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
一、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1
(一)水热资源充沛,光热水的季节配合较好 1
(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系密布 1
(三)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
二、行政区划演变 2
(一)各县县治的先后设立 2
(二)上海开埠和成立上海特别市 3
(三)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演变 3
1.1958年从江苏省划入10个县 3
2.1988年起撤县建区 3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3
(一)新中国成立前 3
1.第一阶段 3
2.第二阶段 4
3.第三阶段 5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5
1.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阶段(1949—1957年) 6
2.人民公社初期阶段(1958—1961年) 6
3.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1962—1965年) 6
4.“文化大革命”和两年徘徊阶段(1966—1978年) 7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7
1.推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9—1985年) 8
2.第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阶段(1986—1992年) 9
3.第二轮“菜篮子”工程建设阶段(1993—1998年) 10
4.跨世纪农业结构调整阶段(1999年以后) 11
四、郊区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一)郊区农业 13
(二)郊区工业 13
(三)郊区第三产业 14
五、上海农业和郊区经济展望 14
(一)上海郊区经济展望 14
(二)上海农业展望 15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1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6
一、陆地演变与地貌类型 16
(一)陆地演变 16
1.演变过程 16
2.雏形阶段——“冈身” 16
3.发育阶段标志——海塘 17
4.河口沙洲的发育 17
(二)地貌类型 17
1.河口三角洲区 17
2.东部滨海平原区 17
3.西部湖沼平原区 18
二、土壤类型与分布 18
(一)概况 18
(二)水稻土 18
(三)盐土 18
(四)潮土 19
(五)黄棕壤 19
三、土地资源数量与利用 19
(一)土地资源总量 19
(二)土地资源构成 19
(三)主要农业用地 19
1.耕地 19
2.园地 19
3.林地 19
4.水产养殖用地 20
四、水域 20
(一)长江口 20
(二)黄浦江及其支流 20
1.黄浦江 20
2.苏州河 20
(三)其他主要支流 21
(四)湖荡 21
1.淀山湖 21
2.鼋荡 21
3.其他湖荡 21
五、岛屿 21
(一)崇明岛 21
(二)长兴岛 21
(三)横沙岛 22
六、滩涂资源 22
(一)围涂造地 22
(二)现有滩涂 22
1.边滩 22
2.江心滩 23
3.滩涂开发前景 23
七、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3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 24
一、农业气候特征 24
(一)气候概况 24
(二)主要特征 25
1.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较大 25
2.气候年际波动较大,灾害性天气较多 26
3.气候年景不同,农业产量多变 26
4.上海灾害性气候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26
二、农业气候资源分布 26
(一)光能资源 26
1.昼长和日照时数 26
2.晴天太阳总辐射 27
3.全年太阳总辐射 27
4.光合有效辐射 28
5.光热生产潜力 28
(二)热量资源 28
1.温度年型及四季特征 28
2.农作物生长期间热量资源状况 29
3.土壤温度状况 29
4.初终霜冻与无霜期 30
(三)降水资源 31
1.降水年型与气候特征 31
2.降水季节变化 31
3.降水的地区差异 31
4.降雪和积雪 32
5.水汽压和相对湿度、蒸发量 32
(四)风能资源 32
1.风向与平均风速的分布及变化 32
2.风的日变化及大风日数 32
3.有效平均风能的分布 32
三、农业气象服务 33
1.农作物面积遥感与产量预测 33
2.上海市农业遥感调查 34
3.灾情监测与灾害损失评估 34
4.资源合理配置 34
5.海况、渔况信息预测预报 34
6.上海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34
第三节 水资源 34
一、水资源总量 34
(一)地表水资源 34
(二)地下水资源 35
二、水资源水质 35
(一)地表水水质 35
1.长江口 35
2.黄浦江 35
3.苏州河(吴淞江) 36
4.淀山湖 36
(二)地下水水质 36
(三)水体水质综合评价 36
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36
(一)供用水 36
1.用水量 36
2.供需关系 37
(二)水资源管理 37
1.政策法规建设 37
2.管理措施 37
第四节 海洋资源 37
一、海域 37
(一)海域面积 37
(二)海域环境 37
(三)海域的开发利用 38
二、岛屿 38
(一)岛屿数量和分布 38
(二)岛屿的基本特点 39
(三)岛屿资源的开发利用 39
三、海洋生物资源 39
(一)海洋生物类型及分布 39
1.浮游生物 39
2.游泳生物 40
3.底栖生物 40
4.潮间带生物 40
(二)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 40
四、海洋能资源 40
(一)潮汐能 40
(二)波浪能 41
(三)潮流能 41
(四)海区风能 41
第五节 生物资源 41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 41
(一)粮食作物 41
1.水稻 41
2.小麦 41
3.大麦 42
4.玉米 42
(二)经济作物 42
1.油菜 42
2.棉花 42
3.西甜瓜和草莓 42
(三)蔬菜 42
1.白菜类 42
2.芥菜类 43
3.甘蓝类 43
4.绿叶菜类 43
5.瓜类 43
6.豆类 43
7.茄果类 43
8.根菜类 43
9.薯芋类 43
10.葱蒜类 43
11.水生蔬菜类 43
12.多年生蔬菜及杂类 44
13.香辛调味类 44
14.野生蔬菜类 44
(四)食药用菌 44
1.食用菌 44
2.药用菌 44
(五)花卉 44
1.香石竹 44
2.菊花 45
3.月季花 45
4.非洲菊 45
5.仙客来 45
6.水仙 45
7.风信子 45
8.晚香玉 45
9.唐菖蒲 45
10.小苍兰 45
11.百合 45
二、林木品种资源 45
(一)防护林 45
(二)经济林 46
1.果树 46
2.桑园 46
3.竹园 46
4.茶园 46
(三)古树名木 46
三、畜禽品种资源 46
(一)家畜 47
1.地方品种 47
2.培育品种 47
3.引进品种 47
(二)家禽 48
1.地方品种 48
2.培育品种 48
3.引进品种 48
(三)梅花鹿 48
四、水产品种资源 49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 49
(一)野生植物资源 49
(二)野生动物资源 49
(三)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利用 50
六、经济昆虫及微生物资源 50
(一)经济昆虫 50
1.天敌昆虫 50
2.媒粉昆虫 51
3.药用昆虫 51
4.观赏昆虫 51
(二)微生物 51
1.植物侵染性病原微生物 51
2.有益微生物 51
3.环境微生物 51
4.畜禽传染病 51
第六节 农村能源 51
一、农村能源资源 51
(一)生物质能资源 51
1.人畜粪便资源 51
2.秸秆资源 52
3.薪柴资源 52
(二)风能资源 52
(三)太阳能资源 53
(四)天然沼气资源 53
(五)潮汐能资源 53
二、农村能源资源利用与开发 53
三、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55
