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西方主体性理论的历史发展 1
一 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主题与主体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二 西方主体性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逻辑脉络 15
第一编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 24
第一章 主体性原则的本体论前提与实践基础 26
一 主客体关系形成的本体论前提与主体性因素 26
二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与实质 34
第二章 认识的主体性及其把握客体的方式 40
一 主体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40
二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把握客体的“专有方式” 46
第三章 主体对客体的实践掌握方式 53
一 事物的客观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 53
二 实践的观念模型及其形成 59
三 实践观念模型的现实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62
第四章 历史主体的感性物质活动与历史规律 67
一 现实的人与感性—对象性活动 68
二 现实主体的感性活动成为客观的历史原则 73
三 现实主体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78
四 历史主体与历史规律 84
第二编 恩格斯的主体性思想 91
第五章 关于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纲要与阐发 92
一 关于认识主体性的又一个纲领性文献 92
二 对认识主体性的系统阐发 96
第六章 普遍必然知识的来源与证明 108
一 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108
二 恩格斯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113
第七章 运用概念的艺术 125
一 对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主体形式结构的成果的批判继承 125
二 逻辑范畴网络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28
三 两类不同范畴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功能 131
四 “运用概念的艺术”与掌握这一艺术的途径 136
五 “运用概念的艺术”的基本内容 138
第八章 实践——遗传——认知结构 140
第九章 历史主体的自由与发展 148
一 客观必然与主体自由 148
二 历史规律与历史主体 153
三 自由王国的自由人 157
第三编 列宁的主体性思想 163
第十章 对现实认识对象的考察与规定 165
一 从主体、实践去考察认识对象 165
二 现实认识对象形成的客观基础与主体条件 168
第十一章 范畴的功能与起源 178
一 对康德关于范畴功能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178
二 对康德范畴框架的超越与辩证改造 184
三 对范畴起源的探讨 189
第十二章 辩证认识结构与主体认识活动 194
一 扬弃黑格尔关于辩证范畴体系作为认识结构对于把握客体的作用的思想 194
二 《资本论》的结构与辩证法的认识和逻辑功能 199
第十三章 历史主体与历史进程 202
一 从具体人的具体活动来理解历史过程与历史规律 202
二 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进程的主体 208
三 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213
四 政策的制定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发挥 218
第十四章 人的全面发展 224
一 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压抑 225
二 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227
第四编 毛泽东的主体性思想 232
第十五章 早期新民说与责我论 234
一 新民说:改良人心、变换思想 234
二 贵我论:身心合一、精神至上 238
第十六章 知行主体性 241
一 知行关系中的认识主体性 241
二 知行关系中的实践主体性 252
第十七章 历史主体性 264
一 历史主体的选择性 264
二 主体选择的价值尺度与历史尺度 271
三 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279
第十八章 历史主体与历史动力 286
一 历史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286
二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90
三 卑贱者最聪明 293
四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300
第十九章 主体的改造与完善 304
一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主体 304
二 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