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金天翮) 1
序(张廷华) 1
编辑大意 1
小学常识 3
第一章 总说 3
第一节 小学之意义及其范围 3
第二节 文字之起源 3
第三节 字音之起源 5
第四节 字义之起源 7
第五节 历代文字之数目 7
第二章 六书 8
第一节 六书总说 8
第二节 象形 9
第三节 指事 12
第四节 会意 13
第五节 形声 17
第六节 转注 19
第七节 假借 20
第三章 文字之变迁 22
第四章 字体之正讹 25
第五章 训诂 28
第一节 周秦时之训诂 28
第二节 汉代之训诂 31
第三节 魏晋以后之训诂 33
第六章 研究小学之方法 34
第一节 治小学之要点 34
第二节 研究小学之入门书籍 34
音韵常识 39
第一章 总说 39
第一节 音韵之意义及其起源 39
第二节 音韵学之派别 39
第三节 国音源流 40
第四节 韵学源流 42
第二章 双声及叠韵 45
第一节 双声 45
第二节 叠韵 46
第三章 四声 47
第四章 字母 50
第五章 反切 56
第六章 广韵 60
第一节 广韵之源流 60
第二节 广韵之部目 61
第七章 等韵 63
第八章 古韵及韵纽 71
第一节 古韵 71
第二节 韵纽 76
第九章 注音字母 77
第十章 研究音韵之方法 80
第一节 研究音韵之要点 80
第二节 研究音韵之入门书籍 81
经学常识 85
第一章 总说 85
第一节 经学之意义 85
第二节 六经之源委 86
第三节 尊经之原因 87
第二章 经书之种类 88
第一节 易经 88
一、《易经》之要旨 88
二、《三易》之区别 88
三、《易经》之篇目 89
四、《易》之哲学 91
五、《易》之伦理学 91
第二节 书经 92
一、《书经》之要旨 92
二、《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区别 92
三、《书经》之篇目 93
四、《书经》与政治学 93
五、书经与哲学 94
六、书经与文学 95
第三节 诗经 95
一、《诗经》之要旨 95
二、《诗经》之六义 96
三、《诗经》之篇目 96
四、《诗》式 97
第四节 春秋 97
一、《春秋》之要旨 97
二、三《传》之区别 97
三、春秋之篇目 98
第五节 礼经附乐经 99
一、《礼经》之要旨 99
二、三《礼》之区别 99
三、《礼经》之篇目 100
附:《乐经》 101
第六节 论语附孟子、学、庸 101
一、《论语》之要旨 101
二、《论语》之种类 101
三、《论语》之篇目 101
四、《论语》之哲学 102
附:《孟子》 102
附:《大学》 103
附:《中庸》 103
第七节 孝经 103
一、《孝经》之要旨 103
二、《孝经》之篇目 104
第八节 尔雅 104
一、《尔雅》之要旨 104
二、《尔雅》之篇目 104
第三章 经学之派别 105
第一节 孔门子弟经学之传统 105
第二节 两汉经学之派别 106
第三节 三国时经学之派别 113
第四节 两晋时经学之派别 114
第五节 南北朝时经学之派别 115
第六节 隋代经学之派别 117
第七节 唐代经学之派别 118
第八节 宋代经学之派别 119
第九节 元代经学之派别 122
第十节 明代经学之派别 123
第十一节 清代经学之派别 124
第四章 治经之方法 129
第一节 古人治经之方法 129
第二节 今后吾人治经之方法 132
第三节 经书之读法 133
理学常识 139
第一章 总说 139
第一节 理学之意义 139
第二节 理学之渊源 140
第三节 理学之范围 140
第二章 理学之派别 141
第一节 宋代理学之派别 141
第二节 元代理学之派别 143
第三节 明代理学之派别 143
第四节 清代理学之派别 144
第三章 理学家之学说 145
第一节 宋代理学家之学说 145
一、周程邵张朱陆之学说 145
(一)周敦颐 145
(二)程颢、程颐 146
(三)邵雍 149
(四)张载 149
(五)朱熹 150
(四)陆九渊 151
二、浙东永嘉派之学说 153
(一)陈傅良 153
(二)叶适 153
第二节 元代理学家之学说 153
一、程朱学派之学说 153
(一)赵复 153
(二)许衡 154
(三)刘因 154
二、朱陆调和派之学说 154
(一)吴澄 154
(二)郑玉 154
三、陆学派之学说 155
(一)陈苑 155
(二)赵偕 155
第三节 明代理学家之学说 155
一、河东派之学说 155
薛瑄 155
二、崇仁学说 156
(一)吴与弼 156
(二)胡居仁 156
三、白沙学说 157
陈献章 157
四、姚江派之学说 157
(一)王守仁 157
(二)王学诸子 158
五、东林学说 159
顾宪成 159
六、蕺山学说 160
刘宗周 160
第四节 清代理学家之学说 160
(一)孙奇逢 161
(二)汤斌 161
(三)黄宗羲 162
(四)李颙 162
(五)顾炎武 163
(六)陆世仪 163
(七)陆陇其 164
(八)颜元 164
(九)戴震 166
(十)彭绍升 167
第四章 研究理学之方法 168
第一节 研究之方法 168
第二节 理学入门书籍 169
史学常识 173
第一章 总说 173
第一节 史学之意义 173
第二节 历史之范围 173
第三节 历史之种类 174
第四节 史学之变迁 175
第二章 历代史学之大概情形 177