四、商品能源合理利用 55
第七节 农业自然灾害 56
一、农业气象灾害 56
(一)雨涝 56
1.涝年、大涝年出现机率 56
2.季节性雨涝 56
(二)干旱 56
1.伏旱 56
2.秋冬旱 56
(三)低温冷害 57
1.春季低温 57
2.冬季严寒 57
(四)高温酷暑 57
1.春季高温 57
2.暑期酷热 57
(五)热带气旋 57
1.热带气旋影响次数 58
2.热带气旋的风、雨、潮 58
(六)暴雨 58
1.暴雨日数 58
2.暴雨持续时间 59
3.暴雨范围和地理分布 59
(七)龙卷风 59
(八)冰雹 59
二、农业病虫害 59
(一)粮食作物病虫害 59
(二)棉花、油料作物病虫害 60
(三)蔬菜作物病虫害 60
(四)林果花卉病虫害 61
(五)畜禽疫病 61
(六)水产养殖病害 61
(七)鼠害 62
第八节 农业环境与保护 62
一、农村生态环境 62
(一)大气状况 62
(二)水质状况 62
(三)土壤状况 62
二、农村环境主要污染源 63
(一)工业“三废” 63
(二)畜禽粪便 63
(三)化肥农药 63
1.化肥 63
2.农药 63
(四)污水及垃圾 63
1.生活垃圾 63
2.人粪尿 63
3.生活污水 63
三、农业环境污染整治 63
(一)无黑烟城镇建设 63
(二)重点污染行业整治 64
(三)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 64
(四)畜禽污染综合治理 64
(五)环境资源保护 64
1.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64
2.国家森林公园 64
3.崇明岛东滩鸟类保护区 64
(六)生态农业及绿色园区示范基地 64
四、农村环境保护和监测 65
(一)农业环境保护 65
(二)农业环境监测 65
第九节 农业区划 66
一、发展历程 66
二、综合农业区划 67
1.近郊及苏州河沿岸蔬菜、副食品区 67
2.西部洼地商品粮、淡水水产区 67
3.沿江、沿海商品粮、棉、油区 67
4.江中沙岛商品粮、棉区 68
三、农业地域差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与评价 68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70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70
一、农村人口 70
(一)农村人口增长与分布 70
1.农村人口增长 70
2.农村人口分布 71
(二)农村人口构成 71
1.性别构成 71
2.年龄构成 71
3.文化构成 72
4.民族构成 72
二、农村劳动力 72
(一)农村劳动力增长与分布 72
1.农村劳动力增长 73
2.农村劳动力分布 73
(二)农村劳动力构成 73
1.年龄构成 73
2.性别构成 73
3.文化素质 73
4.就业构成 74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 74
1.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74
2.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75
三、农村流动人口 75
(一)农村流动人口的来源 75
(二)农村流动人口的分布与从业构成 75
第二节 农业财政、金融与保险 76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 76
(一)发展历程 76
1.1949年上海解放到1957年底 76
2.1958—1978年 76
3.1979—1996年 76
(二)财政支农投入的主要方面 76
(三)财政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对农业的支持 77
二、集体经济和农户的农业投入 77
(一)发展历程 77
1.1949—1952年 77
2.1953—1957年的互助合作时期 77
3.1958—1983年的人民公社时期 77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77
(二)特点 78
(三)主要成效 79
1.建设成片高产稳产农田 79
2.农业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 79
3.初步建成一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79
4.开发大片围垦的农业用地 79
5.初步建成农业服务体系 79
三、农村信贷资金 79
(一)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 79
(二)农村信贷的渠道和比重 79
(三)农村信贷的结构分析 80
1.农户贷款逐步被集体农业贷款代替 80
2.乡镇企业贷款逐步成为农村信贷的主要对象 80
3.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占整个农村贷款的比重不大 80
四、农业保险 80
(一)发展历程 81
1.试办时期(1950—1958年) 81
2.停顿到停办时期(1959—1979年) 81
3.重新恢复农业保险时期(1980—1987年) 81
4.改革经营机制时期(1988—1992年) 81
5.巩固和完善改革成果(1993—1997年) 81
(二)农业保险方式 82
(三)农业保险成效 82
五、农业税的征收与管理 82
(一)上海地区农业税收的演变情况 82
(二)农业税收的税种和征收办法 83
1.农业税 83
2.农业特产农业税 83
3.耕地占用税 83
4.契税 84
(三)农业税的征收管理 84
第三节 农田水利 84
一、发展历程 84
(一)新中国成立前 84
(二)新中国成立后 85
二、骨干工程 85
(一)挡潮防洪工程 85
1.海塘 85
2.江泖圩堤工程 86
3.低洼地圩区建设 86
(二)流域治理工程 87
1.分片综合治理 87
2.干河疏浚、开挖 87
3.控制性水利枢纽 89
(三)灌溉工程 89
1.灌溉机具 89
2.渠系 90
(四)除涝治渍工程 90
1.低洼地除涝工程 90
2.低洼地治渍工程 91
3.盐渍地治理 91
三、发展水平 91
(一)御潮防洪能力 91
(二)排涝抗旱能力 92
四、农田水利管理 92
(一)管理体制 92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 92
(三)农田水利科研 93
(四)综合经营 93
(五)规章制度建设 93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94
一、发展历程 94
(一)电灌发展阶段 94
(二)种植机械发展阶段 94
(三)农机全面发展阶段 94
(四)引进试验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攻克水稻生产“三弯腰”阶段 95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95
(一)耕作 95
(二)排灌 96
(三)种植 97
(四)植保 97
(五)施肥 97
(六)收获 98
(七)运输 98
(八)农业机械总水平 99
三、农业机械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99
四、农业机械管理 100
(一)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体制 100
(二)农业机械的技术与安全监督管理 100
(三)农业机械的维修管理与农机生产 101
第五节 农用物资 101
一、化学肥料 101
(一)发展历程 101
(二)品种演变 102
(三)购销管理 102
二、农药 102
(一)发展历程 102
(二)品种演变 103
(三)购销管理 103
三、农用薄膜 103
(一)发展历程 103
(二)品种演变 103
(三)购销管理 103
四、农资购销政策 104
(一)购销政策的发展变化 104
(二)政府严格规定供应政策和物价政策 104
(三)农资商品储备政策 104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 104
一、发展历程 104
(一)初期发展阶段(1958—1961年) 104
(二)调整阶段(1962—1965年) 105
(三)发展阶段(1966—1977年) 105
1.1966—1971年 105
2.1972—1977年 105
(四)整顿提高发展阶段(1978—1985年) 105
(五)完善阶段(1986—1997年) 105
1.1986—1991年 105
2.1992—1997年 105
二、农村电气化水平 106
(一)农村供用电设备拥有量 106
1.供电设备 106
2.用电设备 106
(二)农村用电水平 106
(三)1997年各县(区)农村用电水平 107
