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篇 唐宋诗歌发展概述 7
第一章 唐前期诗歌 7
一、发展概述 7
二、代表诗人 12
第二章 唐中期诗歌 25
一、发展概述 25
二、代表诗人 29
第三章 唐晚期诗歌 45
一、发展概述 45
二、代表诗人 49
第四章 北宋诗歌 55
一、发展概述 55
二、代表诗人 63
第五章 南宋诗歌 71
一、发展概述 71
二、代表诗人 77
下篇 分类导读与名篇举隅 87
第一章 友情 87
一、友情诗导读 87
二、名篇举隅 91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91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93
李 白《哭晁卿衡》 95
李 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7
杜 甫《天末怀李白》 98
高 适《别董大二首》(其二) 101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03
黄庭坚《寄黄几复》 106
第二章 乡情 110
一、乡情诗导读 113
二、名篇举隅 113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3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15
李白《渡荆门送别》 117
刘 皂《旅次朔方》 119
马 戴《落日怅望》 121
梅尧臣《东溪》 123
王禹偁《村行》 124
李 觏《乡思》 126
第三章 亲情 128
一、亲情诗导读 128
二、名篇举隅 132
孟郊《游子吟》 132
王 维《九月九日寄山东兄弟》 133
李 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135
施肩吾《幼女词》 136
李商隐《骄儿诗》 137
王安石《示长安君》 141
苏 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42
陈师道《别三子》 145
第四章 爱情 147
一、爱情诗导读 147
二、名篇举隅 150
崔颢《长干曲》 150
王昌龄《闺怨》 152
白居易《长恨歌》 154
元 稹《遣悲怀》 160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 163
李商隐《无题》(其一) 164
杨 亿《无题》 166
陆 游《沈园》二首 168
第五章 山水 170
一、山水诗导读 170
二、名篇举隅 176
王维《山居秋暝》 176
孟浩然《过故人庄》 179
李白《蜀道难》 181
柳宗元《江雪》 186
梅尧臣《鲁山山行》 187
苏 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188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三十一) 192
杨万里《小池》 193
第六章 边塞 195
一、边塞诗导读 195
二、名篇举隅 198
王昌龄《出塞》 198
王 维《使至塞上》 201
高 适《燕歌行》 20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6
卢 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210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11
陆游《夜泊水村》 212
陆 游《五月十一日夜》 213
第七章 感事 216
一、感事诗导读 216
二、名篇举隅 218
杜 甫《羌村三首》 218
高 适《封丘县》 220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22
白居易《买花》 223
杜荀鹤《山中寡妇》 225
欧阳修《边户》 226
张俞《蚕妇》 228
张耒《劳歌》 229
第八章 感怀 230
一、感怀诗导读 230
二、名篇举隅 234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3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36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41
韩 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3
李商隐《锦瑟》 244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246
黄庭坚《登快阁》 247
陈师道《绝句》 249
第九章 咏史 251
一、咏史诗导读 251
二、名篇举隅 254
杜 甫《蜀相》 254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55
戎 昱《咏史》 257
杜 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258
温庭筠《经五丈原》 259
许浑《金陵怀古》 261
王安石《明妃曲》 262
李清照《乌江》 265
第十章 咏物 267
一、咏物诗导读 267
二、名篇举隅 270
骆宾王《在狱咏蝉》 270
张九龄《归燕诗》 272
杜 甫《画鹰》 273
李 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274
李商隐《赠柳》 276
皮日休《鸳鸯》 277
罗隐《鹦鹉》 280
林逋《山园小梅》 281
第十一章 理趣 283
一、理趣诗导读 283
二、名篇举隅 286
王之涣《登鹳雀楼》 286
苏轼《题西林壁》 288
王安石《登飞来峰》 289
程 颢《秋日偶成》 290
陆游《游山西村》 291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92
叶绍翁《游园不值》 293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294
第十二章 爱国 296
一、爱国诗导读 296
二、名篇举隅 299
杨 炯《从军行》 299
杜 甫《新婚别》 300
岑 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02
李 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04
陈与义《伤春》 305
文天祥《金陵驿》 306
文天祥《正气歌》并序 308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314
附论 诗体格律与诗歌的解读 316
一、诗体格律简说 316
(一)诗体概述 316
(二)近体诗的格律 319
二、诗歌解读 324
(一)诗歌解读的方法 324
(二)诗歌解读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330
后记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