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资本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立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5890879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在关于社会资本一般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与客户间关系的角度,结合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只是获取和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社会资本和吸收能力对只是获取和创新的影响机制。

第7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现状和意义 4

1.3 研究内容 11

1.4 研究范围 12

1.5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3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16

第2章 文献综述 20

2.1 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相关研究 20

2.2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研究综述 48

2.3 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的研究综述 60

2.4 文献综述小结及启示 68

第3章 理论拓展、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69

3.1 过去研究的进展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9

3.2 本书拟解决的问题 70

3.3 本书的理论基础及出发点 71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79

3.5 假设总结与模型构建 90

3.6 本章小结 93

第4章 变量定义、测量与小样本测试 94

4.1 问卷设计原则与过程 94

4.2 变量定义与测量 97

4.3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111

4.4 本章小结 124

第5章 大样本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125

5.1 数据收集与描述 125

5.2 结构方程的验证性分析简述 132

5.3 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137

5.4 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138

5.5 所有变量的整体验证性因子分析 152

5.6 本章小结 159

第6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160

6.1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160

6.2 中介变量的验证 164

6.3 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步骤 167

6.4 基于结构方程的假设检验 169

6.5 二阶因子整体模型的检验 174

6.6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模型与假设检验 181

6.7 假设检验总结 190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92

7.1 研究结论及与前人研究的比较 192

7.2 本书对企业的实践建议 197

7.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200

参考文献 203

附录1 调查问卷 229

附录2 小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234

附录3 大样本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237

附录4 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240

后记 246

表1.1 用户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3

表1.2 国内外代表性数据库检索一览表 4

表2.1 社会资本定义的部分研究总结 22

表2.2 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 24

表2.3 社会资本的各维度对不同类型企业网络知识转移的影响 37

表2.4 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总结 40

表2.5 社会资本的经验研究总结 42

表2.6 吸收能力的定义总结 49

表2.7 吸收能力的研究总结 54

表2.8 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创新的代表性研究 65

表2.9 创新绩效的类型与测量 66

表3.1 关系质量构成要素研究汇总表 73

表3.2 本书的研究假设总结 91

表4.1 企业与客户间信任的初始测量条款 99

表4.2 企业与客户间满意的初始测量条款 100

表4.3 企业与客户间承诺的初始测量条款 102

表4.4 企业与客户间互动强度的初始测量条款 103

表4.5 企业与客户间互动质量的初始测量条款 103

表4.6 企业与客户间组织距离的初始测量条款 104

表4.7 企业与客户间共享愿景的初始测量条款 105

表4.8 企业与客户间冲突的初始测量条款 106

表4.9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初始测量条款 108

表4.10 企业知识获取的初始测量条款 109

表4.11 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初始测量条款 110

表4.12 企业与客户间信任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4

表4.13 企业与客户间满意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5

表4.14企业与客户间承诺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5

表4.15 企业与客户间互动强度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6

表4.16 企业与客户间互动质量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7

表4.17 企业与客户间组织距离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7

表4.18 企业与客户间共享愿景量表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8

表4.19 企业与客户间冲突程度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8

表4.20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CITC和信度分析 119

表4.21 企业产品知识获取的CITC和信度分析 120

表4.22 企业产品创新绩效量表的CITC和信度分析 120

表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121

表4.24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122

表4.25 变量测量的信度分析结果汇总 124

表5.1 四种调查方法的综合比较 127

表5.2 样本的企业性质分布状况 129

表5.3 样本企业的所属行业分布状况 129

表5.4 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 130

表5.5 样本的问卷填写人员所在部门和职位的分布情况 131

表5.6 问卷填写人员在企业工作时间 131

表5.7 常用的模型拟合指数 134

表5.8 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质量测量模式参数估计表 140

表5.9 关系质量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 141

表5.10 企业与客户间社会性互动测量模式的参数估计表 143

表5.11 社会性互动测量模型区分效度 144

表5.12 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程度测量模式参数估计表 146

表5.13 企业与客户间的认知测量模型区分效度 148

表5.14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模式参数估计表 148

表5.15 企业产品知识获取的测量模式参数估计表 150

表5.16 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测量模式参数估计表 151

表5.17 所有变量模型的测量模式参数估计表 155

表5.18 所有变量模型的区分效度 157

表6.1 企业性质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影响的方差分析 161

表6.2 企业产品差别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影响的方差分析 162

表6.3 企业规模对知识获取和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方差分析 162

表6.4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往时间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影响的方差分析 163

表6.5 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164

表6.6 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165

表6.7 中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后自变量与因变量偏相关分析结果 166

表6.8 中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前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166

表6.9 理论模型检验结果 170

表6.10 比较模型1的分析结果 172

表6.11 比较模型2的分析结果 174

表6.12 结构方程模型比较结果 174

表6.13 企业与客户之间社会资本的二阶因子测量模型参数估计表 177

表6.14 二阶因子整体模型检验结果 179

表6.15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初始和最终聚类中心 182

表6.16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聚类分析结果 183

表6.17 基于企业高低知识吸收能力的模型参数估计 184

表6.18 高低知识吸收能力企业组别之间的路径系数比较 186

表6.19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190

图1.1 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来源及其互动 7

图1.2 创新来源及其所占比重 8

图1.3 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9

图1.4 本书的技术路线 17

图1.5 本书研究流程与章节安排 19

图2.1 关系嵌入影响知识转移的机制 28

图2.2 社会资本、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29

图2.3 社会资本、智力资本和组织优势之间的关系模型 31

图2.4 社会资本三维度与价值创造的作用机制 32

图2.5 社会资本与知识获取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33

图2.6 关系匹配、社会资本和知识转移 33

图2.7 关系资本与战略联盟的学习和保护机制 35

图2.8 内外部社会资本与企业知识获取机制 38

图2.9 基于信息角度的社会资本二阶因子分析模型 39

图2.10 组织吸收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51

图2.11 吸收能力的负面自我增强循环结构图 51

图2.12 吸收能力调节效应的分析模型 60

图2.13 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模型 60

图3.1 本书的概念分析框架 92

图4.1 问卷设计步骤 96

图4.2 问卷形成与数据收集流程图 97

图5.1 企业与客户间关系质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39

图5.2 企业与客户间社会性互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42

图5.3 企业与客户间认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45

图5.4 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测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48

图5.5 对企业知识获取测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50

图5.6 对企业产品创新测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51

图5.7 所有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53

图6.1 结构方程建模的分析步骤 168

图6.2 理论框架的结构方程检验 169

图6.3 比较模型1 172

图6.4 比较模型2 173

图6.5 企业与客户间的社会资本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176

图6.6 二阶因子整体模型检验 178

图6.7 低吸收能力组的社会资本各维度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验证结果 183

图6.8 高吸收能力组的社会资本各维度与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验证结果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