三、农村用电管理 110
(一)农电管理体制沿革 110
(二)农电改造 110
1.集体电网改造 110
2.线路及变电站改造 110
(三)安全用电 111
1.安全用电状况 111
2.安全用电主要措施 111
第七节 农村交通 111
一、公路建设 111
(一)1949—1978年,公路建设初具规模 111
(二)1979—1997年,公路建设快速发展 112
二、航道建设 112
(一)发展历程 112
(二)通航航道总里程及基础设施 113
三、交通运输 113
(一)陆路客运 113
(二)陆路货运 114
(三)水路客运 115
(四)水路货运 115
四、交通管理 115
(一)管理机构 115
(二)交通监督 116
(三)法制建设 116
1.公路方面 116
2.水路方面 117
第八节 农村邮电 117
一、农村邮政 117
(一)邮路 117
(二)邮政业务量 117
二、农村电信 118
(一)初创时期 118
(二)初步发展时期 118
(三)电话交换自动化建设 118
(四)电话交换程控化建设 118
第九节 农村集镇建设 119
一、发展历程 119
(一)新中国成立前 119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9
二、集镇建设成就 120
三、农村集镇典型 121
(一)小昆山镇 121
1.集镇规划 121
2.集镇建设 121
3.集镇管理 121
4.建设成就 121
(二)洪庙镇 122
1.集镇规划 122
2.集镇建设 122
3.户籍制度改革 122
4.集镇管理 122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123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23
一、发展历程 123
(一)新中国成立前 123
(二)新中国成立后 124
1.纯农业经济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24
2.社办工业起步阶段(1958—1965年) 124
3.工农业生产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年) 124
4.“三元”结构初步形成阶段(1979—1990年) 124
5.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阶段(1991—1996年) 125
二、结构变化 125
(一)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125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125
第二节 种植业 126
一、发展历程 126
(一)新中国成立前 126
(二)新中国成立后 127
二、生产水平 128
(一)粮食作物 128
1.水稻 128
2.麦子 130
3.杂粮 131
(二)经济作物 133
1.棉花 133
2.油料 134
3.西甜瓜 135
4.花卉 136
5.其他 137
(三)食用菌 138
三、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40
(一)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 140
(二)建设“高优高”农业示范区和“三高”粮田 140
(三)发展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 141
第三节 蔬菜 141
一、发展历程 141
二、生产水平 143
(一)食叶类蔬菜 143
(二)食果类蔬菜 143
(三)食茎类蔬菜 144
(四)食花类蔬菜 144
(五)食根类蔬菜 144
三、基地建设 144
(一)种苗设施 145
(二)栽培设施 145
(三)排灌设施 145
(四)耕作植保机具 146
(五)包装运输设备 146
四、栽培技术 146
(一)良种繁育 146
(二)育苗 147
(三)保护地栽培 147
(四)植物保护 147
五、生产管理 148
(一)行政管理 148
(二)产销管理 148
(三)政策 149
第四节 林业 150
一、发展历程 150
(一)新中国成立前 150
(二)新中国成立后 150
1.恢复阶段(1949—1957年) 150
2.挫折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50
3.曲折徘徊阶段(1966—1978年) 150
4.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6年) 151
二、林果桑生产 151
(一)营林生产 151
1.采种育苗 151
2.植树绿化 152
3.防护林 153
(二)水果生产 155
(三)蚕桑生产 156
1.种桑 157
2.养蚕 157
(四)竹子生产 158
1.小竹 158
2.毛竹 158
三、林业管理 158
(一)林政管理 159
(二)林木保护 159
1.林业病虫害防治 159
2.林业病虫检疫 159
3.森林防火 159
(三)法规建设 159
(四)国有林场、苗圃及综合经营 160
第五节 畜牧业 160
一、发展历程 160
(一)新中国成立前 160
(二)新中国成立后 161
1.恢复和发展时期 161
2.经受挫折和恢复时期 161
3.蓬勃发展时期 161
二、生产水平 162
(一)肉猪 162
1.现状 162
2.历史回顾 162
3.品种演变 162
4.1949—1979年生产状况 162
5.1980—1996年生产状况 163
(二)肉禽 163
1.现状 163
2.历史回顾 163
3.1949—1977年生产状况 163
4.1978—1996年生产状况 163
(三)鲜蛋 164
1.现状 164
2.历史回顾 164
3.1949—1977年生产状况 164
4.1978—1996年生产状况 164
(四)奶牛 164
1.现状 164
2.历史回顾 164
3.1949—1979年生产状况 164
4.1980—1996年生产状况 164
(五)耕牛 165
(六)其他 165
1.羊 165
2.兔 165
3.珍禽 165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165
(一)建设历程 165
(二)商品基地建设 166
1.初创时期 166
2.供港、出口和内销猪禽基地建设 166
3.“菜篮子工程”建设 166
(三)良种基地建设 166
1.乳牛良种基地建设 166
2.猪良种基地建设 166
3.种禽基地建设 167
(四)饲料基地建设 167
(五)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167
1.建立机构 167
2.发展畜牧兽医教育和技术培训 167
3.发展兽药生产,保证兽药质量 168
第六节 渔业 168
一、发展历程 168
(一)新中国成立前 168
(二)新中国成立后 168
二、生产水平 169
(一)海洋捕捞 169
1.渔轮渔业 169
2.机帆船渔业 170
(二)淡水捕捞 171
1.内河捕捞 171
2.长江渔业 171
(三)水产养殖 172
1.海水养殖 172
2.淡水养殖 172
3.苗种生产 173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173
(一)水产品保鲜 173
1.冰保鲜 173
2.冷冻、冷藏保鲜 173
3.水产品保活 174
(二)水产品加工 174
1.腌干制品 174
2.水产食品 174
3.鱼肝油制品 175
4.综合利用制品 175
四、渔政渔港管理 176
(一)渔业法规 176
(二)渔政管理 176
(三)渔港管理、渔船检验 176
(四)渔业无线电通讯 177
第七节 国有农场 177
一、发展历程 177
(一)国有农场的创建(1954—1965年) 177
(二)建立安置知识青年基地(1966—1978年) 178
(三)农工商集团的形成(1979—1996年) 178
二、农业生产 179
(一)农林果蔬 179
1.粮食作物 179
2.林业 180
3.果蔬 180
(二)畜牧水产 180
1.奶牛 180
2.肉猪 181
3.禽蛋 181
4.水产养殖 181
(三)绿色食品 181
(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181
(五)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 182
三、农工商综合经营 182
(一)农垦工业 182
1.生产规模及经济效益 182
2.外向型经济 182
3.管理与开发 183
4.星火开发区 183
(二)第三产业 183
1.商业 184
2.出租汽车业 184
3.房地产业 184
4.餐饮、旅游业 184
四、管理体制改革 184
1.实行财务大包干 184
2.兴办农工商企业,探索综合经营 185