第一节 三代时之史学 177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之史学 178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之史学 178
第四节 隋唐五代之史学 179
第五节 宋元时之史学 180
第六节 明清时之史学 181
第三章 史书之内容 182
一、《二十四史》 182
二、《资治通鉴》 184
三、《圣武记》 184
四、《东华录》 184
五、杜氏《通典》 184
六、《续通典》 185
七、《皇朝通典》 185
八、马氏《文献通考》 185
九、《续文献通考》 187
十、《皇朝文献通考》 187
十一、郑氏《通志》 188
十二、《续通志》 188
十三、《皇朝通志》 188
第四章 治史之方法 189
第一节 研究历史之方法 189
第二节 研究历史必要之书籍 191
子学常识 195
第一章 总说 195
第一节 子之意义 195
第二节 子书之范围 195
第三节 诸子之渊源 197
第四节 诸子之派别 199
第五节 子学发达之原因 202
第六节 子与经、史、集之关系 203
第二章 历代子学之大概情形 203
第一节 周代之子学 203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之子学 204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之子学 205
第四节 隋唐时之子学 206
第五节 宋元明时之子学 207
第六节 清代之子学 208
第三章 诸子之学说 208
第一节 儒家之学说 208
荀子 208
第二节 道家之学说 211
一、老子 211
二、杨朱 213
三、庄子 214
第三节 墨家之学说 218
墨子 218
第四节 法家之学说 221
韩非 221
第五节 名家之学说 223
一、邓析 223
二、尹文 223
三、惠施 224
四、公孙龙 225
第四章 子书之内容 226
第一节 儒家类 226
第二节 道家类 228
第三节 法家类 229
第四节 兵家类 231
第五节 杂家类 232
第六节 墨家类 235
第七节 名家类 235
第五章 治子学之方法 236
第一节 研究子学之要点 236
第二节 子学必修书籍 237
文学常识 241
第一章 总说 241
第一节 文学之意义 241
第二节 文学之起源 242
第三节 文学之范围 243
第四节 文学之分类 243
第五节 文学之沿革 245
第二章 历代文学之变迁 247
第一节 上古之文学 247
第二节 周代之文学 248
第三节 秦代之文学 249
第四节 两汉之文学 249
第五节 魏晋时之文学 252
第六节 南北朝之文学 254
第七节 隋唐之文学 256
第八节 宋代之文学 260
第九节 辽金元之文学 262
第十节 明代之文学 263
第十一节 清代之文学 267
第十二节 近代文学之趋势 271
第三章 研究文学之方法 272
第一节 研究文学之要点 272
第二节 作文之方法 274
第三节 重要之文学书籍 276
诗学常识 283
第一章 总说 283
第一节 诗之意义 283
第二节 诗之起源 284
第三节 诗与赋及文之区别 286
第四节 诗之种类 287
第五节 诗之体例 288
第二章 历代诗学之变迁 294
第一节 三代之诗学 294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之诗学 296
第三节 两汉之诗学 297
第四节 魏晋时之诗学 300
第五节 南北朝时之诗学 303
第六节 隋唐时之诗学 306
第七节 宋代之诗学 314
第八节 金元之诗学 317
第九节 明代之诗学 318
第十节 清代之诗学 321
第十一节 近代诗学之趋势 326
第三章 研究诗学之方法 326
第一节 研究诗学之要点 326
第二节 作诗之入手法 327
第三节 诗之格式 331
第四节 诗书之取材 334
词学常识 339
第一章 总说 339
第一节 词之意义及其起源 339
第二节 词调之渊源及词之沿革 340
第三节 词之体例 341
第四节 词与诗乐曲之关系 344
第二章 历代词学之变迁 345
第一节 唐代之词学 345
第二节 五代之词学 348
第三节 宋代之词学 352
第四节 金元之词学 357
第五节 明代之词学 359
第六节 清代之词学 360
第三章 研究词学之方法 362
第一节 填词之入手法 362
第二节 填词之格式 364
第三节 词韵 368
第四节 词书之取材 371
说部常识 375
第一章 总说 375
第一节 小说之意义及其价值 375
第二节 小说之起源 375
第三节 小说发达迟缓之原因 376
第四节 小说之类别 376
第五节 小说与传奇弹词 378
第六节 小说与戏剧 378
第二章 历代小说之变迁 379
第一节 周秦时之小说 379
第二节 两汉时之小说 383
第三节 六朝时之小说 385
第四节 唐代之小说 387
第五节 宋代之小说 392
第六节 元代之小说 394
第七节 明代之小说 396
第八节 清代之小说 397
第九节 近代小说之趋势 400
第三章 研究小说之方法 401
第一节 研究小说之要点 401
第二节 作小说之方法 402
第三节 重要之小说书籍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