微镜(MFM)和静电力显微镜(EFM) 1058

5 SPM的应用与发展 1059

第6章 光电子能谱 1060

1 电子结合能和化学位移 1060

2 光电子能谱仪 1061

3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应用 1061

4 紫外光电子能谱 1064

4.1 基本原理 1064

4.2 仪器设备 1064

4.3 紫外光电子能谱的应用 1064

第7章 穆斯堡尔谱方法 1066

1 基本原理 1066

2 穆斯堡尔参数 1066

2.1 同质异能移 1067

2.2 四极分裂 1067

2.3 磁塞曼分裂 1067

2.4 谱线的相对强度 1067

3 实验方法 1068

3.1 放射源 1068

3.2 探测器 1068

3.3 试制样品 1071

3.4 数据处理 1072

4 应用 1072

4.1 物相分析 1072

4.2 表面技术 1074

4.3 纳米材料的研究 1074

第8章 正电子湮没技术 1077

1 正电子在固体材料中湮没的一般原理 1077

1.1 正电子和正电子源 1077

1.2 自由正电子的湮没 1077

1.3 正电子在固体缺陷态的湮没——捕获现象 1077

2 正电子实验方法 1078

2.1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测量与捕获模型 1078

2.2 湮没γ射线多普勒展宽能谱 1078

2.3 正电子2γ湮没角关联谱 1079

2.4 慢正电子谱测量 1080

3 正电子湮没方法在固体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080

3.1 金属和合金中电子结构和微缺陷的研究 1080

3.2 半导体中的应用 1081

3.3 金属氧化物中的应用 1081

3.4 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 1081

参考文献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