3.探索农业承包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185
4.简政放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85
5.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185
6.职工住房制度改革 185
7.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85
8.开展股份制试点 185
第四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18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生产关系 186
一、农村土地占有状况 186
(一)农村各阶级、阶层土地占有状况 186
(二)其他占地状况 186
1.外国人占地 186
2.华商占地 187
3.学校、教堂、祠堂等占地 187
二、封建半封建的剥削 187
(一)地租 187
(二)高利贷 187
(三)典地、卖地 187
(四)雇工 187
三、农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剥削的斗争 18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88
一、土地改革准备和试点 188
(一)舆论宣传 188
(二)制定政策 188
(三)培训干部 188
(四)进行试点 188
二、土地改革全面实施及完成 189
(一)分批开展 189
(二)工作步骤 189
1.学习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189
2.按照政策和各户经济状况,划分阶级成分 189
3.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各种土地,处理特种土地 189
4.民主协商分配胜利果实 189
5.总结经验,庆祝土地改革胜利 189
(三)土改成果 189
(四)土改复查 190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90
一、互助组 190
(一)发展历程 190
(二)组织形式 190
1.临时互助组 190
2.常年互助组 190
3.互助联组 190
(三)政策 190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0
(一)发展历程 190
(二)组织形式 191
(三)入社政策 191
1.土地入股 191
2.收益分配 191
3.耕畜、农具 191
4.树木 191
5.肥料 191
6.生产资金 191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1
(一)发展历程 191
(二)入社政策 191
1.社员 191
2.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 192
3.生产基金和投资 192
(三)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 192
1.劳动管理 192
2.财务管理 192
3.收益分配 192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 192
一、人民公社化 192
二、整顿人民公社 193
(一)处理“平调”财物,落实经济退赔 193
(二)调整社队规模,下放基本核算单位 193
(三)落实有关社员的政策,取消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 193
(四)贯彻《六十条》,建立生产工作秩序 193
三、农业学大寨 193
(一)发展历程 193
(二)作用和问题 194
1.推行“大寨标兵工分”制度 194
2.改造后进队 194
3.搞“穷过渡” 194
4.割“资本主义尾巴” 194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4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4
(一)发展历程 194
1.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 195
2.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 195
3.包产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 195
4.田间管理到劳,联产奖赔责任制 195
5.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责任制 195
(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政策 195
(三)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作用和新问题 197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97
(一)发展历程 197
(二)服务体系的经营形式 197
(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政策 197
三、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 197
(一)发展历程 197
(二)政策措施 198
(三)主要成效 198
1.加强党的建设 198
2.加强基层政权工作 198
3.改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98
4.探索新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 198
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99
(一)发展历程 199
1.试验探索阶段(1984—1986年) 199
2.引导推进阶段(1987—1990年) 199
3.扩大发展阶段(1991年以后) 199
(二)主要特点 199
1.实行“两权分离”、“两田分开” 199
2.在经济较为发达和领导比较重视的地区,规模经营发展较快,比重较高 200
3.规模经营形式多样 200
4.农业科技化程度提高 200
(三)主要成效 200
(四)政策措施 200
1.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200
2.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200
3.财政扶持,加强规模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 200
4.优选经营者,加强对外来承包户的管理 200
5.在土地集中过程中,注意维护农民权益 201
五、农村股份合作制 201
(一)发展历程 201
(二)企业构成 201
(三)经营管理机制 201
1.股权设置 201
2.经营决策和企业管理机制 202
3.民主监督机制 202
(四)政策法规 202
六、农村固定观察点 203
(一)建点情况 203
(二)调查任务 203
(三)工作成效 203
第五章 乡镇企业 204
第一节 发展历程 204
一、初创起步阶段(1956—1965年) 204
二、艰难前进阶段(1966—1976年) 204
三、振兴发展阶段(1977—1985年) 205
四、深化改革阶段(1986—1990年) 205
五、快速增长阶段(1991—1996年) 206
第二节 生产水平 207
一、乡镇企业技术水平 207
(一)人才培养和引进 207
(二)技术开发创新 207
(三)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207
二、乡镇企业生产水平 208
三、乡镇企业地区分布 209
(一)闵嘉宝地区 209
(二)浦东新区 209
(三)南奉地区 209
(四)松金青地区 209
(五)海岛地区 210
四、经济类型及所有制结构 210
(一)集体经济 210
(二)联营经济 211
(三)“三资”经济 211
五、行业结构及主要产品 212
(一)行业结构 212
(二)主要产品 213
1.开展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 213
2.争创名牌优质产品 213
第三节 重点企业(集团) 214
一、重点企业发展状况 214
二、企业集团特点 216
(一)集中有限资金,发挥资产运作作用 216
(二)集中优势力量,发挥主导产业作用 216
(三)集中体现企业整体形象,发挥示范作用 216
三、企业集团主要类型 217
(一)资本扩张型(或称“自我发展型”) 217
