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史记》的符号学特征与阐释 13
一、两种思维的互渗性:人物的符号学特征 14
二、所指优势与能指优势 17
三、《史记》文本的阐释原则 25
第二章《史记》的本体论维度与意识形态模式 28
一、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与“文化革命”的主体愿望 28
二、社会有机体、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模式 32
三、五体结构的文化涵义与司马迁的整合原则 39
四、成一家言的运思方式 43
第三章 司马迁的思维逻辑与《史记》的符号结构空间 48
一、以模糊性为表征的矛盾型思维逻辑 48
二、矛盾型思维逻辑的成因 52
三、《史记》的符号结构空间 55
第四章 发愤著作效应及其精神分析 61
一、“发愤著作”形成的社会因素 62
二、“发愤著作”形成的心理因素(一):性压抑的第一次转移 66
三、“发愤著作”形成的心理因素(二):性压抑的第二次转移 72
第五章 道与司马迁的存在意识 77
一、作为儒家之道的生存意识 79
二、生存意识的觉醒 82
三、新的生存意识的内涵 86
四、语言是存在之家 88
第六章《史记》的叙事结构分析 91
一、叙事界限与叙事逻辑 92
二、历史话语与叙事模式 105
第七章 阅读典型 116
一、阅读视野嬗变中的《伯夷列传》 117
二、两个两重奏中的西楚霸王 126
三、忍:强者的哲学——以越王勾践为例 137
四、隐:智者的哲学——以张良范蠡为例 144
第八章 《史记》的神话—原型研究 151
一、《史记》中的神话类别 151
二、神话思维与司马迁的神话观念 153
三、神话与语言 158
四、神话—原型阐释 162
五、神话的功能结构 169
附:《史记》研究方法论管见 175
主要参考文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