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1
伯益知有佛 3
周世佛法已来 3
孔子与佛 5
燕昭王 5
古阿育王寺 6
秦始皇与佛教 7
东方朔 8
张骞 9
休屠王金人 10
刘向叙列仙 13
第二章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15
永平求法之传说 16
求法传说之考证 21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29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30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31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34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38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42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45
开辟西域与佛教 46
伊存授经 47
鬼神方术 50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51
桓帝并祭二氏 53
《太平经》与化胡说 55
安世高之译经 58
支娄迦谶之译经 62
笮融事佛 67
牟子作《理惑论》 69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75
第五章 佛道 79
精灵起灭 80
省欲去奢 84
禅法之流行 87
仁慈好施 90
佛陀祭祀 91
汉世僧伽 92
《太平经》与佛教 95
汉晋讲经与注经 104
总结 108
第六章 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111
牟子《理惑论》 112
三国佛教史实与传说 114
支谦 117
康僧会 124
养生成神 127
神与道合 131
朱士行之西行 136
第七章 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139
《般若经》之流传 140
竺法护 143
于法兰与于道邃 148
竺叔兰与支孝龙 149
帛法祖 151
玄风之南渡 152
竺道潜 156
支遁 159
东晋诸帝与佛法 163
名士与佛学 166
第八章 释道安 169
高僧与名僧 170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171
竺佛图澄 173
道安年历 175
道安居河北 178
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181
道安居襄阳 186
经典之整理 188
戒规之确立 192
弥勒净土之信仰 196
道安在长安与译经 199
道安在佛学上之地位 206
第九章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207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209
竺法雅之格义 212
本无宗 215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218
本无异宗 226
支道林之即色义 228
于法开之识含宗 235
幻化宗 237
支愍度之心无义 237
缘会宗 242
本末真俗与有无 243
总结 246
第十章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249
鸠摩罗什之学历 250
罗什至凉州 258
罗什在长安 261
什公之译经 266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273
什公之著作 278
罗什之学 280
鸠摩罗什之弟子 288
僧肇传略 291
僧肇之学 295
义学之南趋 300
第十一章 释慧远 301
释慧远之地位 302
慧远年历 302
慧远早年 304
慧远东止庐山 306
晋末朝廷之佛教 308
《毗昙》学传布之开始 312
慧远与罗什 315
江东禅法之流行 316
慧远之学 318
慧远与弥陀净土 323
慧远之念佛 329
余论 330
第十二章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331
传来之道路 332
西行求法之运动 335
法显之行程 336
智严、宝云、法领、智猛、法勇 341
南北朝之西行者 343
河西之传译 344
北凉昙无谶 347
南朝之译经 351
北朝之译经 355
经典与翻译 357
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统 365
宋初诸帝与佛法 367
白黑论之争 369
形神因果之辩论 373
世族与佛教 377
谢灵运 384
朝廷与佛教 388
诸王与佛教 398
齐竟陵王 402
夷夏之争 406
本末之争 410
范缜《神灭论》 414
梁武帝 416
郭祖深与荀济之反佛 422
陈代佛教 424
第十四章 佛教之北统 429
凉州与黄龙 430
释玄高 433
太武帝毁法 435
昙曜复兴佛法 438
北魏诸帝与佛法 441
北朝造像 449
北魏寺僧数目 451
北朝对于僧伽之限制 453
东方佛法与经学 459
关西佛法 465
北朝之排佛者 466
北朝佛道之争 470
周武帝世之法难 472
第十五章 南北朝释教撰述 479
注疏 480
论著 486
译著撰集 496
史地编著 498
目录 507
伪书 512
第十六章 竺道生 517
涅槃部经之翻译 518
涅槃大本之修改 522
竺道生事迹 524
竺道生之著作 534
顿悟渐悟之争 536
竺道生在佛学上之地位 539
慧远、罗什与佛性义 541
竺道生佛性义 543
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义 550
一阐提有性与应有缘义 554
顿渐分别之由来 558
竺道生之顿悟义 563
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569
慧观渐悟义 574
竺道生之门下 577
刘虬与法京禅师 579
第十七章 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581
南方涅槃佛性诸家 582
释法瑶 586
释宝亮 594
梁武帝 603
庄严开善 611
本有始有 613
第十八章 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617
《成实论》之传译 619
《成实论》师 620
《成实论》之注疏 626
般若三论之渐兴 627
般若三论与玄风 628
周颙梁武与摄山僧 631
《三宗论》 636
三论之盛及与成实之争 648
兴皇法朗及其门下 654
第十九章 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661
晋末宋初禅法之兴盛 662
宋初南方之禅法 667
凉州禅法及玄高 668
禅窟与山居 669
佛陀禅师 670
略论北方禅法 671
菩提达磨 673
魏末至隋初北方禅之流行 683
梁陈南方之禅法 685
摄山与天台 686
北方禅法之影响 687
净土经典之传译 688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 690
延寿益算之信仰 694
五戒十善人天教门 697
三阶教之发生 703
誌公与傅大士 706
南方之《十诵律》 709
菩萨戒之流行 710
北方《四分律》之兴 711
第二十章 北朝之佛学 713
彭城之佛学 715
北方涅槃之学 716
北方四宗 717
《毗昙》之翻译 722
《毗昙》之研究 724
北方之成实师 728
《十地经论》之传译 729
相州北派学之传布 731
相州南派学之传布 731
真谛之年历 734
真谛弟子及《摄论》之北传 744
《华严》之流行 746
跋 753
附录:用彤先生有关“中国佛教史”的若干资料 755
增订本后记 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