(二)社区经济组织型(或称“村企合一型”) 217
(三)复合型(或称“资产纽带型”) 217
四、企业集团发展措施 217
(一)理顺政企关系 217
(二)规范企业集团的运作和管理 217
(三)加强经营者队伍建设 217
(四)加大资产经营的力度 217
(五)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217
五、重点企业集团简介 217
(一)上海紫江集团 217
(二)上海申马集团 217
(三)上海嘉宝实业(集团)服份有限公司 218
(四)上海协通(集团)公司 218
(五)上海界龙发展总公司 218
(六)上海恒大集团 218
(七)上海浦东大桥(集团)有限公司 218
(八)上海喔喔(集团)有限公司 218
(九)上海南极化工(集团)公司 218
(十)上海胡桥(集团)有限公司 218
(十一)上海海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9
(十二)上海九龙(集团)有限公司 219
(十三)上海永兴(集团)公司 219
(十四)上海望春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9
第四节 工业园区和经济小区 219
一、发展历程 219
二、工业园区建设 221
(一)市级工业园区 221
(二)工业园区建设成效 221
三、私营经济小区建设 221
(一)开发实绩 221
(二)管理措施 221
第五节 乡镇企业管理 221
一、管理体制 221
(一)管理机构 221
(二)企业管理 222
1.乡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222
2.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222
3.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223
二、政策法规 223
(一)政策扶持 223
(二)法规培训 223
三、队伍建设 224
(一)职工队伍建设 224
(二)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224
(三)企业家队伍建设 224
第六节 农村第三产业 225
一、农村商业 225
(一)发展历程 225
(二)网点布局 225
(三)主要特点 226
1.形成国集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226
2.形成了多业态、多层次的零售商业格局 226
(四)管理措施 226
二、农村旅游业 226
(一)旅游资源 226
1.独具特色的郊野风光 226
2.类型多样的人文景观 226
3.现代气息的主题公园 226
4.回归自然的观光农业 226
(二)开发特点 226
1.注重开发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227
2.功能定位日趋明显,特色旅游区域正在形成 227
3.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接待能力逐步增强 227
(三)管理措施 227
三、农村仓储业 227
(一)发展历程 227
(二)主要特点 228
1.仓储企业分布以近郊为主向市区和远郊两头延伸 228
2.仓储企业结构以村队办为主呈多层次发展 228
3.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仓储区域 228
4.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仓储企业 228
(三)管理措施 228
四、农村房产业 228
(一)发展历程 228
(二)开发特点 229
1.房产开发与城市集镇建设相结合,经济比重不断上升 229
2.房产业发展与扩大规模经营相结合,企业集团不断壮大 229
第六章 农产品流通与农村市场 230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 230
一、粮油流通体制 230
(一)自由购销 230
(二)统购统销 230
(三)合同定购 231
(四)购销放开 231
二、棉花流通体制 231
(一)预购 231
(二)统购 231
(三)合同定购 231
三、蔬菜流通体制 232
(一)自由购销 232
(二)合同购销 232
(三)统购包销 232
(四)“大管小活” 232
(五)全面放开 232
四、畜禽流通体制 232
五、水产品流通体制 233
第二节 主要农产品购销 234
一、粮油购销 234
(一)粮油收购政策 234
(二)粮油销售政策 235
(三)粮油收购数量 236
(四)粮油销售数量 237
二、棉花购销 240
(一)棉花购销政策 240
1.自留棉政策 240
2.换购政策 240
3.奖售政策 240
4.补贴和贴息政策 241
(二)棉花购销数量 241
三、蔬菜购销 241
(一)蔬菜购销政策 241
(二)蔬菜购销数量 241
四、畜禽购销 242
(一)收购政策 242
1.生猪收购政策 242
2.禽蛋收购政策 243
(二)市场销售 244
1.猪肉销售 244
2.禽蛋销售 244
五、水产品购销 245
(一)水产品收购 245
(二)水产品销售 245
第三节 农产品调拨与采购 246
一、外省粮油调入与采购 246
二、蔬菜调拨与采购 247
(一)蔬菜调出 247
(二)蔬菜调入 247
三、畜禽调拨与采购 248
(一)猪肉(生猪)调拨与采购 248
(二)牛羊肉调拨与采购 248
(三)禽蛋调拨与采购 248
1.鲜蛋调拨 248
2.家禽调拨 248
3.禽蛋采购 248
四、水产品调拨与采购 249
第四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249
一、农产品加工 249
(一)碾米工业 249
(二)面粉工业 250
(三)饲料工业 251
(四)油脂工业 252
(五)棉花初加工 253
(六)蔬菜加工 253
(七)畜禽加工业 253
1.肉类加工 253
2.禽蛋加工 254
3.乳品加工 254
4.农办畜禽加工 254
二、农产品仓储 255
(一)粮食仓储 255
(二)油脂仓储 255
(三)棉花仓储 255
(四)蔬菜仓储 256
(五)肉、禽、蛋仓储 256
1.普通仓库 256
2.肉类冷库 256
3.禽蛋类冷库 256
(六)水产品仓储 256
三、农产品运输 256
(一)粮食运输 256
(二)油脂运输 257
(三)棉花运输 257
(四)蔬菜运输 257
(五)肉、禽、蛋运输 258
1.汽车运输 258
2.铁路及专用线 258
3.水运及专用码头 258
(六)水产品运输 258
1.汽车运输 258
2.海上运输 258
3.铁路运输 258
4.活鱼运输 258
第五节 农产品价格 259
一、农产品价格政策与管理体制 259
(一)逐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259
(二)超购加价和奖售政策 259
(三)实行财政补贴 259
(四)改革价格管理体制,发展与购销政策相适应的价格形式 260
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变化 260
(一)粮食 260
(二)棉花 261
(三)油菜籽 261
(四)生猪 261
(五)蔬菜 262
(六)家禽 262
(七)鲜蛋 263
(八)水产品 263
(九)牛奶 264
三、农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化 265
(一)粮食 265
(二)食油 265
(三)猪肉 265
(四)鲜蛋 266
(五)蔬菜 266
(六)家禽 267
(七)牛奶 267
第六节 农产品市场 268
一、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268
二、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270
(一)粮油批发市场 270
(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271
(三)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271
三、粮油期货交易市场 271
四、政策法规与管理机构 272
第七节 农村供销合作社 274
一、发展历程 274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1949—1957年) 274
1.供销合作社的创立 274
2.对私营商业的改造 274
3.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分工 274
(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58—1976年) 275
