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概貌 1
第一节 地形与气候 1
一、地形 1
二、气候 3
第二节 物产资源 5
一、土地资源 5
二、矿产资源 8
三、能源资源 16
四、动植物资源 20
第三节 民族与宗教 23
一、民族 23
二、宗教信仰 42
第四节 县市及主要城镇 45
一、自治州首府——延吉市 45
二、珲春市 50
三、敦化市 58
四、和龙市 64
五、龙井市 68
六、图们市 73
七、安图县 79
八、汪清县 84
第二章 历史沿革 91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91
一、隋唐时期 92
二、辽金元时期 92
三、明朝时期 94
四、清朝时期 94
五、民国时期 95
六、日伪时期 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机构 96
第三节 延边地区的开发和反帝反封建斗争 100
一、延边地区的开发 100
二、清末民国时期的反封建斗争 102
三、沙俄的入侵和抗俄斗争 103
四、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日斗争 10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07
一、奉系军阀的腐朽统治 107
二、马列主义的传播和早期工农运动 108
三、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09
四、日伪的黑暗统治 111
五、延边人民的抗日斗争 112
第三章 深刻的社会变革 119
第一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119
一、民主政权的建立 119
二、新政权的建立 120
三、民主大同盟 122
四、剿灭土匪 124
五、反奸清算斗争 127
第二节 土地改革和支援解放战争 128
一、土地改革 129
二、支援解放战争 134
第三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39
第四节 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4
一、农业合作化 144
二、手工业合作化 146
三、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147
第五节 改革开放 150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 154
第一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诞生 155
第二节 党和国家的关怀 157
第三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159
第四节 法制建设 165
第五节 民族关系 167
第六节 人民生活 175
第五章 农业 178
第一节 农业 178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78
二、生产条件 180
三、种子业 186
四、农业产业化 188
五、农村劳务经济 190
六、特产业 190
七、农场 199
八、农民生活 202
第二节 林业 203
一、森林资源 204
二、林业机构 205
三、森林采伐 206
四、森林培育 208
五、森林防火 209
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210
第三节 畜牧业 211
第四节 渔业 213
一、渔业资源 214
二、渔业生产 215
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218
四、渔政管理 218
第六章 工业 220
第一节 食品工业 221
第二节 医药工业 222
第三节 林产工业 223
第四节 矿产业 225
第五节 电力工业 227
第六节 建材工业 229
第七节 纺织服装工业 230
第八节 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工业 232
第九节 信息产业 236
第七章 财政金融 240
第一节 财政 240
一、财政收入 240
二、财政支出 242
第二节 税收 244
一、国税 244
二、地税 252
第三节 金融 25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业 25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业 260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金融业 263
第八章 交通通信 265
第一节 交通 265
一、铁路 265
二、公路 267
三、水路 268
四、民航 269
第二节 邮政通信 272
一、邮政 273
二、通信 278
第九章 对外开放 286
第一节 口岸 286
一、珲春公路口岸 287
二、圈河公路口岸 288
三、珲春铁路口岸 290
四、沙坨子口岸 290
五、图们口岸 291
六、开山屯口岸 292
七、三合口岸 292
八、南坪口岸 292
九、古城里口岸 293
十、双目峰公务通道 293
十一、延吉航空口岸 294
第二节 开发区建设 294
一、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 295
二、延吉经济开发区 297
三、敦化经济开发区 297
四、图们经济开发区 298
五、安图经济(工业集中)开发区 298
六、和龙工业集中区 299
七、龙井工业集中区 299
八、汪清工业集中区 299
九、延吉工业集中区 299
第三节 招商引资 299
一、国内招商 299
二、对外招商 300
第四节 贸易 301
一、国内贸易 301
二、对外贸易 302
三、边境贸易 305
第十章 旅游 307
第一节 旅游资源 308
一、生态旅游资源 308
二、边境旅游资源 309
三、冰雪旅游资源 310
四、民俗旅游资源 310
第二节 旅游设施 311
第三节 旅游景区 312
一、长白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312
二、自然景观 317
三、人文景观 319
四、历代遗迹与景点 324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332
第一节 教育 332
一、延边开发初期的书塾教育 332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教育运动的兴起 333
三、日伪殖民统治时期的教育 336
四、解放战争时期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337
五、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的教育 340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346
七、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 347
八、“十五”以来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358
第二节 科学技术 362
一、科学技术的普及 362
二、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365
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370
第三节 文化艺术 372
第四节 体育 386
一、体育传统继承发扬 386
二、群众体育走向辉煌 388
三、竞技体育步入兴盛 389
四、体育场馆和产业不断发展 391
五、国防体育 392
六、体育机构、体育社团组织成立和沿革 392
第五节 新闻出版 393
第六节 广播电视 397
一、初创期的延边广播事业 397
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398
第七节 医疗卫生 404
一、医疗机构 405
二、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工作 407
三、妇幼保健事业 409
四、爱国卫生运动 411
五、民族医药 413
第八节 社会保障 414
一、劳动保障 414
二、社会救助 421
三、保险 424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430
第一节 城镇化建设 430
一、狠抓城镇化建设 430
二、县(市)城市建设概况 432
第二节 村镇建设 438
一、村镇规划 439
二、村镇公共设施建设(市政) 439
三、村镇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 439
四、村镇供水和住宅 439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440
第一节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440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441
一、城市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441
二、工业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 443
三、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444
四、环保产业、环境科技及自身建设 445
第三节 环境保护成绩 447
后记 451
修订后记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