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 研究现状 2
1.1 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 2
1.2 语言学哲学和语言哲学 4
1.3 泛语言哲学 7
1.4 语言哲学史 9
2 语言转向 13
2.1 “语言转向”的由来 14
2.2 语言转向的动因 16
2.3 语言转向的形成 20
3 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24
3.1 主要人物 24
3.2 思想背景 28
第2章 分析哲学的领袖及其思想 30
1 弗雷格和他关于意义和意谓的思想 30
1.1 意义和意谓的区分 31
1.2 思想与真 33
1.3 对象和概念 35
2 罗素和他的摹状词理论 38
2.1 不定的摹状词 38
2.2 限定的摹状词 41
2.3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特点 43
2.4 斯特劳森的批评 46
3 维特根斯坦和他的《逻辑哲学论》 50
3.1 几个层次 51
3.2 基本思路 54
3.3 主要特征 57
4 卡尔纳普和他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想 59
4.1 词的意义 60
4.2 句法问题 63
4.3 思想特点 65
第3章 语言哲学的主要特征 68
1 以句子为出发点 68
1.1 逻辑原子论 69
1.2 语境原则 70
1.3 意义理论 71
1.4 意义和所指 76
2 从句法到本体和认识 80
2.1 语义上溯 81
2.2 对数的分析 82
2.3 分析的方法和依据 83
第4章 挑战常识 86
1 存在 86
1.1 康德的反驳 86
1.2 存在不是一个谓词 88
1.3 存在与个体 90
1.4 自由逻辑 93
1.5 摩尔的分析 96
2 分析和综合 100
2.1 奎因的质疑 100
2.2 传统的区分 105
2.3 成功之处 108
3 真 111
3.1 塔尔斯基的论述 112
3.2 真还是真理 118
3.3 T约定 121
第5章 日常语言学派 125
1 摩尔 125
1.1 捍卫常识 126
1.2 分析摹状词 128
1.3 对比罗素 131
2 赖尔 134
2.1 分析“存在” 136
2.2 分析摹状词 138
2.3 分析的方法 140
3 奥斯汀 142
3.1 新技术 143
3.2 言语行为理论 145
3.3 理论特点 149
4 斯特劳森 152
4.1 主谓区别 153
4.2 解释主谓区别 157
4.3 思想特点 161
5 后期维特根斯坦 167
5.1 系统与不系统 167
5.2 批评与联系 173
5.3 疑难与迷惑 176
6 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特征 178
6.1 主要特征 178
6.2 反思追随者 179
第6章 语言分析 183
1 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分析 183
1.1 范畴分类 184
1.2 区分谬误 186
2 中世纪的语言分析 187
2.1 助范畴词 188
2.2 指代 189
3 海德格尔的语言分析 191
3.1 具体说明——“是” 193
3.2 抽象说明——“是者是” 194
3.3 抽象说明——“此是” 196
3.4 分析的特征 200
4 语言分析的主要特征 201
第7章 逻辑和哲学 203
1 逻辑的性质 203
1.1 推理 204
1.2 思维 206
1.3 句法和语义 207
1.4 语言 210
1.5 必然地得出 212
2 哲学的性质 213
2.1 爱智慧 214
2.2 哲学与科学 217
2.3 形而上与形而下 219
2.4 可以拒绝形而上学吗? 224
3 思辨与分析 227
3.1 区别 227
3.2 融合与分离 230
3.3 发展与进步 233
4 关于中国哲学和逻辑研究的思考 236
4.1 哲学的传统与特征 237
4.2 逻辑的传统与特征 238
4.3 现状与反思 239
4.4 研究与理解 243
附录 分析哲学与哲学分析 245
主要参考文献 256
人名索引 264
术语索引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