1.第一次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商业合并 275
2.第二次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商业合并 275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6年) 276
1.重建供销合作社 276
2.恢复基层供销社“三性” 276
二、主要成就 276
(一)恢复民办性质,农商关系密切 276
(二)开拓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增强 276
(三)强化服务体系,延伸服务领域 277
(四)实行全面发展,兴办工业和外贸出口 277
(五)改善经营管理,壮大自身实力 277
第七章 农业科技与教育 280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 280
一、发展历程 280
(一)晚清时期 280
(二)民国时期 280
(三)新中国成立后 281
1.1949—1966年 281
2.“文化大革命”期间 281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82
二、主要科研活动 282
(一)粮食、棉花、油料作物 282
1.良种引进、培育 282
2.栽培技术 283
3.病虫害防治 283
(二)蔬菜 283
1.良种引进、培育 283
2.栽培技术 283
(三)菌类 283
1.引进和制种 283
2.栽培技术 284
(四)畜牧业 284
1.选育培育新品种 284
2.疫病防治 284
(五)水产业 284
1.海洋渔业技术 284
2.水产养殖技术 284
(六)农业机械 285
1.农田机械 285
2.饲料机械与设备 285
3.饲养机械与设备 285
4.蔬菜机械 285
(七)实施四个工程 285
1.种子工程 285
2.生物工程 285
3.温室工程 285
4.绿色工程 285
三、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286
(一)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286
1.科研内部运行机制 286
2.财务管理 286
3.人事管理 286
(二)创建新的运行模式 286
1.事业型管理模式 286
2.企业型管理模式 286
3.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 286
(三)加强科技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86
1.科技产业 287
2.“四技服务” 287
(四)民营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 287
四、科研成果与水平 287
(一)种植业科研成果 287
1.国家发明奖 287
2.国家科技进步奖 288
3.国家自然科学奖 288
4.全国科学大会奖 288
(二)养殖业科研成果 288
1.国家发明奖 288
2.国家科技进步奖 288
3.国家自然科学奖 289
4.全国科学大会奖 289
(三)农产品加工类成果 289
1.国家发明奖 289
2.国家自然科学奖 289
3.国家新产品奖 289
4.全国科学大会奖 289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 289
一、发展历程 289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290
(一)发展历程 290
(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网络 291
三、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成就 291
(一)粮食和经济作物 291
(二)蔬菜 292
(三)林业 292
(四)畜牧业 293
(五)渔业 294
第三节 科技兴农 294
一、发展历程 294
1.第一阶段(1989—1992年) 294
2.第二阶段(1993—1995年) 295
3.第三阶段(从1996年起) 295
二、农业丰收计划 296
三、星火计划 296
(一)为农民致富开拓新的路子 297
(二)促进一批新兴支柱产业的崛起 297
(三)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97
(四)提高科技意识,引导企业走上外向型道路 297
四、燎原计划 297
(一)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地推进“燎原计划” 298
1.明确工作目标 298
2.建立培训基地 298
3.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298
4.注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98
(二)落实《上海市农口系统人才培养规划》,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298
(三)组织实施“燎原计划十、百、千工程”,把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到基层 299
(四)广泛开展“燎原计划”项目教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99
(五)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00
第四节 农业教育 300
一、高等农业教育 300
(一)发展历程 300
(二)上海农学院 301
1.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 301
2.科研工作与科教兴农 302
3.师资队伍建设 302
4.改革招生与就业制度 302
5.改善办学条件 302
(三)上海水产大学 302
1.办学宗旨与专业设置 303
2.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 303
3.师资队伍 304
4.招生与毕业状况 304
5.学校硬件建设 304
二、中等农业教育 305
(一)发展历程 305
(二)中专教育 305
1.上海市农业学校 305
2.上海水产学校 306
3.县办中等专业学校 307
4.各县农业学校 307
(三)技校、职校 307
(四)职业高中 308
第五节 农村基础教育 308
一、发展历程 308
二、小学 309
(一)概况 309
(二)师资队伍 309
三、中学 310
(一)概况 310
(二)师资队伍 310
四、教育改革 311
五、教育投入与新建、改造农村校舍 311
第六节 农村成人教育 312
一、发展历程 312
二、扫盲教育 312
三、文化技术教育 312
(一)发展历程 312
(二)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313
(三)农业技术学校 313
(四)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313
第八章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314
第一节 国际贸易 314
一、发展历程 314
1.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314
2.1979—1990年 314
3.进入90年代后 315
二、进口贸易 315
(一)农产品进口 315
(二)农业物资及设备进口 315
1.化肥 315
2.农药 315
3.饲料 315
4.农业设施 315
5.水利设施 315
三、农副产品出口贸易 315
(一)农副产品出口 315
1.活猪 315
2.冻禽 315
3.蔬菜 315
4.花卉 315
5.罐头食品 315
6.水产品 316
(二)工业产品出口 316
1.纺织产品 316
2.服装产品 316
3.工艺产品 316
4.化工产品 316
5.机电产品 316
(三)出口渠道、特点 316
1.出口渠道 316
2.主要特点 316
(四)出口产值收购(拨交)额 316
四、农村出口生产基地建设 316
(一)创汇农业生产基地 316
(二)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317
(三)工业品生产基地 317
第二节 农业利用外资及引进 317
一、农业利用外资 317
二、农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贷款 318
(一)淡水养鱼项目 318
(二)农业支持服务项目 318
1.种子项目 318
2.农技项目 318
