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前言 1
叙言&阮元 1
凡例 3
卷一 5
1 群经缘始第一 附“群经分合次第” 5
2 群经源流第二 与“两汉传经诸儒”参看 9
3 群经辨异第三 16
4 群经辨伪第四 附“辨诸子之伪” 18
5 诸经古文经文第五 21
6 注家有得有失第六 24
7 古书疑例第七 28
8 古经佚文第八 30
卷二 33
9 历代经学兴废第九 33
10 历代石经源流第十 38
11 历代书籍制度第十一 42
12 两汉传经诸儒第十二 44
13 两汉通经诸儒第十三 51
卷三 57
14 南北经术流派第十四 57
15 汉宋门户异同第十五 63
16 国朝治经诸儒第十六 64
17 近儒说经得失第十七 68
卷四 71
18 经与经相表里第十八 71
19 经与纬相表里第十九 73
20 经与子相表里第二十 76
21 经与史相表里第二十一 79
22 说经必先识文字第二十二 80
23 说经必先通训诂第二十三 81
24 说经必先明假借第二十四 83
25 说经必先知音韵第二十五 86
26 说经必先审句读第二十六 91
27 说经必先明家法第二十七 95
卷五 97
28 字学源流第二十八 97
29 音韵源流第二十九 101
30 古有六书第三十 104
31 古无四声第三十一 107
32 有目录之学第三十二 110
33 有校勘之学第三十三 111
34 有训诂之学第三十四 112
35 有考据之学第三十五 113
卷六 115
36 解经不尚新奇第三十六 115
37 解经不可虚造第三十七 116
38 不可望文生训第三十八 117
39 不可妄诋古训第三十九 118
40 不可剽窃旧说第四十 119
41 不可穿凿无理第四十一 120
42 不可附会无据第四十二 121
43 不可有骑墙之见第四十三 122
44 不可作固执之谈第四十四 123
45 门径不可不清第四十五 124
46 体例不可不熟第四十六 125
卷七 127
47 不可增字解经第四十七 127
48 不可妄改经文第四十八 136
49 方音异同不可不晓第四十九 140
50 制度沿革不可不知第五十 141
51 平日读书课程第五十一 142
52 科场解经程式第五十二 146
卷八 149
附选 149
箕子之“明夷”解&周中孚 151
《易》“伐鬼方”解&李方湛 153
《考工记》“五材”解&黄以宏 155
五霸考&蒋炯 157
周初洛邑宗庙考&吴文起 159
深衣考&周以贞 162
八卦方位辨&吴俜 164
文王称王辨&邹伯奇 166
纬候不起於哀平辨&李富孙 170
辟雍太学说&孙同元 172
八蜡说&金锡龄 174
格物说&徐养原 176
释能&段玉裁 178
释贯&金鹗 179
释祊&侯度 181
跋&徐仪吉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