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丹霞山地貌研究概述 1
2 丹霞山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 5
2.1 丹霞红盆地四周及基底地层 5
2.2 丹霞红盆地的地层划分 5
2.2.1 伞洞组(K1s) 5
2.212 马梓坪组(K1m) 5
2.2.3 长坝组(K1c) 6
1.长坝组第一段(K1c1) 6
2.长坝组第二段(K1c2) 6
3.长坝组第三段(K1c3) 6
4.长坝组第四段(K1c4) 6
2.2.4 丹霞组(K2d) 7
1.丹霞组第一段(K2d1)(巴寨段) 7
2.丹霞组第二段(K2d2)(锦石岩段) 8
3.丹霞组第三段(K2d3)(白寨顶段) 8
2.3 红层的产状 8
2.4 红层的断层 9
2.5 红层的节理 11
2.6 红层的碳酸钙含量 12
3 丹霞山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13
3.1 丹霞山地貌形成的内力作用 13
3.1.1 600米夷平面 13
3.1.2 500米夷平面 14
3.1.3 400米夷平面 15
3.1.4 300米夷平面 15
3.1.5 200米夷平面 16
3.1.6 河流阶地 16
3.2 丹霞山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7
3.2.1 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丹霞地貌 17
1.一线天 18
2.巷谷 19
3.壶穴 19
4.水蚀平行小沟(晒布崖) 22
5.水蚀水平岩槽 24
6.水滴小洞 24
7.深切曲流 26
8.瀑布 27
9.天生桥 30
10.丹霞群山 32
3.2.2 崩塌作用为主形成的丹霞地貌 32
1.崩蚀地貌 33
2.崩积地貌 37
3.2.3 风化作用为主形成的丹霞地貌 40
1.凹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地貌 41
2.凸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地貌 58
3.风化堆积地貌 64
3.2.4 丹霞岩溶地貌 65
1.丹霞山上白垩统各类岩石主要氧化物及碳酸盐含量 65
2.丹霞山的丹霞喀斯特地貌 67
3.2.5 低等植物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影响 73
1.温差风化 73
2.结皮风化 74
3.丹崖颜色更为丰富多彩 74
4 丹霞山地貌分区 77
4.1 丹霞山主山地貌区 77
4.1.1 本区范围 77
4.1.2 地貌成因和景点 80
4.2 韶石地貌区 114
4.2.1 本区范围 114
4.2.2 地貌成因和景点 115
4.3 玉女拦江—阳元石地貌区 142
4.3.1 本区范围 142
4.3.2 地貌成因和景点 142
4.4 姐妹石—上天龙地貌区 172
4.4.1 本区范围 172
4.4.2 地貌成因和景点 173
4.5 巴寨地貌区 181
4.5.1 本区范围 181
4.5.2 地貌成因和景点 183
4.6 观音山—大坑寨—狮脑山地貌区 198
4.6.1 本区范围 198
4.6.2 地貌成因和景点 198
4.7 风火山—常窝地貌区 211
4.7.1 本区范围 211
4.7.2 地貌成因和景点 211
4.8 五马归槽地貌区 217
4.8.1 本区范围 217
4.8.2 地貌成因和景点 217
4.9 鸭麻岩地貌区 221
4.9.1 本区范围 221
4.9.2 地貌成因和景点 221
5 丹霞山地貌发育简史及地貌发育定量测算 227
5.1 丹霞山地貌发育简史 227
5.2 丹霞山地貌发育几个问题的定量测算 229
5.2.1 丹霞山地壳上升速率的定量测算 229
5.2.2 丹霞山地貌年龄定量测算 232
5.2.3 丹霞山岩壁后退速率的定量测算 233
5.2.4 丹霞山侵蚀速率的定量测算 234
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