(三)畜牧业支持服务项目 318
(四)农业种子机械项目 319
(五)其他项目 319
三、重大农业利用外资项目 319
(一)上海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9
(二)上海申藤畜禽有限公司 319
(三)上海中新农业有限公司 319
(四)上海洛克安德鸵鸟有限公司 320
(五)上海金丰畜产有限公司 320
(六)上海金晖家畜遗传开发有限公司 320
(七)上海太和特种动物繁殖有限公司 320
(八)上海亚太国际蔬菜有限公司 320
(九)中荷花卉公司 320
(十)上海伊思玛园艺有限公司 321
(十一)上海幸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321
(十二)上海教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21
(十三)中荷农业部——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 321
四、农业引进 321
(一)品种引进 321
1.畜禽、水产 321
2.蔬菜 321
3.花卉 321
4.优良奶牛品种 321
(二)设备引进 322
1.农业机械设备 322
2.气象设备 322
3.蔬菜、花卉栽培温室 322
4.禽蛋孵化设备 322
5.复合维生素制造设备 322
(三)技术引进 322
第三节 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323
一、出国考察与交流 323
(一)出访团组 323
(二)出国研修生 323
二、外国专家来沪考察与交流 324
三、技术援外 324
(一)柬埔寨扩种棉花项目 324
(二)塞舌尔蘑菇考察项目 325
(三)苏里南综合考察项目 325
(四)圭亚那沼气项目 325
(五)圭亚那植棉项目 325
(六)布基纳法索小水坝修复利用项目 325
(七)尼日利亚农业考察项目 325
(八)尼日利亚依托依肯农业项目 325
(九)尼日利亚奥德培农业项目 326
(十)布基纳法索二号项目 326
(十一)渔业技术援助 326
(十二)渔业技术服务 326
四、对外经济合作 326
第九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328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328
一、农业互助组的收益分配 328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328
(一)初级社的收益分配 328
(二)高级社的收益分配 329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329
(一)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329
(二)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330
(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331
1.1962—1965年 331
2.1966—1976年 331
3.1977—1982年 332
四、农村改革时期的收益分配 333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333
(二)乡村集体企业的收益分配 333
1.1978—1983年 333
2.1984—1990年 334
3.1991—1996年 334
五、农村粮食分配 334
六、农业经济效益 336
(一)农业物质成本与净收入 336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 337
(三)土地生产率 338
第二节 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 339
一、农民收入水平 339
(一)农民收入水平开始提高阶段(1949—1957年) 339
(二)农民收入水平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6年) 340
(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阶段(1977—1996年) 340
1.收入来源扩大 340
2.家庭经营收入增多 340
3.非农产业收入显著增长 340
4.收入比重显著变化 340
二、农民收入地区差异 340
三、农民生活 341
(一)消费水平 341
(二)消费结构 342
1.吃 342
2.穿 343
3.用 343
4.住 344
5.文化娱乐教育 344
6.医疗保健 344
7.家庭储蓄 345
第三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345
一、政府救济 345
二、优抚安置 345
(一)农村优待 345
1.烈军属优待 345
2.在乡复员军人优待 346
3.其他优待 346
(二)抚恤 347
1.牺牲病故抚恤 347
2.伤残抚恤 347
三、扶贫帮困 348
(一)扶贫 348
(二)“五保户”供养 348
四、农村养老保险 349
(一)集体退养制度 349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49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349
2.加强基金财务管理 350
3.加强业务管理 350
4.加强档案管理 350
第十章 农村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与体育 351
第一节 农村文化 351
一、发展历程 351
二、群众文化艺术 352
(一)群众文学 352
1.诗歌 352
2.小说 352
(二)群众音乐、舞蹈 352
1.歌咏活动 352
2.器乐活动 353
3.舞蹈活动 354
(三)群众戏剧、曲艺、故事 354
1.戏剧 354
2.曲艺 355
3.故事 355
(四)群众美术、书法 356
1.民间工艺美术 356
2.群众美术活动 356
3.书法 357
(五)群众摄影 357
(六)少儿文艺活动 358
三、文化馆(站)建设 358
(一)民众教育馆 358
(二)文化馆 359
(三)乡、镇文化站(室)、文化中心 359
四、图书馆(室)建设及图书发行 359
(一)图书馆(室)建设 359
(二)图书发行 359
五、文物保护与博物馆 360
(一)文物保护 360
1.地面文物调查 360
2.公布文物保护单位 360
3.文物管理与维修 360
4.古遗址调查 360
5.考古发掘 360
(二)博物馆 361
1.博物馆建设 361
2.文物藏品 361
3.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 361
4.科学研究 361
六、农村民俗 362
(一)春节(过年) 362
(二)立春 362
(三)元宵 362
(四)清明节 362
(五)立夏 362
(六)端午 362
(七)七夕 363
(八)七月十四 363
(九)中秋节 363
(十)重阳 363
(十一)冬至 363
(十二)庙会 363
第二节 农村广播影视 364
一、广播 364
(一)有线广播 364
1.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创建与发展 364
2.农村有线广播宣传与节目设置 365
(二)无线广播 366
1.农村无线广播建立与发展 366
2.无线广播宣传与节目设置 366
二、电视 366
(一)县(区)级电视台 366
1.县(区)级电视台创建与发展 366
2.电视台宣传内容及节目设置 366
(二)有线电视 367
三、电影 367
(一)县电影放映队 367
(二)县、乡镇办电影院 367
(三)上海农民电影节 368
第三节 农村卫生与合作医疗 368
一、农村医疗机构 368
(一)县级医院 368
1.医疗机构 368
2.医疗业务 370
3.医院管理 370
(二)乡(公社)、镇卫生院 370
(三)村(大队)卫生室 370
(四)实施初级卫生保健 370
二、卫生防疫 372
(一)组织机构 372
(二)传染病防治 372
(三)卫生监测与卫生监督 372
1.环境卫生 372
2.食品卫生 372
3.学校卫生 372
4.劳动卫生 372
三、爱国卫生运动 372
(一)发展历程 372
(二)农村粪管 372
1.粪缸管理 372
2.建造三格无害化粪池 372
3.农户改厕 373
(三)改善饮用水,普及自来水 373
四、血吸虫病防治 373
(一)流行简况 373
(二)控制、消灭的历程 373
(三)监测、巩固 374
五、妇幼卫生 375
(一)发展历程 375
(二)妇女保健 375
1.普及新法接生 375
2.孕产妇保健 375
3.妇科疾病防治 375
(三)儿童保健 377
