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综述 3
一、从战乱走向安定:北宋前期济南重镇地位的确立 3
(一)周宋递嬗与齐州政权建设 3
(二)北宋前期齐州地区的吏治 12
(三)齐州重镇地位的确立 27
二、从庆历新政到熙丰变法时期的济南政局 42
(一)庆历新政与齐州学术 42
(二)熙丰变法与齐州政治 54
(三)兵变与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78
三、两宋之际济南地区的农民起义与抗金斗争 94
(一)北宋后期的济南政局与农民起义 94
(二)金兵南下与济南地区的抗金斗争 108
(三)宋金和战期间济南地区的抗金斗争 117
四、金代济南的政局与社会发展 124
(一)伪齐政权建立及其在济南的施政措施 124
(二)金朝统治下的济南 133
五、金末济南地区的农民起义 144
(一)自然灾害与民间武装起义 144
(二)红袄军起义与济南 151
六、元初济南地方势力的兴起与“腹里”重镇济南 157
(一)济南豪门势力的崛起 157
(二)山东世侯李璮兵败济南 163
(三)元代“腹里”重镇济南 168
七、元末济南地区的农民起义与反元斗争 180
(一)红巾军起义与济南地区的农民起义 180
(二)毛贵据济抗元 184
(三)明军收复济南 186
典志 193
一、政区 193
(一)区划 193
(二)沿革 196
(三)户籍与人口 203
(四)人口迁徙 218
二、官制 221
(一)宋代齐州的职官 221
(二)金代济南府的职官 226
(三)元代济南路的职官 229
三、兵制 232
(一)宋代齐州的禁军驻防与厢军 232
(二)金代济南的猛安谋克军与汉军 236
(三)元代济南的镇戍军与汉军 241
四、经济 247
(一)农业 247
(二)手工业 255
(三)商业 260
五、教育 265
(一)官学 265
(二)私学 276
(三)书院 283
六、学术 289
(一)儒学 289
(二)史学 306
(三)科学技术 319
七、文学艺术 330
(一)文学 330
(二)艺术 408
八、民族 421
(一)女真族 421
(二)蒙古族 432
(三)回族 437
(四)其他色目人 440
九、宗教 443
(一)佛教 443
(二)道教 466
(三)伊斯兰教 492
十、社会风俗 498
(一)饮食习俗 498
(二)服饰习俗 505
(三)居住习俗 510
(四)出行习俗 514
(五)婚姻习俗 515
(六)丧葬习俗 520
十一、文献 525
(一)经部 525
(二)史部 526
(三)子部 532
(四)集部 536
列传 547
一、冯瓒 547
二、范正辞 550
三、王杲 553
四、范讽 555
五、李惟清 560
六、王沔 563
七、张揆 张掞 565
八、李格非 569
九、王衣 575
十、李清照 578
十一、刘文舜 588
十二、吕颐浩 590
十三、王次翁 597
十四、邵青 601
十五、耿京 603
十六、辛弃疾 605
十七、赵鉴 618
十八、范拱 620
十九、侯挚 623
二十、刘伯林 刘嶷 刘元振 刘元礼 刘纬 629
二十一、张荣 张邦杰 张邦直 张邦宪 张宏 张宓 636
二十二、严实 严忠济 严忠嗣 严忠范 645
二十三、刘鼎 658
二十四、秦津 659
二十五、张仁 张仪 661
二十六、孟德 孟义 孟智 662
二十七、刘斌 刘思敬 664
二十八、张迪 张福 667
二十九、岳伯川 669
三十、武汉臣 671
三十一、张立 673
三十二、杜仁杰 675
三十三、姜彧 681
三十四、张炤 684
三十五、刘事义 686
三十六、潘昂霄 687
三十七、周密 689
三十八、李谦 696
三十九、张均 699
四十、刘敏中 701
四十一、李之绍 706
四十二、袁度 708
四十三、张养浩 710
四十四、张起岩 718
四十五、魏中立 723
四十六、韩镛 725
四十七、李絅 728
四十八、杨乘 729
大事年表 731
后记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