六、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377
(一)发展历程 377
(二)培训与技术职称评定 377
(三)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政策措施 377
(四)乡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377
七、农村合作医疗 377
(一)发展历程 377
(二)组织管理 377
(三)经费筹集与分配使用 377
1.筹集比例 377
2.基金使用 377
3.大病风险基金 377
(四)合作医疗特点 377
八、中医药 378
(一)发展历程 378
(二)人才培养 378
(三)中医专科特色 378
第四节 农村计划生育 379
一、发展历程 379
(一)酝酿准备阶段(1954—1961年) 379
(二)开始实行阶段(1962—1969年) 379
(三)广泛推行阶段(1970—1978年) 380
(四)深入发展阶段(1979—1988年) 380
(五)改革提高阶段(1989年以来) 380
二、技术工作 381
三、政策法规 381
四、组织机构 382
第五节 农村体育 382
一、发展历程 382
(一)农村现代体育逐步发展和普及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 382
(二)农村体育受到严重挫折阶段(“文化大革命”10年) 382
(三)农村体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382
(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农村体育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阶段(90年代) 383
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 383
(一)民族传统体育 383
(二)现代体育活动 384
三、农村体育竞赛 385
(一)县与乡镇举办的农民运动会 385
(二)上海市农民运动会 385
(三)承办全国农民运动会及 386
全国单项赛 386
(四)组团参加全国比赛 386
四、农村体育人才培训 386
五、体育设施建设 386
第十一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 388
第一节 基层政权组织和自治组织 38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基层行政组织 388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镇人民政权组织 389
三、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政权组织 389
四、乡镇政权体制改革 390
(一)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90
(二)设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 390
(三)乡镇人民政府建制 390
(四)撤乡建镇 391
五、村民委员会 391
(一)行政村设置的演变 391
(二)村民委员会的建立与职责 392
(三)村民委员会的建设 392
1.组织体制 392
2.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 392
3.规章制度 393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 39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郊县农村党组织 393
(一)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1923年7月至1927年6月) 393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6月—1937年7月) 394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394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5月) 39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395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5月至1952年) 395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7年) 396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6年4月) 396
1.人民公社期间 396
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1959—1966年5月) 396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1966年5月至1978年12月) 397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 398
1.农村党组织建设 398
2.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399
3.农村党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状况 400
第三节 农村群众组织 401
一、农会、贫协 401
(一)农民协会 401
(二)上海市贫农下中农协会 402
二、工会 402
三、青年团 403
四、妇联 404
五、民兵 406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407
一、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进行基本路线教育 407
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民思想教育 407
(一)新风户活动 407
(二)开展“建功立业”活动 408
(三)“谈乡情看国情”教育活动 408
(四)建立农村基层政治指导员队伍 40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思想教育 409
(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群众 409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 409
1.“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主题教育 409
2.“抓庭院建设,建文明家园”活动 410
(三)“上海农民看上海”、“上海市民看市郊”和“上海农民看自己”活动 410
(四)树立改革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 411
(五)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11
(六)艰苦创业教育 411
第五节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11
一、创建文明村镇 411
二、创建文明单位 412
三、创建文明小区 413
四、创建文明窗口 413
第十二章 县区农村经济 415
第一节 闵行区 415
一、概况 415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16
(一)第一阶段(1949—1968年) 416
(二)第二阶段(1969—1992年) 416
(三)第三阶段(1993—1999年) 417
三、经济特色 417
(一)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 417
(二)乡镇工业逐步成为全区经济的支柱 418
(三)迅速崛起的房地产业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418
(四)大卖场成了区内商业的主力军 418
第二节 嘉定区 418
一、概况 418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19
(一)1949—1957年 419
(二)1958—1965年 419
(三)1966—1976年 420
(四)1977—1992年 420
(五)1993—1999年 420
三、经济特色 420
(一)“高优高”基地型农业 420
(二)农业适度